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外治妙手陈幼川

1910年2月,陈幼川(1910—1999)出生在泰州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的原名叫陈桂山,字幼川。陈幼川的先祖从清乾隆后期开始业医,精中医内外科,以外科为主。陈幼川的父辈行医济世颇重医德,名闻乡里,家风蔚然,病家争相传颂。

陈幼川6岁进入私塾,学习儒家经典,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26年,16岁时他师从泰州寺巷中医外科名医王渭川学医三年。1928年,18岁的陈幼川在家中开诊,以中医外科为主。他对贫困的农民,从不收诊费,还出钱给患者买药。

一 厅长为他挂牌

1931年,陈幼川时年21岁,正式在泰州开业行医。随后,陈幼川被泰州医界推荐,去参加江苏省卫生厅在镇江举办的中医进修班。陈幼川的理论和学术水平通过3年的学习、淬炼,又精进一步。

学业期满后,原江苏省卫生厅厅长于锦堂授陈幼川“师传·陈幼川先生内外科医道”金牌,并亲自为他挂牌行医。1935年,陈幼川又去江苏中医学院就读,学业完成后继续在泰州行医。

陈幼川上午在家接诊,下午到华佗庙坐诊。这期间,他医术日益精湛,群众基础很好,社会影响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幼川连续四届当选县政协委员。1955年,陈幼川在槐树脚组建劳动联合诊所,1957年又参与组建城中联合诊所。

二 建院骨干

1958年12月,泰州人民公社中医院成立。1959年11月,陈幼川调任中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和徐汉江、许钜材、卞则潜等人一起,是本院最早的中医骨干成员。陈幼川的中医外科是院内特色科室。他临床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尤其对疔疮、风寒湿痹等病证,陈幼川在前辈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总结了自己的见解,治疗效果很好。周围县市特别是里下河地区的患者蜂拥而至,天不亮稻河边就停满了前来就诊患者的船只。

有个患“发背”的患者,年纪比较大,病症反反复复,一次比一次严重。他找到陈幼川时,发热39℃,右肩背红肿疼痛,已经好几天吃不下饭,也未解大便,疼痛不堪。“发背”是一种急性感染性化脓性疾病。陈幼川对“发背”的治疗,多以清热凉血、补气托毒为主,内服外敷双管齐下。给这位患者治疗时,陈幼川诊断是热毒蕴结,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采用托里解毒、利湿化瘀的治疗方法。三诊时,也就是11天后,患者热已退,背部疮口腐肉已脱尽,红肿全消,饮食二便正常,精神已恢复。故陈幼川换了补气健脾生肌、清热解毒的药方,一周后患者痊愈。整个辨证治疗的过程,都达到了陈幼川所预期的效果。

对患者病症发展和疗效的准确把控,可看出陈幼川精湛的医术。他善于辨证总结,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已胸有成竹。他的主要论文有《发背症治经验》等。1992年,陈幼川82岁,著成《临床杂方》传世。

三 做好传承

在泰州人民公社中医院工作期间,陈幼川把很多心思用在教授学生上。他认为扎实做好传承这件事很重要,只有做好了传承才能创新。20世纪60年代,江苏省开展中医师带徒教学活动,陈幼川在中医带徒资格评审中脱颖而出。

陈幼川的儿子陈文国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中医。1962年,陈文国参加市中医院的名老中医继承班,跟随父亲学习中医外科、皮肤科,直到1966年参加工作。1964年,陈幼川和儿子陈文国一起到泰州西郊卫生院工作,这一待就是很多年。后来,陈文国做了西郊卫生院副院长。当时,西郊卫生院在泰州面粉厂旁边的一栋小楼。陈幼川的患者越来越多,小楼的格局不适合做门诊,因此,一有空,陈幼川就去周围工厂转悠,求援到一批木料和砖瓦,建起一座复合式平房来作门诊。

1974年,陈幼川和陈文国向县政府和卫生局提出改造卫生院,计划得到大力支持。1975年,西郊卫生院新门诊大楼建成,医疗环境得到改善,方便了农村百姓就医。

陈文国跟随父亲学习、诊病、建院。他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社区最基层的医疗机构,为社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陈文国精通内、外、妇、儿科,尤其擅长皮肤病的诊治。他结合家传的防治办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诊治思路。更可贵的是,陈文国处处为患者着想,处处为患者省钱。退休后,家人希望他能休息,子女也表示要带着他旅行,出门游玩。可陈文国担心患者生病着急,找不到他,因此极少出门去外地。他的患者朋友很多,大家都信任他。

陈文国整理了家传的方子和药剂,并加以完善。这些方子不仅有奇效,而且很便宜。比如,治疗银屑病的家传方,方子里都是一些常见中药,一剂只要几十元,治疗效果却很好。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他的患者遍布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个内蒙古的孩子患上严重的银屑病,被病痛折磨得坐立不安,无法正常上学。他的家人通过互联网,一家人南下到泰州找到陈文国,经过治疗,孩子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很快就回到校园了。 esUiOqb5dF50OaQ5+Ujy53T5t47gJsSAxDSHvLevcaSoegP4pgmAwhnZBioBl7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