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张述黄:“槐树脚周妇人家”传人

泰州文史专家、书画院顾问肖仁在1964年画过一幅名为“槐树脚”的画:一座小石桥前,斜着一支粗壮的、郁郁葱葱的槐树树干,桥下潺潺的河水,流过槐树的根部,画上没有槐树脚,却能从繁茂的枝叶中,看到冒出地面的树根,甚至看到因人们常坐着歇息而锃亮的槐树脚面。

“槐树脚”因为一位中医人而成为地标性景点,“槐树脚周妇人家”也成为他和后辈传人的代名词。

“周妇人家”并非指周姓妇人,而是指一位名叫张周士的中医。他擅长治疗妇科病,是张氏妇科的创始人。张述黄(1926—2019)是“槐树脚周妇人家”第十一代传人,江苏省医师终身荣誉奖获得者。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中医妇科领域有较高造诣,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为泰州市中医妇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槐树脚、周妇人家和月季方

张周士是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后代。张载就是说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学创始人之一。张周士是明代人,祖籍在江都吴家桥胡家河,原来是一位私塾先生,学识渊博,受人尊重。传说一日有个流浪汉上门乞讨,他为报答张家招待之恩,特传一本中医妇科秘籍——用黄绢包裹的一朵月季花,送给对方,每片花瓣上都有一个治疗妇科疾病的方子,并告诉他:“子熟读之,以仁术济世,可以世代温饱。”张周士如获至宝,悉心研习,遂弃教从医,悬壶济世,应用妙方的张氏妇科声名远扬。

也有资料显示,传说中的月季方是张氏几代人行医的经验积累。清雍正时期,张氏孙媳冯夫人,曾奉诏进宫,治愈了太后的病,张氏妇科自此开始在泰州传承。

不管是哪种版本,张氏妇科为百姓解除病患,名声越来越响,值得传颂。

清顺治初,张家举家移居泰州北水关附近,就是现在的海陵区洧水市场附近,距离稻河数百米。张周士故居在泰州扬桥口北宽巷10号,现已列入泰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扬桥口北是里下河地区(江苏省江北里运河与下河之间的地区)经济贸易的门户,聚集了众多商人,也出现了一些豪门望族。

张周士住宅的对面,是那棵已成地名的“槐树脚”。泰州诗人程恩洋有首关于老槐树的诗:“水关桥畔古时槐,老干嶙峋傍水隈。桥畔人家蒙庇荫,多年雨露沐栽培。”来此就医的患者过了北城门,看到大槐树,就到了张氏妇科门诊。为什么张周士被叫作“周妇人”,可能是百姓只知其名不知其姓,也可能觉得不喊姓显得亲切。总之,“槐树脚周妇人家”和“槐树脚”名驰扬泰地区。

20世纪80年代,槐树脚西侧新建了洧水市场,后来,古槐枯死了,再后来枯死的老槐树主干被搬到了泰山公园,作为文物被陈列在新建的方亭内。

二 伯祖张木卿

槐树脚张氏妇科迄今已历十一代,八代以上已无从考证,第九代传人张木卿是张述黄的伯祖。他是清末秀才,工诗能文,并精方脉,擅治温热病,就诊者甚众。民国十年(1921)张木卿担任泰县中医研究会、泰县中医公会理事长和会长。他曾在时敏中学(江苏省泰州中学的前身)任教,还担任过蒋垛中心小学第二任校长。其曾手抄《褚氏遗书》和《韩氏医通》,并合名为《褚韩合录》。民国二十二年(1933),他和泰州名医武简侯创办了《泰县晚报》,每天为报纸撰文。其间,张木卿奋笔疾书,每日写一篇社论,其文章言辞明快犀利,论理深刻,令人佩服。张木卿用药胆大,敢下猛药,比如石膏这味药,一般医家最多用几两,而张木卿能用到一天一斤之量且多能见效。

张木卿教育子女一点不含糊。其孙辈对家中的两副对联记忆犹新。对联一: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对联二: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张氏能薪传十几代,与家族文化和教育有很大关系。

张木卿后来迁居的关帝庙巷48号,是典型的清代建筑,被确定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迈过高高的石头门槛,走进古旧的院落,就像穿越了百年,回到了另一个年代。木地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仿佛在讲述这100多年的故事。

三 三家联姻

张木卿的弟弟张九黄,也就是张述黄的祖父,他的名字取九世从事岐黄的意思。张木卿和张九黄兄弟俩医术相当,一同出诊,在当时也是一段佳话。从张九黄起,张氏妇科以黄字称门。

张九黄的儿子张式黄,也就是张述黄的父亲,名字中“式”与“十”谐音,是十代业医之意。张九黄、张式黄父子在当时很有名气。有一年清明,张式黄回江都上坟,经过一户刘姓人家,被人请进家诊病。这家有一妇女产子后大出血,已经昏迷,不省人事,经张式黄医治用药后,女子转危为安,血止而愈。刘家人做了牌匾,送到张家表示感谢。

当时,张氏妇科,还有与张氏妇科有联姻关系的姜氏儿科、莫氏喉科,都很有名望。姜琴舫有两个儿子,长子姜少舫早逝,次子姜雪舫传承了父亲的医术,名声尤为响亮。姜雪舫在彩衣街北圈门街东行医。早上开门,患儿便络绎不绝,诊所中常是数人乃至十数人等候。姜雪舫出诊往往都要到天黑才能回家。

姜少舫的儿子姜虹舫,医术了得,名气很大。虹舫少年时,因稻河中兵船上步枪走火,击中其腿部,后虽医治,但行路跛瘸。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泰州一卫生院院长李诗,擅长西医妇科,最不相信中医,但唯独相信姜虹舫之医技。

姜雪舫有四个女儿,大女儿嫁给莫兆五,四女嫁给张式黄。张氏、姜氏、莫氏三家联姻,门当户对,为泰州中医界的佳话。

四 从“小药童”做起

张述黄的伯父、父亲和外婆,都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张述黄很快就迷上了中医。

张述黄的父亲张式黄喜欢读书,除了中医书,还喜欢哲学、历史、文学、政治。他的知识很丰富,天文地理、历史人文,讲起来滔滔不绝。张式黄医术很高明,他的用方不外乎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小柴胡汤等简单又常用的方子,但效果却很神奇。张式黄用小方治大病,开的药很便宜。他看病以来,给患者针灸没有收过一分钱。他会教导张述黄,只要贪财,开出的药方效果准不好。

长辈们的谆谆教诲和高尚医德,为张述黄今后献身中医事业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张述黄日夜苦读,一年内读完《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10余部中医书籍,每天背诵《汤头歌诀》;随后,家里的“名医们”要求他翻阅《医宗金鉴》《医方集解》《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并要求烂熟于心,做到成竹在胸。

张述黄的父亲、伯父经常下乡,到百姓家中为人看病,年幼的张述黄便跟随父亲、伯父,学习望、闻、问、切的诊病技术,点点滴滴掌握父辈们标本兼治的行医本领。

从12岁开始,张述黄便跟着父亲、伯父识药、抓药、配药,从一名“小药童”做起,开始了他近80载的从医之路。

1942年,张式黄因病早逝,当时张述黄年仅16岁,其妹不过6岁,其弟更是才出生不久。张述黄的母亲请来外甥——莫氏喉科传人莫承五帮忙应诊,并与张述黄共同研习其祖传的妇科医术,直到张述黄学成开业,莫承五复设诊所。18岁那年,已学有小成的张述黄,正式开始行医生涯。1948年,22岁的张述黄在槐树脚下开业,患者络绎不绝。张述黄不断积累经验,并且将祖传的“月季方”发扬光大。

1955年,张述黄组建泰州劳动中西医联合诊所,并担任主任;1957年任泰州医务工作者协会代主任,泰州联合诊所管理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中医妇科学会筹委、理事,扬州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58年,泰州城中联合诊所与其组建的中西医联合诊所合并,筹建泰州市中医院。他与徐汉江、许钜材、卞则潜、陈幼川等为泰州市中医院的主要创始人。中医院成立后,张述黄任大内科负责人,并负责南京中医学院实习生和其他进修生的带教工作。

张述黄在工作中踏实认真,待人真诚。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始终以满腔的热忱工作在医疗第一线。参加工作60多年来,他一直辛勤耕耘,不断学习,学习同行之间的先进诊疗经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诊疗技术及新的诊疗项目,及时掌握医学新动态。他凭着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埋头苦读业务书籍,翻阅杂志,撰写论文,白天认真做好医疗上的每一项工作,晚上加强业务学习,丰富理论知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业务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教学中,他对下级医师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人师表,对工作从不拖拉,培养了一批年轻业务骨干,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医院妇产科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1966年起,张述黄担任泰州市人民政协第五至第八届政协委员。作为市政协委员,他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认真领会精神,并积极参加各种义务劳动,积极参加医院的下乡任务,不怕苦,不怕累,先后到过寺巷、口岸、淤溪等边远乡镇,为群众提供医疗、咨询、卫生保健等服务,依靠熟练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及高尚的思想品质,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五 采百家,善化裁,敢创新

张述黄和父亲一样,很爱读书,尤其爱读医书,还擅长总结,取其精髓,用于临床实践。

张述黄的临床经验绝大部分来自家传的张氏妇科,其主要学术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等,同时汲取了历代名医著作之精髓。他认为读经典应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入手,然后循序渐进,博览名家著述。妇科之病多于男子,故有其行经、孕产、哺育等特殊生理情况,并且因性情多郁,从而导致一些特殊疾病,使其在病理、诊断、治疗上与一般内科有殊,此即所谓“医术之难,医妇人尤难”。

中医学中的妇科学说,其源甚古。张述黄总结道:《金匮要略》妇人三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是后世治疗和研究妇科临床疾病之根基;巢氏《诸病源候论》述妇人杂病,研究诸病之源、九候之要,是一部病理专书;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妇人方,以脏腑寒热虚实概诸般杂症,而为主方遣药的总则;傅山《傅青主女科》病立一案,案列一方,条分缕析,言简意赅,有独到之经验。张述黄积累了大量的读书卡片和笔记,是研究中医药的宝贵资料。

张述黄认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要师古而不泥古,不囿于一己之见,不执于一家一言,应博采百家之长,融会剖析,善于化裁,敢于创新。对妇科疾病机制的探索,除奇经八脉,张述黄还致力于研究妇女生理、病理与肝、肾、脾三脏的关系,以进一步揭示机体内部的病理实质,形成了独到的、系统的见解。

临床上,张述黄在动态中辨证施治,审因求本。他主张凡用药处方,最宜通变,不可执滞;用药贵在精专简练,配伍有度,反对杂乱;药量应轻则轻,该重则重,医者临证时必须加以权衡。

张述黄曾说:只有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日新其用,开辟新路,中医才有生命力。他不仅继承了家学,还使之有所发展。其对妇科不孕症等疑难病的辨治,尤其是对“妇科十治”的总结,颇具匠心。其对各家学说的研究亦反映了他的革新思想。

张述黄治学严谨,推崇求实创新精神。他提倡“旁搜囊括,虚心请教”。《礼记·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中医学,要钻研经典著作,要依靠老师的教育指点,还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要乐于拜一切有知识的人为师。

张述黄“早年在同益堂药店期间,常挤时间去店堂观看抓药,学习体察各家名医用药之轻重,君臣佐使之配伍,尤其注意对危症患者的抢救方,领略急治之急、汤液荡涤之急、毒味烈性之急、气味俱厚之急、急则治标之急等五治疗类急证重证之法,同时向药工请教药材的生熟之分、炮制之别,有点滴收获即记入自备《免忘录》,做到勤学、勤思、勤写,这对日后开拓思路,深入研究,提高学业大有裨益。”

他常常勉励青年医师,一个善治之医,“应有胆识,善谋略,勇于独抒己见”。张述黄诊病思路大胆,不拘于成方,敢辟新径。比如,治疗产后病,前人有“产后宜温”之说,但张述黄治疗产后恶露不下之重症,果断采用桃核承气汤等峻剂攻逐之;治疗产后感受邪毒发热,大胆投用红藤、败酱草、黄芩、忍冬藤等寒凉之品,以清热解毒。他认为对产后用药应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临床选药组方,既要知其常,又要明其变,不可人云亦云。

张述黄更强调“熟读精思,博学强记”,常说,案头书变少,心头书变多,把案头之书累积潜藏于心头,临床应用便犹如囊中探物,伸手即得。他常告诫学生“敢于疑古,勇于创新”,既需前人之经验,又需自身之领悟,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考虑到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医者,意也,三指二剂之间,无穷奥妙,无穷变幻,始方出于古人,用方在于今人,要不断实践。通过临床实践,一可加深对中医学的理解;二可验证所学正确与否;三可发现前人的片面与不足,提出问题;四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如此,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才能得以发展,临床疗效才能不断提高。张述黄总结的验方收集在《张述黄治疗妇科疑难病案》之中。本书是既集众家之长,又结合实践的产物。书中之方对于治疗妇科杂病有突出疗效。

六 巧问、广问、细问

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张述黄对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通过四诊,才能“从外测内,见证推机,以常衡变”,从而认识疾病之属性、病位之深浅、病邪之进退、正邪之盛衰、标本之传变、预后之凶吉,“犹匠之不能舍规矩而成器皿也”。在这四诊中,张述黄尤以问诊为最重要和最难,为医者必当十分重视。因为妇人的经带胎产之事,比较隐私,不愿轻易吐露;勉强就诊,她们往往顾虑重重,羞怯难启;至诉又不肯尽言病情。只有细问情由才能知病之来历,详问近况则又知病之浅深,再参合其他三诊所得,才能明辨病源,证药相当,而病可愈也。因此,张述黄临证,每于四诊合参的同时,特别注重问诊。其问诊有三大特点,即巧问、广问、细问。

首先,巧问。患者“形态苦乐,饮食起居,失时过节,忧愁恐惧,荡志离魂,所喜所恶,气味偏殊,所宜所忌迥异”,所以张述黄强调,医者要观察了解患者的性格和疾病特点,取得患者的信任,通过和蔼的态度和有技巧的语言,解除其顾虑,获悉可靠病史,给以正确施治。比如,对一些重症绝经前后诸证患者,巧问不仅能全面了解病情,做出阴阳偏盛偏衰及痰瘀火诸邪的辨证分析,同时问诊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疏导和治疗的过程。

其次,广问。张述黄认为,妇科疾病错综复杂,特别是一些疑难病,若不广泛询问,就可能遗漏疾病关键之处。张述黄有个不育症患者,就诊前曾治疗很久,均未见效。张述黄从各个角度广泛问诊,结果患者才说出一些婚内情况:夫妻经常吵架,女方因为这件事情要跟他离婚。所以,这位患者治病心切,除了吃药,还长期大量服用牛鞭、海狗肾、附子等温阳助热之品,反致出现阳痿现象。通过问诊,张述黄很快明确了病因:过度服用壮阳药物,起了反作用。故令其停服壮阳药物,每日适量吃滋阴补肝肾的甲鱼,也无须吃药。2个多月后,女方怀孕了。

最后,细问。张述黄说,有些患者,病已确诊,唯不知病源何在,这时应当围绕其病进行详细问诊。如有一对不孕夫妇,结婚10余年未孕,男女双方屡经各大医院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正“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张述黄从检查之外找到了原因,与男方交谈后,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发现了症结:男方在异地,1周回来团聚1次,每次住2晚,每晚房事达3次,属纵欲。张述黄给男子开了知柏地黄丸,予以养阴清心,并嘱咐他不到排卵期宜远离房事,在排卵期则应不失时机;又嘱咐女方测量基础体温,以候准排卵之期。果然一举奏功,女方不久就怀孕了。

七 衷中参西,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

1959年,张述黄在南京中医学院进修,学习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西医课程,并以优异成绩结业。进修期间,除上课之外,业务时间他都在自学,读自备的参考书,或潜身于图书馆的医书之中;同时,到中医诊所跟名老中医抄方,实习中医内、妇、儿科;为了掌握一些传染病的知识,他也去西医名医处侍诊。在老师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下,他对学医的兴趣更加浓厚,潜心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的学习,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述黄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在临床中勇于实践与探索,应用近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医中药,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病因病理。例如,药敏试验证实紫花地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有非常满意的效果,因此,他用紫花地丁抢救了盆腔脓肿患者。又如运用犀角解毒丸、珠黄散等治疗全身性抵抗力下降,以及因用大量抗生素而引起的霉菌性感染等均收到明显疗效。他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治愈率大为提高。

张述黄强调中西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挖掘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病理机制的潜在联系,探索辨证论治的应用形式和学术内容,扩大辨证论治的临床范围,以期使中西医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的认识日趋统一和完善。

八 薪火相传

“师承教育的本质是言传身教,但怎么教,则因人而异。”张述黄主要从五大方面总结了带徒模式。

一是跟诊:出诊时把徒弟带在身边,有助于徒弟逐步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要领,了解中药的用法用量,掌握临诊辨证思维,同时也让徒弟感受到如何尊重患者,与患者沟通、交流。

二是讨论:根据病例具体情况,和徒弟一起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尽量让徒弟充分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可以起到触类旁通、温故知新的作用。

三是整理病历:要求徒弟认真整理、录入病历资料,并与患者保持联系,接收反馈信息。中医本身讲究辨证施治,整理病例和随访,既能培养中医技能,也能培养徒弟对患者负责的态度。

四是科研:采用类似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在临诊中结合具体病例,训练徒弟基本的科研思维,并做好撰写研究论文的准备。“论文写作不容易,但这个过程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严谨性思维的关键,会让徒弟终身受益。”

五是自学:系统的理论学习要靠自己,中医博大精深,更多的知识要自己主动去学习了解。

张述黄的传人、泰州市中医院已退休的副主任中医师潘扣英,从21岁开始就跟着张述黄在泰州市中医院学医了。张述黄要求学生们背诵《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等书的一些内容,背过后他就会给学生们讲解书中内容及辨病看病的一些方法。张述黄会根据他们每个人的不同理解程度和悟性,再安排下一步学习什么。师父出诊的时候,潘扣英等人就在一边旁听,抄方子,帮忙拿药,晚上再看一遍白天的医案。

白天潘扣英抄方子时,老师张述黄会时刻关注她的记录,一有写错的就立刻让她改正,不能有一丁点儿马虎;晚上,会给她布置一些功课,主要是阅读医学书籍。

中医的传承和学习与西医学不同,有其独特的传承方式,有很多实用的方法,是要从自然中学习与观察的,需要长时间的历练,要在不同的环境中与不同学派的医家人接触与学习。

张述黄讲课前,常常要说一句话:“学医要先学做好人,做人要做正直之人。要有平等之心,对患者一视同仁。”

潘扣英也把对医学的热爱融入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退休后,她每周有6天时间坚持去泰州市中医院出诊。为了给更多的患者服务,她会比上班时间提前半个小时到诊室。如今,潘扣英的学生们,也就是张氏妇科第13代传人已成为医院妇科的主力军。

九 把希望种在心里,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学海无涯,医无止境。”张述黄退休之后,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疗法,了解妇科疾病发展的新动态,积累新经验。张述黄在耄耋之年,每天仍坚持读书、看报,并每周坚持出诊,接待慕名远道而来的患者。

张述黄90多岁时,仍精神矍铄地坚持工作,除了定期在门诊出诊,还参加各种义诊活动。

“要力从心欲,须善于养身。”他认为,善养身即要生精、保气、宁神,具体说,即饮食起居、喜怒哀乐、寒热温凉都要调理适当。他主张生活上应低标准,菜饭饱,布衣暖,清心而淡泊;精神上则保持积极向上,充实而愉快。

张述黄常常说他健康长寿,主要靠“三乐”。一是自得其乐,即把看病作为人生最大之乐事,并在工作之余,散散步,听听音乐,乐在其中。二是知足常乐,即生活上求得逐步改善与提高,求得每月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千万不要追求高消费,知足便能常乐。三是助人为乐,即把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快乐,尤其是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既是助人为乐,也是为他人之乐而乐。这“三乐”即为他的长寿真谛。

张述黄爱听京剧,喜欢游泳。“人生有乐趣,心胸放宽了,对事业、对医学也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促进。但爱好要健康,除愉悦身心,还要带有艺术性。这样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引领自己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为张述黄成为儒医大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不但要身体健康,更要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只有全面健康的人,才会是可以创造财富,更可以创造美好的人。这样的人,可以为我们开创一个崭新的天地,开创出一片广阔的天空。对生活要有信心,人一振作,病就会少了七分,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当人遇到困境的时候,这种力量就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是一种信念。把希望种在心中,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在信念中求生存,在事业中葆青春;在传带中相互成长,在临床中求真知;在科研中求发展,在著作中传后嗣。”这是张述黄对后人的谆谆忠告。在6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他熟读经典,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不抱门户之见,不落前人窠臼,提出的多种学说丰富了张氏妇科独特的学术体系。与此同时,张述黄还虚心学习西医知识,了解西医相关理论及诊疗方法,以进一步发展中医。 aG/VynXvJxVISip7jZzs7naJxC7Td7UtIKbLtnhhqrunsXundQLNI0TlyN+D9tg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