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节
莫承五:勤求古训,博采众长

莫氏中医,起于苏州阊门,源自孟河医派。

莫氏先人明末清初由苏州迁徙泰州,光绪年间莫幹臣在稻河岸边的四巷开设中医诊所,以中医喉科为主,成为融入稻河中医文化的莫氏中医始祖。

第二代莫兆五,幼年完成10年私塾学习后,便随父学医,后又拜中医幼科名医姜雪舫为师。莫兆五生性厚道,刻苦钻研,深得老师厚爱。姜雪舫遂将长女许配给他。其后,姜雪舫又将四女许配给槐树脚张氏妇科的第十代传人张式黄。莫氏喉科、姜氏幼科、张氏妇科三家从此联姻。

莫氏中医的第三代传人莫承五,将莫氏中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莫承五是莫兆五的三子,自幼诵读《药性赋》《汤头歌》《医学三字经》等中医启蒙书籍,先随父亲学习,继而跟师舅父、幼科名家姜虹舫,同时受姨父、妇科名家张式黄的濡染,行医后再拜中医名家张木卿学习大方脉。莫承五勤求古训,博采众长,集内、幼、喉、妇科于一身,成为泰州及里下河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一代名医大师。

一 人生节点,博采诸家

莫承五(1919—1983),名继祖,号侮,出身于中医世家。他的祖父莫幹臣(1869—1911)、外祖父姜雪舫(1870—1936)、父亲莫兆五(1891—1934)、舅父姜虹舫(1895—1960),均为泰州一代名医。莫氏和姜氏家族都受孟河医学流派影响,通儒精医。莫氏诊所在四巷,为祖传喉科;姜氏诊所在彩衣街,乃幼科世家。两家在泰州及周边家喻户晓。莫承五从小耳濡目染,独特的家庭氛围、长辈的严格要求,为他奠定了学习中医的高起点。

莫承五6岁入读私塾,老师潘少渔(字仲宾)是当地的名绅才子。寒窗十载,莫承五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象棋书法,无所不涉,为其日后研读中医医理、撰文著书、取得学术成就筑下坚实基础。

莫承五年龄稍长后,课余在诊所随父系统学医并实践应诊,得喉科嫡授;父卒后,师从舅父幼科名家姜虹舫5年,又得幼科真传;后于1939年在彩衣街挂牌行医。同年,张氏妇科第十代传人、莫承五姨父张式黄39岁突然病故,姨弟张述黄年幼(未满14岁),尚未学医,此时兵荒,经济窘迫,其舅父(亦为张述黄舅父)兼恩师姜虹舫做出决定:将莫承五招至张氏门下,尽快恢复门诊,并带姨弟张述黄学医。莫承五舍弃自己逐渐兴旺的诊所,到水关槐树脚下的张家重启门诊,打破“张氏妇科向不外传”的规矩,将濒临失传的张氏妇科传承下来。其间,莫承五又拜清末秀才、张式黄的伯父张木卿为师,悉心钻研大方脉。他以一己之力撑门顶户,于1948年10月,将兴旺的诊所交于已学成的张述黄。此后,莫承五自设诊所于府前路。其集内、幼、妇、喉科医术于一身,疗效卓著,声名鹊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莫承五曾任中医公会、国医公会、中医师公会会员,中医师公会审查股和会庶股股员,中央国医馆医药学改进会会员。在张木卿会长的领导下,他直接参与泰州医疗事故的审查,提出处理意见,并参与中医师公会的事务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莫承五担任泰州市医务工作者协会城东组组长、泰州市医协抗美援朝分会委员。1954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创办泰州和光联合诊所并担任主任。1956年,和光与劳动两诊所合并为城中联合诊所,他担任副主任。他为诊所统一处方笺格式,亲自设计,亲笔题写,印刷后使用,以便加强管理。

20世纪50年代,国家颁布劳保医疗条例,在泰州最大的企业华泰纱厂实行试点,卫生局分批委派多人赴厂应诊,经考核莫承五被留任。任职期间,他的治疗及时有效,使大病减少,职工疾病转诊率优于劳保条例要求。这对于人数过千、女工为主体的大厂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医生有精湛且广博的医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既守护职工的健康,也减少国家的负担。1962年,华泰纱厂大幅减产裁员,莫承五重返卫生系统,卫生局特批其设立莫承五诊所,位于扬桥口北。1966年,他重组中医联合诊所。1968年,依卫生局指示,莫承五带着诊所全部结余资金和资产并入工农兵医院(现并入泰州市中医院)。

莫承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泰州中医学会理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即被公布为首批少数具有带徒资质的中医师之一,1957年1月被《江苏中医杂志》聘为特约撰述人。1958年8月在《中医杂志》上发表文章《治愈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1976年被聘为南京中医学院临床带教老师,1978年1月受邀出席“泰州市科技战线先进代表大会”。

二 从容含玩,沉潜往复

莫承五家学严谨,天资聪颖。他没有辜负这份天赋和优越的家庭条件,自幼刻苦,勤于耕耘,晨读和夜读是他不变的学习习惯。在随父学习时,他起五更睡半夜,不折不扣地完成父亲规定的经典学习。侍诊时,他聆听指教,仔细揣摩父亲开的每一张处方、用的每一味药,反复思考寻找理据。闲暇时,他细心观察家中自制的丸散膏丹,向父亲寻根究底,学习炮制过程,掌握炼制技巧。莫承五拜姜虹舫学医的5年里,因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老师对他更加从严从高要求,精心传授,对疑难病症老师常先“考”学生,要求从临床出发,引经据典进行分析。他的回答时常得到认可,如有疏漏或错误老师及时提拨。他在夜读时查阅典籍,触类旁通,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去请教老师,做了大量的笔记。莫承五厚厚的笔记里,记载着他对中医的挚爱和付出的心血。在跟师的那些日子,他还有一个跑药店的习惯,常利用早晚路过德新元药店的时候,进店参阅其他医生的处方,以探究处方用药机制所在,取他山之石丰富自己。丰厚的理论基础,名师的临床引领,铸就了他扎实的专业功底。通过不断自修、投门、访贤,转益多师,他在独立行医之后,以擅治内、妇、幼、喉诸疾而很快在方圆几十里为人们知晓,求诊者络绎不绝。

莫承五酷爱阅读经典,家有藏书300余本,其中大多是医学经典著作。他的书房就像个小型图书馆,书籍分门别类有序排放。这里的每本书他都阅读过。大多数著作留有他的批注和考证。不少著作他甚至能全文背诵。他对诸家门派的学术观点能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对各类单方验方能兼收并蓄,为其所用。他知识广博,经验丰富,临床辨证准确,秉承“方不虚构,药不虚设”的要求,善用经方,配伍得当,尽量使开出的每个方子、每味药都有最大的价值。

当时已有名气的莫承五,每日诊疗后,还会静心总结归纳,为不断攻克诸多疑难杂症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代新儒家之大师熊十力说过,读书治学务必要“从容含玩,沉潜往复”,要沉下心,潜进去,认真做学问。莫承五昼耕夜诵,反复探究,在营造的思想和学术自留地中,乐此不疲,从容享受。

三 精通伤寒,不弃温病

莫承五素以精通《伤寒论》闻名。他认为仲景的书,一语可当千百言,每令人阐发不尽,沉潜反复,必于言外透出神髓。朱熹说过:“读书,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须反复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方见意味,方快活……人多是向前趱去,不曾向后反复。只要去看明日未读底,不曾去䌷绎前日已读底。”莫承五的读书方法,与《朱子读书法》里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观点一致。

莫承五认为,研习《伤寒论》一定要结合《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金匮要略》诸书,这样才能有利于正确理解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在阅读《伤寒论》原文外,他还参看了大量的名家评注,如成无己、喻嘉言、柯韵伯、徐灵胎、陈修园等的著作。他赞叹严器《注解伤寒论序》中之评价:“《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

他将撰写的中医基础理论类的文章编著为《养拙医话》,包括卷一《中医学之特点》,卷二《医书读法论》,卷三《八纲论》,卷四《四诊大法论》,卷五《奇经简义》,卷六《六经基本概念》共六卷。他将临床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编著为《四十年之点滴》。其中,《伤寒六经总纲基本概念》《仲景〈伤寒论〉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之运用》《舌苔歌诀》《中医避孕处方选集》《辨胸痹》《头痛头晕四十四辨》《不寐》《论汗》《伤寒六经提纲之我见》《谈温病》《试论〈伤寒论〉与温病学的关系》《读〈千金方〉有感》《顽固性湿疹与习惯性荨麻疹的治验》等学术文章是莫承五学术思想的集中展现。

莫承五对《伤寒论》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他撰写的《伤寒六经总纲基本概念》中。他认为,《伤寒论》六经总纲及各论中病情演变,是以标本中气为基础的,基于这一原理,应该理解《伤寒论》全书是一切内伤、外感的指南。他在临床上尤擅运用桂枝汤、小柴胡汤,除用于伤寒、温病,尚运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和疑难重症。他辨证准确,立方遣药精当,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皆得益于仲景之学,是当时人所公认的经方医家。

莫承五在《仲景〈伤寒论〉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之运用》一文中引用孙思邈论伤寒之言:“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

对于桂枝汤与麻黄汤的运用,世称“桂枝汤治风,麻黄汤治寒;桂枝汤治风伤卫有汗,麻黄汤治寒伤营无汗”。莫承五认为不准确。首先,仲景并无“风伤卫、寒伤营”之说;再者仔细阅读经文,可知自汗出可与桂枝汤,不汗出亦可与桂枝汤,桂枝汤有桂枝之通阳达表、芍药之酸敛滋阴,可汗可止,而成滋阴和阳、调和营卫之功,可用于发汗,可用于止汗,亦可用于更汗。即使过经不解,太阳证未罢,仍可与桂枝汤。麻黄汤八证,异于桂枝证者,不仅在于无汗而喘,更在于身疼、腰痛、关节疼痛。风寒外束使人一身尽痛,汗不出是麻黄汤证。风寒外束是麻黄汤病机。若无关节疼痛,而见无汗而喘,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故应知桂枝汤治风寒之轻,麻黄汤治风寒之重。风寒为病桂枝证多,麻黄证少。

莫承五精通伤寒,也不偏弃温病,撰有《谈温病》《试论〈伤寒论〉与温病学的关系》。他提出,伤寒与温病同为外感病而立,均讲“发热病”,并非对立。他认为,伤寒主要是感受寒邪,温病主要是感受温热之邪,伤寒化热入里则与温病相似;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应互相补充,灵活运用。莫承五在书中,引经据典,列出多位医家的观点,来论证伤寒、温病的密切联系,它们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他在书中说,现在大夫很少用大青龙汤,是因为温病学的发展,有桑菊饮、银翘散这样辛凉轻剂、平剂,易大青龙之峻险为平夷。如果把伤寒学与温病学列为两派,或称伤寒论学宜于古人不宜今用,是不深解中医学对立统一的基本理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医者既要精通理论,又要有扎实的临床,对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六经辨治、八纲辨证等深刻领悟、融会贯通,对望闻问切四诊了然于心、正确运用,方能诊断明确,辨证精准,药不虚设,手到病除。辨证论治强调以人为本,是突出个性化的中医思路。

他嘱咐女儿说,学习中医寂寞清苦,走上这条路,就要锲而不舍,一旦有所收获,就会乐于其中。莫承五对学术的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刻苦钻研,深深感染着子女和学生,成为后辈学习的榜样。

四 大医精诚,敬重思邈

莫承五认为《备急千金要方》凝聚了孙思邈的毕生精华,为医者必读。孙思邈倡导医技与医德并重,为中医事业承前启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中医继汉代之后又登上一个新的高峰。

莫承五对孙思邈崇敬有加。他以“大医精诚”为行医的规矩信条。他撰写《读千金方有感》时曰:“精者,指精湛的医术,医道是‘致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者,指高尚的品德修养。”他在阐述“医德”时写道:“医者,疗疾救命济世也,古有良相之喻,再生父母之比,喻家有医门法律之作,徐氏有叹行医之书,皆重医德也。”他斥责无医德者是“毁人之体,倾人之家之罪人也,医难三世,自古箴言,与其遭谴于异日,何如改业于今朝”。如若不遵医德,不能苦行,莫承五劝其早日易行,改做他业。“世人,非仁爱之士不可托,非聪明理达不可任,非廉洁淳良不可信”,大医需精诚!在赞叹《备急千金要方》一书时,他又曰:“尝读慎疾刍言作者自序,上追灵素根源,下沿汉唐支派,是知《灵枢》《素问》,医经之源也,《伤寒》《千金》,方书之始也,读仲景书,虽未能尽治诸病,庶可见病知源;读思邈书,则千病万绪如给其端,且养生大法、营养、锻炼、摄生、辟邪无不悉备,以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名《千金方》也。”“药分上品、中品、下品,擅药物之性能,方备奇方、偶方、复方,明方剂之妙用;不仅分科以论治,更在因病以立方,致病有三因,无不穷本追源,畅医学之奥旨。人祸有多端,尤能详理知机,备急救之良方,卒死如中恶、缢溺,金疮如狗噬、蛇咬、虫伤,重则从高坠下,轻则竹木刺肉,无所不罗列治法。遵法施治,死而复活者不可胜数,有谓中医不能急救,不亦诬乎!”

《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莫承五感叹道,在中医领域钻研越深,越会领悟到中医的精深和伟大。

五 自治自律,德医双馨

莫承五一贯自治、自律、自谦。在青年时代,他以“学无止境,进一级更有一级”“三更灯火五更鸡”这样的座右铭激励自己挑灯夜战,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以自治;壮年及老年,订立“毋以嗜欲伤身,毋以财货害己,毋以学术欺人”以自律。在自撰《夕阳》一文中,他这样写道:“不仅引‘老当益壮’以励志,更引‘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以训勉。高风亮节,树中华儿女之英姿,其可借鉴者,一言而已,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怠,吾亦将铭乎座右。”他坚韧的意志、执着的信念和高尚的精神令人敬佩。

莫承五一生致力于中医学术研究。他不追逐名利,把对人民群众的爱落实于对医疗工作的精益求精,把德医双馨的美名留在了老百姓的口碑中。

莫承五继承了莫氏、姜氏对贫苦患者免诊金、赠药资的优良传统,把仁爱之心体现于实实在在地救治患者。2018年秋天,在莫承五百年诞辰家祭活动现场,70岁的匡先生深情讲述自己幼年时因痧子(麻疹)闷下去了出不来,高烧不退,危在旦夕,但家中无钱医治,是莫承五为他义诊又助以药资,才挽回了生命。动情之处,他感慨地说:“这样的医生就是活菩萨啊!”20世纪70年代后,门诊上有不少女同志因上环、结扎出现月经失调,他根据疾病的特殊性,形成了自己独特有效的治疗方药,并欣然与同道分享,迅速奏效的调治效果,让广大育龄妇女逐渐打消了对节育措施的顾虑。

莫承五善用经方。他曾说:“用药如用兵,要配伍得当,君臣佐使各司其位,只选对的,不选贵的,重在疗效。”他还说:“开出去的处方要经得起行家讨论,方中之药不能减去一味,也无须增加一味,实现处方的整体功效。”泰州当地曾流传许多莫承五传奇般的医疗故事。他曾经用仅售1角2分的中药救治了抽搐昏迷的姚姓男童,被誉为“一角二分的救命先生”!他曾经只通过问诊和把脉,果断判定一位妇女腹中孕育的第五胎是一个健康男胎,并不是怪胎(因医院诊断胎儿异常,说是“怪胎”,前来就诊)。这个患者已生四女,第五胎喜得一子,上门致谢称莫承五为“神仙爷爷”,说“莫先生一把脉怪胎变好胎”!他为泰山大队农民陈某治病,让已肿得浑身发亮,形如饿殍的陈老汉重获新生。他在华泰纱厂工作时,曾用食堂蒸饭的大甑子开锅煎药,分发给职工,为时3天平息了厂内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展示了中草药治疗传染病的神奇魅力。他曾于1958年在《中医杂志》上发表治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文章,在泰州医务界引起轰动。

工作中,莫承五处处为患者着想。他的门诊量很大,当时每半天基础号是50个,但每天都会加号。院领导与他商量是否需要限号,他说不能限,迟来的病员都是从方圆几十里外起早赶来的,限号就会让路远的患者空跑一趟,延误治疗,对不起人家。他坚持早上班,晚下班,忘我地投入工作,以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他常常说,我累点,患者满意就值了!另外,他悉心指导各类学生,耐心带教,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其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是他行医一辈子的初心。他的医德医术,得到了患者发自内心的称赞和由衷的崇敬。兴化有位王姓患者,1963年患有严重鼻衄。经莫承五治愈后她激动万分,由喜而泣。其兄特作诗一首相赠,真情实感让人动容,感恩之情跃然纸上。

妹患鼻衄症,出血满高盆,住院十多日,经医四五人。

病情未减退,气色更昏沉,泪眼相流泣,计穷不附魂。

幸闻莫救星,夜赴泰州城,生死本无命,阴阳独有神。

推心胜至戚,着手即回春,愿结忘年交,永铭再世恩。

莫承五的学生杨有兰曾这么说:“老师教给我的不仅是他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他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不为名不图利的品德和精神。”“老师对内、妇、儿、喉等诸科都很精通,门诊求医者很多。患者既有机关干部、商人,也有工人、农民朋友,常常都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才能就诊。他对患者一视同仁,从来不给哪位领导插队的特权。他仔细询问每个患者的病情,给予准确的理法方药。开方用药时,他只求药对,不求药贵。让患者花较少的钱,能治好疑难杂症,是老师的特色之一。”“老师的这种忘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我行医生涯中一直激励着我。”

此外,江苏文史馆馆员、著名书法家汪端生(名赞文)赠联“书能有韵方成派,医道无疑不是庸”。著名民主人士李明扬的军需官许惟一赠“鸡距格”楹联:“活人何待求承露,治世常登赖五风”,精妙地嵌入“承五”二字。诗书画印大家姜济民赠挂轴“德医双馨”。莫承五去世时,其生前工作单位撰写挽联称他“尚简朴,秉真诚,堪称师表;擅岐黄,严予取,足作群模”。这是社会各界对莫承五人格与医道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18年12月在泰州市中医院建院60周年的庆典上,老一辈中医名家莫承五被授予“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19年,中国邮政泰州分公司发行“中医名家莫承五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泰州名人系列纪念封,表达人们对他的缅怀和纪念。

六 “养拙山房”诗书雅趣

莫氏书房系莫氏七世祖登科入贡后所设,名曰“养拙山房”,世代沿用。甲辰孟秋(1964),莫承五重书名匾并撰文赋诗“海陵城内有山房,破壁犹存翰墨香,明月清风穿屋洞,古书旧帖架津梁”。他谆谆告诫儿孙,翰墨之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立足社会、齐家治国靠的都是学识,读书学习是终身之事。

莫承五文学功底厚实,兴趣爱好广泛,喜爱书法、诗词、篆刻、象棋、种花养草。他练字三九三伏常年不辍,草、行、隶、篆皆通,尤擅草书,喜孙过庭字帖,崇傅青主风格。他善作古诗,尤擅律诗,平仄押韵,对仗工整,才思敏捷,诗文酣畅。闲暇之时,他常邀好友如贡氏眼科传人贡禹如(著有诗集《抱月轩玉石集》)、文人李希彭等小聚,随性出题,吟诗作对。明代文豪储巏在泰州南山寺留下绝对:“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莫承五反复思忖,对曰“一村庄外一家村,村、村、村”,以虚对实,确是绝妙。在反袁(袁世凯)护国时有一上联曰“或入園中揪去老袁还祖國”,袁、或两字互换后组成新字(注:将“園”字中的袁“揪出”,纳入“或”字,由“園”变“國”),其文字变换意义非凡,难度极大,莫承五对之“鹅留江畔丢开小我是飞鸿”。如此,他续对出各种类别的“难对”30多例。

莫承五还喜欢篆刻,以隶、篆体为主。家中所藏印章几十枚,其中最大的一对是汪端生所赠。印章5cm见方,高约10cm,上端为狮子雕像,由著名书画家支振声篆刻“莫侮”和“承五作书”,阴阳文各一,他作大幅书法作品时方才使用。诗书画印大家姜济民,民俗专家、剧作家周志陶均赠送数枚印章给莫承五。其中一枚刻有“莫承五词翰印”,词翰指诗文与书法,只有诗文和书法由同一人完成,方可用此印章。

莫承五与私塾先生潘仲宾(名少渔),师生十载,情义甚笃。老师爱生聪慧勤奋,品端志远,学生仰师学富五车,实业救国。学业完成后,二人便以叔侄相称,常有诗文往来。1980年,潘老89岁寿辰,莫承五赋诗祝寿,其中一句“礼遇元戎拥护军”,是赞颂潘老支持新四军抗战与陈毅元帅结下深厚情谊之事(史料陈列于泰州姜堰区曲江楼)。

莫承五喜欢中国象棋,在自家棋盘的“楚河汉界”处题有“橘中所乐,忙里偷闲”八个字,足见他医业繁忙又钟爱中国象棋的情结。将(帅)、车、马、炮、士(仕)、象(相)、卒(兵)三十二个棋子,厮杀拼搏千变万化,他在对弈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棋与医的共性。他乐于揣摩难局、解残局,如同他善于治痼疾、理顽症一样。中医文化和象棋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儒家学说、阴阳五行思想的体现和运用。中国象棋中的车、马、炮在他的思维模式里,仿佛是当归、柴胡、川芎,整个棋局就像不断加减变化的中药方剂的组合。郁建中在“微品泰州”公众号上刊发的《杏林泰州:兵卒的情怀》中记述了莫承五与象棋的故事。他说:“莫承五的血脉里有一种耿直、磊落的人格力量。”这种力量已经成为他的文化象限和精神度数。莫承五为人处世低调,做事认真负责,只要他认定的道理就会像兵卒一样永远向前。这样的精神品质和人格个性,或许可以称为“兵卒情怀”。莫承五对象棋文化的研究有着独到之处。他认为,车、马、炮、相、士、将和兵卒的“子性价值”不同,虽然车、马、炮的子性价值在对局中很高,但都一成不变,无升值空间,只有兵卒可以变化升值,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要发挥自身的价值就必须“过河”,要“过河”就得认真读书。莫承五的棋在造势、运子、冲兵的对弈过程中,表现出儒家哲学思想的中和、制衡。从他的棋中,可以窥探到他的人文修养和人格品性。莫承五的子性价值观和兵卒情怀,让人难忘。

莫承五勤于种花养草,在精心栽培中享受美景,陶冶情操。他家院落里的花草生长茂盛,形态各异盆景生动,春夏秋冬花香怡人,深得扬州瘦西湖著名花匠的夸奖。在200余株品种繁多的植物中,京松、建兰、水槐、杜鹃、菊花尤得其心,他诩为“五宝”。他钟爱京松,迎霜傲雪四季常青,不卑不亢,挺直脊梁;他喜欢建兰,淡淡清香,沁人心脾,虽然芬芳但不张扬;他欣赏水槐,先花后叶,早春献瑞,超凡尘而脱俗;他赞美杜鹃,花开满枝,炽热奔放,处缝隙亦自强;他更为菊花绚丽多姿又不争春斗艳的品格而吟诗咏唱。

七 薪火相继,代有传人

自祖父辈行医至莫承五已三代,他的外祖父、舅父、姨父均悬壶于泰州,可谓济世救人的中医世家。家学的中医文化氛围对子孙后代影响很大,莫承五之四女莫蕙,为莫氏中医第四代,第二届全国名中医。17岁高中毕业后,她开始随父抄方习医,每日诵读医学经典,白天跟着父亲出诊,晚上在父亲指导下分析病例,进行总结。她说:“父亲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悟,给我逐条讲解《伤寒论》。”在父亲的教导下,她打下了厚实的中医基础。恢复高考后,莫蕙于1978年本着“父命不可违,祖业要光大”的理念考取了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由于幼时父亲的悉心指导打下良好的基础,加之学习刻苦,她的考试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更因悟性高,思辨清晰,临床实习各科成绩全优。寒暑假回家,父女俩有许多共同话题。父亲仍然每日一讲,从基础到临床,从理论到病例,从经方到验方,从选方到用药,滔滔不绝,精心传授。1983年,莫蕙大学本科毕业,以优异的成绩留院工作,选择了中医妇科专业,并在校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后来,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曾被评为江苏省师德模范。莫蕙继承父志,以父为师,教导学生无数,桃李遍布天下,临床愈病难计,被患者誉为“妇科圣手”“送子观音”。她共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6项,撰写论文论著70余篇(本),获得专利2项。截至2023年,她带教硕士、博士研究生81人。自2006年起,她受聘于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曾任学院研究生课程主任,澳门科技大学医院副院长,澳门医务委员会第1~3届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卫生局中医服务发展厅厅长,现任世界卫生组织澳门传统医药合作中心主任,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妇科联盟首席专家,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国际青年中医生交流基地”专家导师,澳门中医生资格认可委员会协调员,澳门中医生典试委员会主席,澳门中成药审评专家。2022年度,她获特首颁发的澳门特别行政区专业功绩勋章。

莫蕙的丈夫陈小宁,同是莫氏中医第四代传人。两人是大学同学,婚后为了共同的事业互相勉励,共同提高。陈小宁祖籍江苏靖江,其父与名医印会河为同门师兄弟,后在1942年投身革命而弃医从戎。陈小宁受父亲的影响,对中医有浓厚的兴趣,加上学习刻苦,各科成绩优良。毕业后,他分配到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从事临床工作,受到莫氏学术思想的影响。工作后,他师承著名中医耳鼻咽喉科专家干祖望教授,为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陈小宁名中医工作室”。同时他任“国医大师干祖望名医工作室”主任,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原主任,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他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药协会耳鼻咽喉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耳鼻喉科组组长,国家中医优选人才导师,WHO(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标准评审专家。他擅长以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和疑难病,临床多个病案入选“2022年度中医药临床病案”,被收录于“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他有关耳鸣的治疗系统获得专利发明证书;主编著作9部,副主编及参编20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4项;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8年6月,他又将“干祖望国医大师泰州传承工作室”“陈小宁名中医工作室”落户在泰州市中医院。

莫承五的孙女莫微、外孙女陈莹系莫氏中医第五代传人。莫微从小生活在莫氏大家庭中,受祖父母关爱尤厚。在祖父熏陶下,她爱好传统文化,从小畅读汤头歌和古诗词,立志长大了也当一名好医生。她本科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她中西医基础扎实,现在泰州海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为正高级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发表多篇专业文章。外孙女陈莹为澳门大学学士、硕士,澳门科技大学博士,学成归来在江苏省中医院工作,为助理研究员,参编多本中英文专业书籍,并撰写多篇SCI论文。 Wtwstm4NlnWziwK8CX0DXCW2L66hYzZYa7FxQKap0TP/nr6vc5sT8h6hX5CKOn9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