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是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现在一幅关乎亿万人民健康福祉、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中医药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广大“中医人”更应当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运用中医药这把“钥匙”,整合中医药五大优势资源——卫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中医流派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神符号之一,也是中医药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深刻体现。各学术流派在相互争鸣中取长补短,在交叉融合中革故鼎新,成为中医药学持续向前发展的不竭源泉、强劲动力和坚实基础。三水汇聚的千年古城泰州,中医历史源远流长,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厚,医派纷呈,名医辈出,尤其是稻河医派的传承发展,构筑了泰州中医的学术高地。
稻河医派建立在王艮创立的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文脉之上,主张“百姓日用即道”,力行平民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反封建的批判精神;提出“安身立本”的“淮南格物”,重视个体之“身”,“知保身,则必爱身如宝”。稻河医派在这样的精神滋养下,注重平民医疗,扎根民众,实践“大医精诚”的精神追求。
岐黄之道,一源多流,越千载而成百家。稻河医派汲取了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和江淮医派的学术思想,并加以融合、交叉与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临证特色。特别是数百年来,稻河医家著书立说未尝辍止,医人代有传承,他们在学术与传承上寻求变革之路,为泰州现代中医的传承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贡献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文化内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中医流派研究列入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的重要任务。江苏是中医药大省,历代名医辈出,流派纷呈,学术繁荣。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中医流派传承研究作为重要抓手纳入江苏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近年来,江苏各地中医流派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
2020年7月,《江苏省中医药条例》第五十二条强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进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山阳医派、澄江学派等中医学术流派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发挥地方中医学术流派在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学术推广、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泰州市中医院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国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重点中医院以及全省唯一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龙头单位。医院高度重视中医流派研究工作,成立了稻河中医药研究院,围绕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创建,深入开展稻河医派传承创新研究,搭建各流派经验交流、成果分享、协同发展的学术和信息平台,重点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中医流派传承创新人才队伍。2023年2月,在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后,医院第一时间制订并启动稻河医派传承系列书籍编撰方案。
书稿对泰州市中医院十大家——徐汉江、许钜材、张述黄、卞则潜、武简侯、陈幼川、陈木卿、顾希贤、莫承五、王继安的生平、学术思想、经典医案以及传承团队的成果进行了采编、挖掘和整理。在采写中,各位医家对中医毕生的热爱和对患者的仁爱,令人感慨万千,体现出中医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学科。同时,令我们欣喜的是,稻河医家及传承团队在长期的学术传承过程中,不断提出突破性新说,完善既有理论,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知,极大促进了稻河医派的发展。然而,令我们遗憾的是,因时间久远,一部分珍贵的病案资料已遗失,为最大限度地保存这些资料的原貌,本书并未对相关内容进行过多修改,同时,这也说明重视中医流派传承保护的紧迫性。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好中医药,既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内容。当前,恰逢泰州市中医院建院65周年,又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和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四周年之际,本书定稿并即将出版,意义深远,也是一份贯彻落实《意见》的泰州答卷。
《稻河医派传承系列:泰州市中医院十大家》编委会
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