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陈木卿:擅治杂病,幼科圣手

陈木卿(1892—1987)出身官宦之家、医学世家,在其父亲言传身教下,学到治病救人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后遍访名师,并阅读大量医书,集众家之长和70余年的临床经验,融会贯通,自成体系,是当时颇有名望的泰州名医。他擅治内科杂病和儿科难症;对成人的肺结核、大出血和顽固的小儿腹泻等疑难杂症有独到的治疗方法;对中医养生保健和食疗也有很高的造诣。可惜的是,陈老的学术思想、经典医案和收集的大量验方,因疏于传承整理,加之时间久远,目前只查找到部分资料。

一 善用经方

在昏暗的灯光下,患儿的父亲焦急地看着陈木卿,只见陈木卿用手触摸患儿的皮疹,仔细查看患处,用毛笔开出方剂。这是陈木卿的孙女陈文俊回忆祖父诊病的场景。

“祖父治疗小儿的痧、麻、痘、疹是一绝,往往一两剂药就治好了。”陈文俊17岁的时候陪着祖父陈木卿出诊,当时陈木卿已经80岁高龄。他很有风度,白胡子,仙风道骨。陈木卿一直出诊到90岁,其间带了很多中医学院的学生。

陈木卿善用经方,他的方子很灵验,患者很多,每天早上他的门诊室外早早就有排队的人。年轻的时候,陈木卿患肺结核,比较严重,大量咯血,他给自己用了三黄泻心汤,病痊愈。之后,他用三黄泻心汤治疗肺结核咯血,有奇效。

二 开明的家长

陈木卿开医馆时,他的收费原则是“穷人吃药,富人给钱”。穷苦的患者看诊都是免费诊病,免费抓药。他赈贫贷乏,仁心仁术施一生。

陈木卿是个开明的家长。他有7个子女,家里有田有钱,但他从不给子女置田地。他要求每个子女学习。他的每个孩子都是大学生,而且都毕业于名牌大学。

陈文俊说,她有个叔叔是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的,当时是战争年代,北平(北京)战火纷飞,祖父还是坚持把叔叔送到北平读书。陈文俊这一代又都是大学生。陈文俊的下一代,很多是学医药的,有的读到了博士。

陈木卿95岁去世,去世前思维清晰。“我觉得祖父没有特别的、刻意的养生之道。”陈文俊说,“祖父走路上下班,80多岁时,只出半天门诊,每天下午就去泡澡堂。他喜欢喝六安篮茶,每天早上喝一杯藕粉”。每到藕上市的季节,陈木卿就会买很多藕,自己做成藕粉。

三 陈木卿对美食的研究

在泰州老街的南端,有一家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海棠春茶社”。匾名是由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题写。海棠春茶社与中医有着不解之缘。其中的菜品和饮品多是药膳,不仅美味,而且健康,有保健作用。而这些美味的调配均出自当时泰州名医陈木卿之手。

在海棠春茶社的二楼有个名为“厚耀厅”的包间,门口挂着“厚耀厅”的介绍:“陈厚耀(1648—1722)泰州海陵人士。康熙丙戌进士,官至苏州府教授,内阁中书,翰林院编修。康熙在位时,常请外国专家给他讲西洋数学,当时有陪读二人,其中一个是陈厚耀。第十世孙陈木卿,为海陵近代名中医之一。请清末状元张謇为茶社定名:海棠春。”

陈厚耀是陈木卿的十世祖,祖籍在江西吉水县,明初迁居泰州。家族的四世祖陈相为明代成化乙未(1475)科进士,在这之后的300多年间,陈家出了8位进士。泰州老城区的乔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首任园主陈应芳在明万历二年(1574)考中进士。1706年,58岁的陈厚耀考中进士。他在数学、天算、经史、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造诣。1708年,康熙帝召见陈厚耀,赏识其才学,召他入值南书房,成为康熙伴读。

陈厚耀故居在陈家桥西街15号。之所以叫陈家桥,是因为桥为陈家所修。陈厚耀家在海陵路西侧的中市河之西,陈家经常到中市河东的钟楼巷附近买东西。因有一河之隔,十分不便,陈家集资建桥,取名陈家桥,方便桥两边的人来往。陈厚耀病榻遗言,要变卖家产,换取现款,捐给泰州衙署。时隔不长,房子就被一户高姓人家购得,钱款全数付讫,衙署决定将陈厚耀故居门前的巷子,以“陈家桥西街”命名,沿用至今。

海棠春茶社另外两个厅“文渊厅”和“石琴厅”,也是以人名命名。分别是书画家、经济学家凌文渊和时任泰州市副市长王石琴。目前,这三个厅也成为展示泰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四 给张謇诊病

张謇是光绪二十年(1894)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江苏五才子”之一。他是中国纺织领域早期开拓者,一生创办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主张实业救国。

民国十一年(1922),北京、上海举办民意测验,张謇以最高票当选为民众“最敬仰之人物”。然而同年,全国棉纺织业危机,张謇经营的大生纱厂也随之失去了市场,导致他的企业全面崩盘,对外负债达400万两白银。他来到扬州、高邮、宝应、泰州等地,希望能在士绅中筹款,挽救危局。

来到泰州后,张謇在旅社病倒了,经人推荐,找到陈木卿。陈木卿精通医术,在泰州十分有名气,上门求诊的人常常排出很长的队伍。陈木卿常常接济贫苦患者,加上陈木卿的身世,患者对他更多了一份信赖。

陈木卿带着药箱匆匆赶到旅社,在他眼前的老者,虽面带病容,但不凡的气质并未被掩盖。他给张謇把脉后,开出药方。张謇吃了五六剂药后,身体有了很大起色。他立马带着随从去陈木卿家中答谢。

交谈中,陈木卿得知张謇此行之目的。他即刻取出五百银圆,交于张謇,并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系泰州士绅,为张謇筹措数万元。因张謇在书法方面有很高造诣,故其为出资者每人写了书法作品,写给陈木卿的是“妙手回春”等多张作品。

陈木卿的朋友袁炎卿从自己的泰和来南货店取出千元,作为购买大生纱厂布匹的定金。张謇深受感动,为袁炎卿即将开设的海棠春茶社,题写了店名。1925年3月,海棠春茶社开张,张謇特地赶来泰州捧场。

五 制作二十四节气菜单

上面说到的袁炎卿是海棠春茶社创始人。袁家世代经营盐业。1922年,袁炎卿结识了泰州士绅陈锡无,应陈锡无之邀,来泰发展,开设泰和来南货店。随后,经陈锡无介绍,袁炎卿结识名医陈木卿。

陈木卿在城北施家湾南的七间房背靠稻河,商船来往频繁,租给袁炎卿开店。1925年3月,茶社正式开张,时值春天,海棠花盛开,陈木卿给茶社取名“海棠春”。

袁炎卿少子袁茂华1931年从东台私立国学专修馆完成学业后,在海棠春茶社学习经营。他聪明好学,很快就能够独当一面,并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有王石琴。王石琴撰下“秋来海陵花亦好,淮扬茶社海棠春”的楹联赠送给袁茂华。

陈木卿欣赏袁茂华,把长女陈佩玉许配给他。1942年,袁陈两家为袁茂华、陈佩玉在天禄街的文明旅社举办了一场中西合璧的热闹婚礼。

海棠春茶社早市经营烫干丝、汤面、肉包、菜包、烧卖等品种,中晚市以本土传统淮扬菜为主打。那时候的泰州餐饮业发达,竞争比较激烈,袁茂华在岳父陈木卿的帮助下,对菜品进行改良和调整。陈木卿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四时节气,提出“非时不食”,打造海棠春茶社药食同源的特点。比如,根据季节变化,推出四时面点,如春天有野菜蘑菇烧卖和山药丁包子,夏天有冬蓉三瓜烧卖和荸荠丁包子,秋天有银丝野鸭烧卖和藕丁包子,冬天有翡翠木耳烧卖和笋丁包子。每个季节都有应季新品,“海棠春”在当时也算是“网红打卡餐厅”。

陈木卿根据饮片的性味,推出了天麻炖麻鸭、当归烧羊肉、黄芪母鸡炖鱼圆等名菜。比如,豆沙包子吃多了易胀气,陈木卿就建议在豆馅儿里加入理气开胃的金橘丝,还制作了纯天然、无添加的荞麦酒。此外,茶社夏天提供由乌梅、陈皮、山楂、甘草、桑椹、薄荷、洛神花、冰糖等熬制的酸梅汤。酸梅汤的饮用有严格的季节时限,一般是从清明至秋分这一时段才有售。

另外,陈木卿还做了一款保健饮品——红茶菌。红茶菌香醇的口感加上独到的营养保健价值,也成为海棠春的招牌。

海棠春麻饼也是非常著名的。麻饼是泰州人送礼“三件头”之一。麻饼、麻糕、香麻油是泰州特产三麻,都以芝麻为原材料。麻饼是有历史、有故事的一道美食。胡麻,也就是现在的芝麻,是汉代张骞从西域大宛带回长安的。由芝麻制成的饼,就称作胡麻饼。

唐代时,麻饼开始普及。白居易有首七言绝句《寄胡饼与杨万州》写到麻饼:“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万州刺史杨敬之收到故乡的麻饼,知道友人记挂着自己。

泰州麻饼又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据记载,陈木卿的祖上——明万历进士陈应芳任太仆少卿,在告老还乡时,把京都的麻饼带到了泰州,招待客人,馈赠好友。

1956年,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携夫人福芝芳、儿子梅葆玖回故乡泰州祭祖、访问,为家乡父老乡亲演出,呈现出“万人空巷看梅郎”的盛况。时任泰州市副市长王石琴把海棠春麻饼赠送给梅兰芳。回京之后,梅兰芳又托人邮寄麻饼。看来,梅大师也很喜欢海棠春麻饼。海棠春茶社石琴厅外的墙上,陈列着当年梅兰芳回泰时王石琴等与梅兰芳在泰州合影的大幅照片。这些珍贵的照片见证了泰州的一段人文历史。

2011年,梅葆玖大师回到泰州,再次品尝麻饼,并回赠签名照片。梅兰芳外孙,著名导演梅强,品尝海棠春麻饼之后,写下《麻饼》一诗:“金黄玉板驻吟眸,酥脆清甜香满楼。犹忆梅郎归故里,海棠春里慰乡愁。”

六 “海棠春”的起起落落

袁茂华接手海棠春期间,正值泰州为日军所占。袁茂华的好友王石琴是进步社团的组织者,经常召集社员在海棠春集会,袁茂华也参与其中,一起讨论时事和抗日问题,还写下条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相互激励。陈木卿长子陈佩瑚当时就读时敏中学。他秘密参加了学校抗日读书会,也经常和同学在海棠春聚会。

日本人盯上陈佩瑚,包围了徐家桥陈家住宅,陈佩瑚被日军带走了,陈木卿也被打伤。陈佩瑚是抗日读书会成员的身份暴露后,日军恼羞成怒,将海棠春砸毁。陈木卿花巨款,将陈佩瑚赎回。而袁茂华已无心再修建和经营茶社,跟随王石琴到上海发展。

1981年底,在王石琴的动员下,袁茂华在歌舞巷53号重新开设海棠春茶社。1999年,袁茂华年老体迈,海棠春暂时歇业。2017年9月,袁茂华之孙袁海峻在家族成员的支持下,在泰州老街恢复海棠春茶社,袁海峻成为海棠春的新掌柜,继续传承陈木卿当年的药膳和饮品。袁海峻还是泰州麻饼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在海棠春茶社品尝美食的时候,顾客从考究的食材和健康的搭配中还能隐隐约约看到几十年前陈木卿的影子。从他与张謇的友谊以及和海棠春的缘分中,可看出陈木卿做人的品格和境界、精湛的医术、爱国的情怀以及传奇的人生。 z5kZ8vxld8zFVVcMDQMTt4+SAsUkrsL30mAnIaKJg9uGKWAdykJrEvdW0EFl45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