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医医派的形成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医家长期与疾病进行斗争的结果,是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与经验总结逐步形成的完整理论体系。

一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我国幅员辽阔,多样的地域环境、显著的气候特征、各时代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氛围,以及各异的风土人情孕育出风格迥异的中医药文化,造就了我国医学流派异彩纷呈的鲜明特色,就如同反映我国饮食文化的八大菜系以众多口味滋养各方众生。

《四库全书总目》云:“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金元时期是我国中医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中医流派就是在此时形成的。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流派——刘河间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东垣补土派、朱丹溪养阴派。

吕思勉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中提及:“中国经籍之传世,至宋而始多,盖锓板之术盛于是时使然。然医家之书,经宋人搜辑传世者,医经类甚少,同一经方也,本草类亦甚少,而方书独多。盖医理深邃,非尽人所能知,方药则事足便民,好搜辑之者甚众;又格物之学不明,徒知搜辑成方以治病,而不复能研求药性,所谓知有术而未足语于学也。”文中“锓板”指刻书。“锓板之术”指雕版印刷技术。金元时期四大家著述流传甚广的一个原因就是“锓板之术盛”。又因宋人虽重视医学,但所辑“方书独多”,侧重药方,不能研求药性,促使重视医理的金元四大家出现。此外,这个时期战乱频仍,疾病流行,奠定了产生金元四大家的社会基础。医家从此开始研究古代医学经典,结合各自临床经验,自成一说,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二 “派”系概念

中医“学派”“流派”“医派”“学术流派”等概念早就见于诸教材、著作、论文及媒体报道中,但学术界一直没有明确界定。直到2007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将“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流派分析整理研究”纳入其中。这是国家立项支持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重要开端。自此,中医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对这些概念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

中医学派是“中医学的某个学科中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主张或独特的方法、技艺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比如伤寒学派、温补学派、活血化瘀学派。这些学派强调在学术上要有自成体系的主张与风格,更注重学术上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流派是“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强调观点的鲜明与独特。

医派属于地域性医学流派的范畴,是某一地域的中医群体,在疾病诊治和处方用药上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自成一派,更注重医术和治法的传承和发扬。医派往往与该地域其他学科流派并存。也有学者将中医医派解说为“地域性医学学派,以某一地域或特定文化氛围为基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中医学术群体”。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将中医学术流派界定为“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近年来,中医流派研究作为中医学术传承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家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新形势下,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发展”。

中医流派是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薪火相传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文化现象,数百年来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医流派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是中医理论产生的土壤和学术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医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医流派的传承发展既可以不断充实中医理论,推进学术争鸣,弘扬中医特色,也有利于促进学科成熟,培养优秀人才,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三 苏派中医

江苏中医俗称“苏派中医”,包含了孟河医派、吴门医派、山阳医派、金陵医派、稻河医派等。他们各具特色,又因为共同的地域人文属性,相互关联,一代一代延续着璀璨的江苏历史文脉。从元代开始,经过明清,特别是到了近代,江苏中医不断发展,各流派传承有序、脉络清晰,不断守正创新。这得益于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与中医大家的不断总结提炼。

江苏是人才荟萃之地,名医辈出。据统计,从后汉到民国时期的近2000年间,江苏被记录的医家有4000多人,各种医学专著3700多部,现存1000多部,数量十分可观,其中不少名家著作有较高文献价值和实用价值。

从唐代中期开始,国家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北方连年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商贾云集,富甲海内。“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是说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农业的发展必定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明建都南京更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至清末,上海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港和商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口数量稳定上升,同时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比如,孟河医派的形成源于常州的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民风尚儒重学。“孟河”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修建河道的孟简。孟简是著名水利专家,是医药学家、食疗学家孟诜之孙。孟简担任常州刺史期间,治理了三条重要河道,其中一条就是孟河。孟河是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的一个集镇。拓浚河道后,这里交通便利,人流密集,市场繁荣,医药活动开始昌盛,出现了诸多较有影响的中医大家,费、马、巢、丁四家,被称为“孟河四大家”。孟河医派传承脉络清晰,四家学术思想各有千秋。四家联姻,又相互拜师,学术思想得以交融,学术气氛浓郁,对近代中医药的贡献世所瞩目。

明清时期,江苏经济日益发展,吸引了如喻嘉言等外省名医定居,助推了中医药的发展,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稻河医派等逐渐形成规模。民国时期,有影响力的医派创办了各类中医学会组织,较为著名的有吴门医派的苏州国医学校、孟河医派的上海中医学会、澄江针灸学派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等。他们构建了信息交流平台,在中医存废之争中,团结、协调中医行业拼力抗争,探索了发展中医的新途径,提出中西医汇通的理念,展开了中医科学化的讨论。

近几十年来,江苏省中医药发展迅猛,涌现出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领军人才、省名中医等各类优秀中医药人才,人数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中医药基础研究、临床科研和中医药高等教育等均走在全国前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被称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摇篮”,为全国培养了大量师资。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原所长陈仁寿在文章《“苏派中医”的历史渊源、特色与成就》中提出:历史上江苏省中医的发展还得益于医家们的思想开放与包容,他们能做到兼收并蓄,各种学术流派如医经派、伤寒派、易水派、河间派等均为江苏医家所继承并加以发扬。江苏中医吴门医派、孟河流派、山阳医派、金陵医派、稻河医派等既争鸣也交融,特别是对温病学、经方学的贡献尤其值得称道。

中医学术流派的地域性以地域范围、气候条件、物产资源等为横轴,以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民俗文化等为纵轴,横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倾向性和特殊性的治疗方法,也由此凸显了中医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cT7UTwSUzaEAFavkxVsyYMtG0DyiM5o7ZPDDpkV0yv5A1CMxHzlaYbCYfC8/2mU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