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古色古香的泰州市中医院邑庙街院区的“孙金章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是2021年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拨专款建立的,也是泰州市中医院的招牌科室之一。工作室所传承的卞氏眼科历史可追溯至宋末元初。卞氏眼科在元代末年已成为很有影响的流派,现已传承15代,2007年被列为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中午12点半,孙金章的最后一名患者才离开诊室。孙金章起身送患者出诊室,几步路的工夫还要叮嘱患者煎药的注意事项,平时用眼习惯等。孙金章笑呵呵地和患者交流,就像老街坊唠家常。这是孙金章出诊的习惯,不管多晚,都要耐心诊完当天的最后一位患者,并且起身送患者,自己顺便活动一下筋骨。
今年,孙金章已经83岁了。从医60多年,他一直在泰州市中医院眼科工作,曾任泰州市中医院眼科主任多年,坚守在临床一线工作。他善治疑难急重眼病,传承并创新了金针拨障法,结合西医学,率先在扬泰地区开展白内障手术,填补了当时扬泰地区的空白。经他治愈的6000多名白内障患者来自全国17个省、市及新加坡等地。他被患者亲切地称为“光明使者”。
孙金章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名中医等荣誉。“获得这点小成绩,得益于卞氏祖先的精湛医术和代代传承及创新。”孙金章是泰州卞氏眼科第13代传人。他的老师是他的三外公,卞氏眼科的第十二代传人卞则潜。
卞文渊(1910—2003),字则潜,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早年在家乡兴化行医时,已十分有名。当时,患者凭卞家处方到上池斋药店取药,处方都由药店保存,并定期装订返还医生处,以备下次复诊时查用。
“上池斋”这个名字取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的典故。现在的“上池斋”是百年老字号中药店,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当年兴化中药铺的一个代表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直至今日依然在正常营业,拿药的人络绎不绝。
卞则潜在幼时受到长辈的影响,研习眼科。卞则潜非常刻苦,白天跟着兄长卞文凤侍诊抄方,晚上会把一天的病例温习一遍,夜深了,就去蹭“亮”,坐在纺纱的姐姐旁边,借着煤油灯翻看已经读了好几遍的中医经典名著和眼科专业的著作。数十年后,他在垂暮之年,仍能熟练背诵《汤头歌诀》《审视瑶函》等书中的内容。
除了传承卞氏眼科,卞则潜还虚心汲取各家之长,寻找经典古籍中与眼疾相关的条目。孙金章在采访中提到一个例子。《仁斋直指方》一书中讲道:“目者,肝之外候也。肝取木,肾取水,水能生木,子肝母肾,焉有子母而能相离者哉?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卞则潜从中悟到,虚证眼疾须以培补肝肾为大法。他以滋肾清肝为大法治疗白睛溢血等眼科难治病,无不应手取效,效如桴鼓。找到并明确眼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这种辨证的思维一直影响着孙金章。
1943年,而立之年的卞则潜迁居泰州,先后在国光眼科诊所、和光中西医联合诊所、城中联合诊所等处行医。卞则潜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很快在泰州名声大振。在泰州老人的记忆里,泰州水关桥下老槐树旁,汇集了几个有名的中医,卞则潜是其中之一。孙金章说,三外公卞则潜与家族同辈医者相比,其优势在于中西医结合。在泰州,卞则潜结识了一位西医朋友,系统学习了很多西医知识,在一些治疗上,卞则潜会用中医的思维,借鉴西医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泰州医界名人,卞则潜带头响应政府号召,投身合作化、集体化道路。他积极参与组建中医联合诊所,并推动成立泰州市中医院,成为泰州市中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中医院成立后,他继续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对角膜病、小儿疳眼及眼底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并且立方严谨,配伍灵活,著有《眼科验方汤头》一书,发表医学论文4篇。卞则潜治眼病,用药精确,疗效独特,很多眼科医生慕名前来拜师,其中包括全国眼疾病专家、江苏省中医院原眼科主任陆绵绵。
孙金章讲到跟随外公学习的那段时光。他说:外公很严厉,话很少,并不像其他老师会跟学生每天讲病案。刚开始,孙金章觉得外公对学术的传授有点“吝啬”,后来,他才理解外公对他们这些学生的用意。跟诊时,遇到疑难杂症,卞则潜并不急着跟学生们讲病症原因、诊脉心得、开方思路等,而是让他们先自己琢磨,待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仍有不明白的地方,卞则潜会根据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
孙金章说,那个年代,生活节奏不快,大家有很多时间静下心来研究一个病案。“外公是在保护、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孙金章后来的成就正是基于卞氏眼科基础上的创新,而这与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分不开。卞则潜行医50余年,从未间断过中医理论的学习。他常常跟学生说: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他因材施教,悉心传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疗骨干人才。
据传,卞姓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后裔。卞姓第三世祖卞壸(28l—328),字望之,东晋明帝时,官至尚书令(宰相)。成帝立,太后临朝,卞壸与大臣瘐亮共同辅政。后来,瘐亮解除大将苏峻兵权。咸和三年(328),苏峻率军谋反,卞壸以尚书令的身份,领军抵抗而殉难。卞壸的两个儿子卞眕、卞盱为救父亲,也战死沙场。卞壸的妻子裴夫人将幼孙卞钦、卞镛寄于邻家,率女卞春英、卞春芳服毒而亡。卞氏家族父为国死,子女为父死,妻为夫死,一门同时殉六人。晋明帝追封卞壸为忠贞公,旌表其居为“忠孝之门”,敕卞姓堂名为“忠贞堂”。卞壸后裔自称“忠贞堂卞氏”。
泰州卞氏源于苏州。卞氏第二十世卞嘉言,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中进士。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卞嘉言的儿子卞大之携妻子从苏州枫桥镇迁居兴化,居住在城东南隅唐子古镇木塔寺附近。木塔寺建于唐长庆(821—824)年间,是唐穆宗恩准而敕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寺,现今寺内还保存着一块“敕建木塔禅寺”白矾石匾额,曾为江淮名寺。
卞大之的兄长卞大参迁居盐城伍佑场东溟镇,是盐城卞氏家族一世祖。“伍佑场”是一个用人名命名的盐厂。宋朝的前唐御史中丞伍正己的曾孙伍佑,见盐厂废置无人管理,便提议复兴盐厂,人们为了纪念他,用其名为此地命名。“东溟镇”即现在的便仓,是千年古镇和旅游小镇,因东临大海故名东溟。
卞大之的弟弟卞济之随他迁居兴化木塔寺,后往兴化东沿海古镇白驹场(今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定居。
卞大之迁居兴化后,开荒种地,垒石造田,住的地方取名为“卞府舍”,府中设有“忠贞堂”,以纪念卞氏的光辉历史。他在垦荒农耕的同时,博览群书,尤其研究医术,对医学有很深的造诣。他为四乡八舍的百姓治病,不计报酬,深得百姓嘉许。卞氏家族的象征物是枯枝牡丹,族人以“牡丹传人”自称。
为何卞氏族人以“牡丹传人”自称?关于枯枝牡丹,在刘翔、徐晓帆《牡丹大观》一书中收录了相关传说。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有位姓卞的抗金将领率部队途经洛阳,时令正值隆冬,满眼百草枯黄,千树凋零。将军急欲催马征程,马鞭被折断,便顺手在路旁撇了一段枯枝,打马向东而去。后几经转战,部队来到江苏盐城的便仓镇时,已是人困马乏,亟待休整。卞将军把作马鞭的枯枝插入地里,以令部队在此安营扎寨。翌年的春天,那段被插入地下的枯枝竟抽出了嫩芽,长出了新叶,谷雨过后,又神奇般地开出了鲜艳美丽的花朵。当地百姓得知此事,都纷纷赶来观花烧香。经药农辨认,方知此是一株牡丹。人们故将此牡丹称为“枯枝牡丹”。后来,当地人捐款筑台,兴建了枯枝牡丹园。
“枯枝牡丹”和“忠孝之门”都是卞氏一族的骄傲。
元延祐年间(1314—1320),被皇上赐号“金针先生”的兴化眼科名医郭忠,曾是皇家御医、太医院院使,年迈后从京城回到故乡兴化。卞大之的第七世孙卞学洪,慕名拜郭忠为师,学习医术。卞学洪,字恕甫,号芝山,创立木塔寺卞氏金针眼科。1998年,顾一平编著的《扬州名医录》中记载了卞氏眼科。
说到“金针先生”,还有一个故事。宋代张舜民撰写的笔记小说《画墁录》记载:“嘉祐初,仁宗寝疾,药未验。间召草泽,始用针自脑后刺入,针方出,开眼曰:好惺惺。翌日,圣体良已。自尔以其穴目为惺惺穴,《针经》初无此名,或曰即风府也。”这个“草泽医”,就是郭忠。仁宗皇帝患了一种睡不醒的怪病,吃什么药都没有效果,郭忠在仁宗皇帝后脑勺的穴位上针刺,针刚拔出来,皇帝就睁开了眼睛,觉得头脑清醒,欣喜地说:“好惺惺啊!”从此便有了“惺惺穴”这个名称。“惺惺”就是清醒、醒悟的意思。“草泽医”自此成了皇家御医。
还有学者记述:元延祐年间,郭忠用金针为双目失明的仁宗皇后拨去眼珠上的翳膜,使其重见光明,遂赐号“金针先生”,并升为太医院院使。
金针拔障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对白内障眼病施行的一项手术。白内障患者接受这项手术后,便能重见天日。中医在1000多年前已能施行这项手术,这在世界眼科史上是很了不起的。20世纪80年代,孙金章根据已失传的中医金针拔障术,结合西医学,自制手术器械,研究成白内障现代针拨术。其本人也因此代表江苏中医眼科专家出席1984年9月在湖南衡阳市召开的全国首届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该项成果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
清代,卞氏眼科第八代传人卞开远,曾治愈当时刘姓状元母亲的眼疾。状元赠予卞开远“光远有耀”金字匾额。到民国时期,木塔寺卞氏眼科传人共收到患者赠送的匾额10多块。
据顾一平编著的《扬州名医录》记载,卞氏眼科当时的诊室,距离河滨200多米,若遇到天气不好,下雨或者下雪,路面泥泞、湿滑,患者常常滑倒,卞开远见其状不忍,便在门前开沟,方便患者停靠船舶,该沟头日久便被唤作“药室沟头”。因卞氏将剩余药渣皆倾倒沟中,于是,民间流传“药室沟头”的水也能治眼。“药室沟头”遂成了卞氏中医眼科诊室的代名词,从中能看出老百姓对卞氏中医的信赖和赞许。
第九代传人卞七万,被誉为神医,获赠“十全为上”等匾额。
第十一代传人卞小庵一生行医,年近50才得独子卞文寅(字虎臣)。想到自己年事已高,卞小庵把16岁的侄子卞文凤叫来,传授其医术,并要求其学成后,再传授卞文寅。卞文凤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成为卞氏眼科第十二代传人。20世纪40年代,曾任上海《申报》副刊《自由谈》编辑的兴化文化名人徐彪如撰有对联,“十二代青囊济世,六百年牡丹传家”,就是特为卞文凤写的。
卞文凤是孙金章的外公。他从小饱览医书,跟着叔叔卞小庵学习,没几年就独立行医了,并且医术精湛,患者很多。卞文凤日渐忙碌,很多事情无暇顾及,他于是叫来正在学木匠的三弟卞文渊(字则潜)帮忙并学习。此时,卞则潜和卞文寅一起在医馆学习、工作。
卞文凤的行医经验越来越丰富,治疗也多收奇效。1932年冬,卞文凤治好了五县(高邮、宝应、兴化、泰县、东台)官员史德成眼疾,为表示感激和赞扬,史德成赠其“继绪精微”匾。县长李恭简眼病得愈后,亲自题写“医界明星”匾,赠予卞文凤。这些赞誉都见证着卞文凤的精湛医术。因求医者众多致使门槛磨损,卞文凤特地将医馆的木质门槛改为铜门槛。渐渐地,“木塔寺铜门槛”在老百姓口中也成了卞氏眼科的代名词。
1949年前后,卞文寅前往东台行医,卞则潜则去了泰州,卞文凤携长子卞春台在兴化。第十二代传人除了卞文凤、卞文寅、卞文渊,还有卞文铸和卞文明。卞文铸医术也十分了得,后人看到他家屋梁上悬有的“拨云见天”“拨开云翳”两块金字匾额就知晓了。卞文明是卞小庵的侄子,也精通医术,药室也有两块响当当的牌匾——“水饮上池”“明察秋毫”。
20世纪中后期,卞氏眼科第十三代传人有阮邵明、卞春台、卞春甫、卞春及、孙金章、卞阳春等众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眼科名家。
卞春台是卞文凤的长子,字颂南。他跟随父亲和叔父卞则潜学习家传眼科疗法。民国三十七年(1948),他参加政府行医资格考试,取得了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行医资格证,后来参加兴化昭阳医院的创建。1956年,卞春台到眼科博士李培创办的南京李培眼科医院学习当时先进的西医眼科诊断、治疗方法,毕业时获得李培相赠的一套手术器械,成为兴化开展西医眼科手术第一人。
卞春甫是卞文寅长子。他1954年就读于南京医学院医学系;1959年就职于徐州医学院,是药理学教研室奠基人之一;1982年创建神经药理研究室;20世纪60年代末,曾被邀至英国剑桥大学任教2年。
卞春及是卞文渊的儿子,是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原主任、南京医科大学眼科教研室原主任、硕士生导师、省中西医结合专家、全国青光眼专家,20世纪80年代曾赴日本留学2年,著有《眼科手术图解》《实用青光眼学》等多部眼科专著。其子卞征就职于南京鼓楼医院,任眼科副主任医师。
孙金章是卞文凤的外孙,1961年拜三外公卞则潜学习家传眼科,为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外聘教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多次到南京、上海、常州、镇江、扬州等地的中医院会诊,与同行交流并传授白内障针拨术。1991年,他在扬州、泰州两地率先开展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填补当时扬州地区该项医学技术空白。1998年,孙金章执笔修改审定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眼科毕业实习大纲,两次被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带教老师。1999年,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9月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退休后,他被泰州市中医院聘为泰州市眼科中心名誉主任。2012年,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拨专款在泰州市中医院内建立孙金章“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并认定陈鹏、张云霞两位副主任医师为孙金章的学术继承人。同时,作为省名老中医,工作室在高港中医院和靖江中医院分别设有工作站,孙金章每周各有1天到两家医院坐诊。孙金章的临证经验、学术专长已编入《江苏当代名中医临证精萃》一书。
卞则潜的外孙陈鹏也承祖业,就职于泰州市中医院眼科,擅长眼底病的诊治,2013年曾获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颁发的“江苏省中医药十佳青年之星”。
卞氏眼科第十四代传人有卞善全、卞泽林、卞锡五、卞子育等。卞善全自幼随父亲卞颂南行医,后多处进修,继承祖业,在昌荣镇开设眼科门诊,曾在省内外发表论文多篇。
卞氏眼科第十五代传人有卞玉蓉、卞玉奇姐弟。卞玉蓉是卞善全的女儿,是卞氏眼科第一位女性传人。她先后师从表叔孙金章、叔爷爷卞春及与全国眼底病专家陆绵绵、儿童眼病专家刘虹,学习众家之长,在治疗眼底病变、青光眼病方面经验丰富,采取针灸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眶神经痛、干眼症,屡收奇效。她还摸索出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较佳的一套中医疗法,现就职于兴化市中医院眼科。卞玉奇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眼科专业,现在兴化市第五人民医院眼科工作。
卞氏中医眼科在变革中赓续传统,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代有名医,学验俱丰,数百年间从未间断,后起之秀层出不穷,现已开枝散叶,弟子分布于东台、大丰、泰州、徐州、连云港、南京等地,学术影响辐射周边省市及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