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许钜材与许氏正骨

许氏正骨有44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目前已是江苏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成果靠的是许氏一代代人四个多世纪的坚守和传承。

一 溯源

据《中国江苏省泰州任家庄说文堂许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四年,姜堰许氏始祖钦公,由苏州吴县举家迁至姜堰南黄沙沟(今王石)定居。后黄沙沟许氏七世祖仓,孑身孤影,从黄沙沟迁至任家庄,悬壶开业,以骨伤科济世,闻名遐迩,业兴家旺。

初到任家庄,许仓举目无亲,没有资产,也没有技能。所幸他国学基础深厚,凭着一股韧性,广览医籍,专攻骨伤,以行医营生。从营生到创立许氏骨伤,许仓付出了很多努力。至清代,凭借医名,任家庄许氏家族家家有良田,有马匹。

许氏经400余年繁衍生息,家族中有100多人从医。这与许家“与物无争,与世无忤”的行医为人的哲学理念分不开。许仓以身示范,给后代立下了“先立业,后成家”的规矩,也就是说任家庄许氏男子在单独行医后,方可成家。另外,许氏还有一条祖训:“日出,无论远近,不计早晚,清晨必归,以应门市,以免就诊者之久候……”许氏后辈也始终守着祖训,做好传承。

二 脉络

许仓开创许氏骨伤科后,从第十代传人许金风开始,社会名声不断扩大。第十一代是“宝”字辈,以许宝楠最为出名。他医术精湛,被清代皇帝赐予黄马褂,并被封为御医。这一辈还有宝鉴、宝藏、宝庆、宝忠、宝善、宝岳、宝贤、宝典、宝泉、宝池、宝谦等人继承祖业。到了清末,宝成一支迁往姜堰仲院走马岭行医,宝谦迁往泰兴河失乡行医。有的许氏传人学成后,迁往新的居住地,继续传扬许氏骨科,为新居住地的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第十二代是“恒”字辈。恒田、恒馨、恒贵、恒昭、恒旺、恒杰等13人在任家庄行医;恒足、恒丰在仲院后走马岭行医;恒恺、恒泰在泰兴河失乡行医。抗战期间,恒雨在姜堰张甸镇悬壶。

许恒杰(1875—1932),自幼随父许宝典学习。他除精读中医四大经典,还熟读《金匮要略心典》《本草纲目》等书籍,中医基础理论底蕴深厚。许恒杰行医时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对穷人常常免费诊疗施药。他的医德医术在当时备受百姓认可。1940年7月,国立东南大学农学学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硕士,泰兴人蒋涤书专门撰文介绍许恒杰“公世业匾,以伤科名扬大江南北”。原稿件存于姜堰中医院“许氏骨伤”陈列室。

第十三代为“钜”字辈。钜庚、钜琚、钜明、钜金、钜镛、钜瑝、钜官、钜材、钜荣、钜录、钜鹏、钜璠、钜彬等承祖业且各有成就。他们出生于旧时代,为家乡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中,留守在泰州本土行医,并将许氏骨伤科传承光大的是许钜材和许钜璠。这两位又完善了许氏骨科的理论,在新的时期,有了创新性的发展。

第十四代是“万”字辈。许勇,字万官,是许钜璠的长子。许钜璠是许恒杰之子,姜堰中医院骨伤科创始人。许勇承祖业,是姜堰家喻户晓的中医骨伤名医。许钜璠、许勇父子,努力打造许氏骨伤特色,使姜堰中医院骨伤科成为省级重点专科和全国中医特色专科。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视察时,欣然题词:“杏林春色浓,姜堰一枝秀。”

“万”字辈中,万方抗战前就在南京鼓楼医院骨伤科工作;万殊在上海沙虹浜医院骨伤科工作;万众、万明、万寿等分别在仲院卫生院或任家庄行医;万宜在台湾任骨科主任医师,台湾荣民医院院长。20世纪80年代许万宜回乡,在离开前,从任家庄带走了一袋家乡的土,“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以寄托思乡之情。

许万宏和抗勇也是第十四代传人。许万红是泰州市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儿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泰州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抗勇,原名许万庆,因参加抗日战争而改名,曾任泰州市卫生局局长,为泰州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三 跌打损伤找许钜材

许钜材(1908—1987)是许氏骨伤科第十三代传人,别名栋臣,字楚良,祖父许宝忠是清末泰州骨伤科名医。他得祖上真传,又研习《许氏伤科秘籍》,悉心钻研骨伤专科。少年时,他拜当地名医钱少宾为师。钱少宾擅长外科,同时精通内、妇、儿科,医术高超。许钜材白天跟诊,晚上研读老师推荐的《医宗金鉴》《外科正宗》两部书。钱少宾很看好许钜材,一有时间就会跟他一起讨论病例,细心给许钜材讲病案。

学习3年后,许钜材先在姜堰仲院任家庄行医;1945年,许钜材携家人到泰州行医。那时百姓饱受战争之苦,贫困交加,很多诊所歇业。“当时外祖父住在稻河边的五巷之内,上午在高桥口藤坝街,下午到西坝口39号坐诊”,许氏骨科第十五代传人、泰州市中医院骨伤科主任王铠说,“外祖父急匆匆安顿下来,就开始出诊,从早一直忙到晚。对贫苦患者,他不收诊费,有时候患者药钱不够,他还解囊相助。”

每天大量的诊治实践,令许钜材的医术又精进很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跌打损伤找许钜材”,老百姓的口碑,让他很快声名鹊起,在淮扬一带享有盛名。

1953年,他在泰州带头创办泰州市中心联合诊所。诊所规定:凡军属看病,一律不收诊金;烈属看病,不收诊金,还免药费。1956年,他被评为江苏省拥军优属模范。1958年,泰州市中心联合诊所与张述黄组建的中西医联合诊所合并,与徐汉江、张述黄、卞则潜、陈幼川等联手筹建泰州市中医院,他任大外科负责人。他将他的联合诊所的资金、房屋、器械、药品等悉数献给医院。

1959年1月,泰州市中医院成立,许钜材担任骨伤科主任,因为他的名气,科室的患者不仅来自本地,还有来自外县、外省的。无论患者多少,无论多晚,许钜材都会仔细看完最后一位患者。他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得到了百姓的信赖和认可。

四 许钜材的高邮生涯

1969年冬,许钜材和女儿许靖到当时的高邮县三垛医院工作。用了9年的时间,父女二人组建了骨伤科,带动了三垛及高邮的骨伤事业。扬州、盐城等紧邻县市的患者纷纷慕名前往就医,加上原来泰州的老患者,三垛医院每天门庭若市,连医院附近的招待所,都经常人满为患。许钜材和女儿许靖为三垛医院在苏中乃至苏北地区赢得了声誉,他们带的学生,后来都成为当地骨伤科名医。

1978年,许钜材和女儿许靖从三垛医院调到高邮中医院,许钜材被任命为副院长。那时的高邮中医院刚建成,因为资金问题,医院的医疗设备没有到位,调进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没有房屋住。许钜材和同事们一起住工棚,条件很简陋,冬天像冷库,夏天像蒸笼,这一住就是一年多。医院开诊后,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许钜材的日门诊量达到百人以上。他每天穿梭在门诊和病房之间,常常忙得忘了吃饭。

经过努力,医院成为苏中地区极具特色的中医院。之后,许钜材又带领职工共同努力,使医院规模逐渐扩大,并创办许氏骨伤科研究会。许氏骨伤科在高邮得到发展,成为高邮中医院的主要特色专科之一。

1979年,71岁的许钜材荣获江苏省名老中医称号,这是对他医德医术的认可,是对他为中医药事业努力奋斗的肯定。1984年,他被任命为高邮中医院名誉院长。他还曾任泰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政协委员,第三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高邮县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高邮县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扬州市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五 内治十法和消肿八法

中医正骨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而长久流传,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许氏正骨疗法发展了440多年,传承了传统骨伤理念,正骨手法独到,综合运用丸、散、膏、丹,疗效显著。

在传承中医骨科的基础上,许氏骨科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刻苦钻研,形成了特有的学术思想:“力线复位,夹板固定;动静结合,能动则动;调理气血,以血为主;脏腑同治,重在脾肾;针刺通经,内服外用。”“能动则动,能立则立,能行则行”符合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许钜材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他的内治法以气血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为主体,总结出十法:活血化瘀法、接骨续筋法、舒筋通络法、补气养血法、攻下逐瘀法、行气止痛法、清热解毒法、温补肝肾法、益气健脾法和温经祛寒法。内治之法灵活变通,对病例精准辨证,可见许钜材的临证功夫十分了得。

对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许钜材则进行手术整复。手术切开后,他再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同时辅以内服汤药调理肌体、外敷膏药消肿等综合施治方法。他的处方用药简单,以温补见长,先消肿、散瘀、活血,后补肾强骨,继舒筋活血。

《江苏省志·卫生志》记载:“许钜材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以中医疗法为主治疗开放性骨折53例,其中30例超过24小时的创口,均作1期缝合,仅1例发生骨髓炎,其余很快转为闭合性骨折处理,疗效卓著。”

在一些疾病治疗上,许钜材在前辈积累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又有创新。如腰椎骨折用牵引推压手法,配合垫枕疗法,垫高患处复位,结合中药通腑逐瘀汤、桃红活血汤、杜仲壮腰汤等,有脊髓损伤的辅以针灸;髋关节脱位,用独创的“抱膝扳伸法”治疗。

许钜材所用的外用药多是按许氏家传方配制的,以麝香、全蝎、蜈蚣、肉桂、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等20余种中药配制而成,止痛、祛瘀、消肿效果极好。其创立的外伤肿胀消肿八法即行气活血、凉血消肿、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温经通络、疏化痰湿、温补脾肾和益气养血,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日久之老伤、陈伤、腰膝劳损,肝肾亏虚所致的颈肩、腰腿等关节疼痛,体现了骨伤辨证施治的整体观。

许钜材行医近60载,勤学古训,博采众长,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以针刺为主综合治疗急慢性腰腿痛为其独家之长。按其家传方配制的许氏膏药、许氏敷药、许氏止血丹、许氏青蛤散、珠黄散、生肌散等中药制剂因止痛、祛瘀、消肿、祛腐生肌效果显著,沿用至今。

六 拔伸屈挤手法

小夹板固定也是许氏骨伤独有的特色,因其简单、廉价、实用而受到医患的一致好评。许氏小夹板用杉木、柳条、马粪纸、三合板等材料,剪制成需要的形状,打湿后,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塑形、绷带包扎。其固定形式多种,松紧适度可调节,避免影响骨折局部的血液循环,不影响关节活动。由此,可以看出许氏骨科在小夹板固定上精益求精,以患者为中心,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许钜材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手法,自成一家。其中“拔伸屈挤手法”在骨伤科的临床中运用最多,做到了让患者少痛苦,少花钱。

拔伸屈挤手法是用于四肢关节损伤、骨折、脱位的常用手法。四肢关节部位损伤后,采用此手法,可以挤破血肿,进行骨折整复和脱位复位,而且对因损伤而引起的组织解剖学上的微细结构位置变化,起理顺整复作用,有利于损伤后关节活动的恢复。操作时要求拔伸要充分,屈曲动作要迅速,用力要恰当,助手配合时要充分理解手法机制和要领,正确配合,同时要求做到稳、准、轻、快:①稳,在处理时不要手忙脚乱。②准,术者操作的手指按放部位要准确。③轻,术者操作时动作要仔细,轻柔。④快,手法操作屈挤时动作要迅速有力。这一经典手法一直沿用至今,屡获奇效。

1989年9月的一天,许钜材的诊室来了一位6岁的小患者,他2天前跌伤了左胳膊。因为小男孩平时就很淘气,所以摔了之后,家人也没在意。直到第三天早上,孩子喊胳膊疼,家长才发现他左胳膊又肿又胀。许钜材仔细检查后发现,患儿左肘部畸形、肿胀,活动受限,左肱骨髁上有压痛,X线显示左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许钜材耐心地跟孩子讲,接下来要对胳膊“揉一揉,拉一拉”,随即固定几天就好了。小患者有点害怕,但是眼前这位笑呵呵的爷爷,很快得到了他的信任。小患者很配合,许钜材不慌不忙,很迅速地完成了拔伸屈挤一套整复手法。小患者看得眼花缭乱,也顾不得疼了。随后,用小夹板固定,再次拍X线检查骨折整复对位良好。5天后复诊,肿痛完全消退,1个月后愈合,肘关节活动功能恢复良好。

自从治好了这个小患者,许钜材也增加了一波小朋友“粉丝”。因为这个小男孩把治病的过程当成“武侠小说”讲给他的同学们。一时间,小朋友们都知道在泰州中医院有位“武术高手”。

还有一个60岁的患者,因为骑自行车不慎跌伤右膝盖,当时就不能行走,感觉钻心地疼,X线摄片发现右胫骨上端裂隙性骨折,用石膏托固定后右膝胀痛剧烈,夜不能眠,故找到许钜材诊治。许钜材拆除石膏托后,看到患肢膝部髌骨上极内上方处,有一个直径四五厘米的肿胀区,膝关节伸屈活动明显受限,随即诊断为右胫骨上段裂隙性骨折伴膝部血肿。

许钜材用拔伸屈挤手法后,患者右膝部肿胀随即消退,疼痛骤减,膝关节可伸屈活动,大概能弯曲90°,然后给患者做了局部包扎,开了中药内服。1个月后,患者再检查,X线摄片显示骨折已愈合,行走自如。

许氏正骨传人的正骨手法独到,丸散膏方疗效显著。他们不仅从中医传统理论角度研究骨病,继承创新,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医骨伤科理论,同时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骨病,实现中医骨伤科的现代化。

七 传承

许氏正骨薪火传承四个多世纪,长期坚持“师不泥古,法不离宗”的观点,认为做好继承才能实现创新。许钜材一生博采众方,勤求古训,不断学习与总结临床经验,以其精湛的医术在临床上无私地帮助人民解除痛苦。他不仅是一位好医生,也是一名优秀的老师,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徒。许钜材重视医术传承,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书立说,多次参加有关学术会议交流。

在高邮期间,许钜材曾受省、市卫生厅、局委托,举办骨伤科培训班。他自编教材,亲授医技,广征博引,深入浅出,带教的50多名学生分布在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阴、宿迁等地,不少已成为当地中医骨伤科的骨干力量和行业翘楚。其中,他的学生谈华,曾任三垛骨伤科医院院长,为扬州市名中医、扬州市劳动模范。1973年,他在三垛中心卫生院师从许钜材,深得许氏正骨精髓,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发展,先后在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小夹板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1006例小结》在《中国正骨》杂志发表。

许钜材的长女许靖是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20世纪70年代曾在高邮中医院工作,80年代调往泰州市中医院;次女许慧娟是原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医生;四女许纯、婿樊宝荣在江都区中医院骨伤科工作;侄许勇在泰州市姜堰中医院骨伤科工作。

许靖早年随父亲学医,擅长四肢骨折的手法整复以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后来国家倡导“西学中”,许靖既就读于南京中医学院师资班,又在苏州医学院及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血液病科、肿瘤科学习。许靖不仅精通中医骨伤科,同时在血液科、肿瘤科等内科疾病方面也有很高建树。

许靖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继承了自家的骨伤科治疗思想,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治疗体系,对骨伤科、内科中的诸多疑难杂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许靖之子王铠,是许氏骨伤第十五代传人。他秉承祖传医术,潜心研究中医经典,以许氏传统正骨疗法为基础,不断结合骨伤科的治疗新进展,治疗手段日益丰富,治疗病种更加广泛,与他的团队一起继承和发扬了许氏骨伤的正骨疗法,灵活使用针刺、艾灸、膏药、拔罐法,并开展了大量许氏骨伤疗法的应用研究和改革,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其子王棕逸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现就职于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侄子许炜民博士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在泰州市中医院也从事骨伤科工作。他们对疗效奇佳的许氏膏药和敷药进行剂型改革,新研制的许氏膏药,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2002年,泰州市中医院专门成立了许钜材骨伤研究所,2011年,许氏骨科正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泰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了20名灾区伤员。王铠运用许氏正骨疗法,对伤者进行外敷许氏伤药,或贴许氏膏药,并以小夹板固定,辅以适当功能锻炼,同时口服许氏汤药进行医治,伤员症状明显改善,恢复很快。

许氏骨伤科后继有人,世代相传,担负着传承创新的责任。泰州市中医院许靖与江都中医院骨伤科副主任、许纯的女儿樊敏在泰州市中医院缔结师徒传承合约。两地两代人缔约传承,成为中医药界一段佳话。

长期以来,泰州中医界与许氏的后裔一道,不断挖掘许氏骨伤疗法的宝藏。泰州市姜堰中医院专门建立了许氏骨伤科陈列室,许氏正骨疗法被列为泰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勇被列为泰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在江苏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泰州市中医院的许氏正骨疗法榜上有名。泰州市中医院骨伤科主任、泰州市许钜材骨伤研究所所长、许氏骨伤第十五代传人王铠被列为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mGNgaO/5yMGARx4tjwndPIpPZt67NHtErZsAFoBcSPAWlUPSfM+2eiiZE7VScwh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