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汉江(1889—1987)被泰州及周边地区人们敬称为“徐半仙”,是江淮地区“江”字门传人、江苏省首批名老中医、泰州市中医院创始人之一。“看白胡子老中医徐汉江先生按脉,听他沉吟悠长的樊川语调。毛笔书写的行书咒语般神秘,处方笺上尽是野藤花草,柏木沉香。”这是从小在泰州市中医院长大的郁建中对徐汉江的印象。郁建中是海陵区作协会员、泰州市历史研究会会员,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研究颇深。多年过去,他依稀记得这位清瘦、儒雅、仙风道骨的老人,他“永远在看病,或者在看病的路上”。
在郁建中的眼里,徐汉江温文尔雅,谈吐斯文。这种气质可能源于徐汉江的老师王吟江。王吟江是清末的举人,擅长诗词歌赋,笃信佛学,是镇江有名的儒医。
太平天国期间,因躲避战乱,王吟江移居扬州,师从扬州名医杨方谷,学成后悬壶于江都樊川。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精于大小方脉和内科杂症。他治疗内科侧重脾胃,擅长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在妇科方面,着眼肝肾辨证,治疗血崩证有独特的经验,疗效卓著。他治时疫活人无数,在江淮地区开创“江”字门派。
王吟江的儿子王少江随父学习,精研《温病条辨》,治疗温病只需数剂即可收效。弟子有吕渭江、吴溢江、孟澍江。孟澍江是王少江的女婿,是《温病学》教材的主编,整理形成现代温病学体系,之后又传医术给孟沅江。
徐汉江与王少江是同门师兄弟,擅内、外、妇、儿科,医术远近闻名。1889年,徐汉江出生在如今的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樊汊樊家垛,兄妹八人。他自幼性恬静、聪颖,勤奋好学,被家族寄予厚望。徐汉江出生时家庭并不富裕,为了供他接受教育,全家人节衣缩食,将他送到私塾学习。在私塾期间,徐汉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能力,得到了私塾先生的赏识和鼓励。私塾教育结束后,父母让他拜王吟江为师学习医术,想着有一技之长可谋生。由此,徐汉江开启学医从医之路。师从王吟江后,徐汉江投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研习中医,每日凌晨三点起床,攻读经典医籍,反复阅读、默诵,持之以恒。他跟师学习,掌握了很多宝贵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并融会贯通,学业日有长进。
辛亥革命时期,22岁的徐汉江开始在樊川独立接诊,很快,他的医术被广泛认可和推崇,医名誉满方圆百余里,求医者络绎不绝。
徐汉江很重视经典医籍的学习,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医宗金鉴》《本草纲目》等,在临床实践中不仅擅长内科、儿科病证,对于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亦有较深造诣,而且对时病、温病也有较深研究。他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尤为推崇,据此一派用药,可谓独树一帜。在临床工作中,他医德高尚,详询病情,细辨脉色,处方缜密,医嘱详尽,屡起沉疴。
孟澍江在《悼念徐汉江先生》一文中写道:“先生尝言:医之为道,其理深邃,非一蹴而就,必悉心探究,痛下苦功。先生谈昔日就吟江公习医时,日必练习大小字各一张,每日习诵古文,打好文学基础,方可解决阅读古医籍之文字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是医学之基础,尤当穷源探索,如此,方能登堂入室,否则只能在宫墙外观望也。”徐汉江是孟澍江的师伯,对他影响很大,“此番话我至今犹铭记于心,对于其后能自觉研究医学,甚有教益”。
徐汉江临证辨证精准,用药以轻灵见长,方简效宏,有“四两拨千斤”之效。他处方用药少而精,配伍严谨,认为“兵不在多而在精,药不在多而在效”,剂量从小入手;但是遇到重疾,则用药大胆,每每立起沉疴;对于慢性病,则重脾胃,扶正固本,以资生化之源。
治学之道,在于读书能化,万不可死于句下。徐汉江认为,医者重在辨证,贵在知常达变,食古不化必为庸医。“辨证要准,择方要当,证方切合,迎刃而解;处方杂乱,心无主见,为医家之大忌。”徐汉江不仅精于时方,也是善用经方的高手。
徐汉江对于外感病诊治颇有独到之处,尤擅长治湿温。他重视通阳化湿之法,见有表湿者用芳化,湿之偏于上焦,善用杏仁、蔻仁、橘红、橘络之开泄,非邪已化燥入阳明大肠者,绝少投用苦泄。
徐汉江不仅有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而且精通儒学,对儒家哲学、中药文化、中医养生学有着较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徐汉江根据中医阴阳平衡理论,分析不同的中医体质,提出了中医养生的理念,研制了滋补膏方。徐氏膏方对不同的体质和亚健康人群具有保健作用,同时对慢性疑难疾病也有独特的疗效,如用于治疗冠心病的益气养心通脉膏,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益气补脑通窍活血膏,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的益气养胃健脾助运膏等。
1946年,徐汉江迁居泰州海陵后,门庭若市,日诊百人。
1949年1月,徐汉江率先走合作化道路,组织同道建立志强联合诊所。这在泰州城引起轰动,也引起了上级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1954年,著名作家叶圣陶专程到志强联合诊所考察,时任中共泰州市委书记钱承芳陪同。他们给予徐汉江高度评价。后来,他又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走集体化的道路,在志强联合诊所的基础上建立泰州市中心联合诊所。
联合诊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在当地卫生机关领导下,根据自愿的原则,通过自筹资金、自购设备和药品组建起来的一种联合医疗机构。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有效补充,联合诊所承担着基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和卫生宣教等任务,为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挥了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匮乏以及布局不均衡的问题。
1958年底,徐汉江提议在市区成立中医医院。于是,在中心联合诊所基础上,建立了泰州人民公社中医院,也就是现在泰州市中医院的前身。中医院建院之初,条件很简陋,10间小平房,20多张床位,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新成立的中医院汇集了当时在泰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知名中医,除徐汉江外,还有许氏骨科第13代传人、名中医许钜材,擅长中医内科杂病、曾任《江苏中医》编委的武简侯,眼科世家卞则潜等当时泰州的名中医,形成内、外、妇、儿、骨、眼、痔等特色科室,被列为江苏省早期八所重点中医院之一。
中医院成立后,慕名求医的患者来自大江南北,日门诊量逾千人。来自里下河地区的患者乘坐的小船,排满了医院旁边那条长长的稻河,景象蔚为壮观。1964年,医院成为南京中医学院的首批教学医院,不少在中医院实习过的学生,成为省内外医疗、教学、科研的骨干,很多成了医药院校的知名教授,不少被选拔到医药院校和医院的领导岗位。
徐汉江的儿子徐寅说起对父亲的印象时,道“他是为患者而生的”。
“父亲会讲起他的老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心地善良,从来不收取僧人和穷人的诊费,总是在帮助别人”,徐寅说,“父亲不仅传承了他恩师的学术,而且传承了扶危济困、救死扶伤的崇高品德和价值观”。1925年,徐汉江的恩师王吟江去世。王吟江晚年家境贫寒,徐汉江包揽了王吟江葬礼所有开销,买墓地安葬了恩师,每年清明皆去祭扫,并常常探望师母,送去钱物等。徐汉江的孙子徐方镇讲起祖父,说道:“祖父的患者很多,又是院长,有工资,所以祖父是有钱的。但是祖父不带钱不花钱,花钱的地方几乎只有一处——给穷苦的患者。”徐汉江把全部精力用在诊病救人上,生活上恬淡自安,看淡得失,力求达观。
徐汉江一直牢记老师“医以德为先,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教诲,一辈子治病救人,不图名,不图利。他迁至泰州后,患者很多,他跟老师一样,对僧人和基层穷苦的百姓,从不收诊费,并且还自掏腰包给患者买药买饭,甚至负责路费。经济困难时期,他为了给患者增加营养,常将他的工资拿出一部分接济患者,却从不张扬。
徐方镇在上高中的时候,跟着祖父、祖母一起生活。那时候,患者都是到家里找大夫看病的,很多从外地来的患者赶到徐汉江家的时候都是中午,徐汉江一家正在吃饭,但每次徐汉江都会放下碗筷,立马起身去诊病。祖父放下碗筷,家人都要放下碗筷,等着祖父回来再一起吃饭。几次之后,徐方镇有点忍不住了,有一次,他对要离开饭桌的祖父说:“爷爷,先吃饭,让他们稍等一下。”祖父没有回应徐方镇,急匆匆离开,给患者看病去了。徐汉江再次返回饭桌时,祖母都热了两次饭菜。祖父比较严肃地跟我说:“患者大老远颠簸几个小时来诊病,当天还要赶回去。要多为患者考虑,为他们节省时间。”
徐方镇的妹妹高中毕业后下放去了农村——里华村,要坐四五个小时的小轮船。有一次,徐方镇去送妹妹,船员认出了他们,特别激动地说:“徐老先生治好了我的病,都没有收钱!”船员赶紧帮忙拿东西,一路上特别照顾。徐方镇说,那时候,经常因为祖父的关系,总有陌生人主动打招呼,要么被塞块糖,要么给个黄桥烧饼。淳朴的老百姓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谢意。
泰州市中医院的院址,之前是个酒坊。酒坊迁址后留下了几十只大大小小的荷花缸和普通的釉面缸。从小在医院长大的郁建中说:“当年病房前面有两只大水缸,一半埋在土里,还有一半露出地面。工友们每天清晨从稻河里挑水装满水缸,供应住院患者和医护人员洗漱。再前面就是整个医院最美的景致了,由黄杨和冬青环绕着的花圃里,有四只硕大的荷花缸一字排开,特别引人注目。”
徐汉江对荷花情有独钟,空闲时常常独自流连在荷花缸边。他对荷叶、莲子心、藕节炭等药物的应用得心应手,并且有独到的心得和体会。在他研制的治疗冠心病的益气养心通脉膏和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益气补脑通气活血膏方中,均使用了莲子心这味中药。徐汉江清瘦儒雅,为人善良,正如出水之莲一样清纯高洁。
20世纪80年代,近百岁高龄的徐汉江,饮食如常,腰板挺直,视力正常,步履矫健,行走轻快,依然能按脉开方。徐方镇说:“祖父身上是有功夫的。”徐汉江曾经救过的高邮的一位老方丈教他八段锦,还自创了静式单禅内气功,一练就是40多年。
徐方镇跟祖父生活在一起时,每天也会跟着做静式单禅内气功。他说:首先把气呼净,腹部自然放松,然后吸气使肺部开张,再慢慢把气呼出去;当呼吸的时候,吸入空气使横膈膜下沉,挤压内脏后腹部膨胀起来,呼出空气后内脏将横膈膜向上推,这样可以充分按摩人体的内脏。这个运动可以解除疲劳,清醒头脑,可调整五脏,亦可调整经络。
“祖父长寿的原因还在于他起居规律,饮食有节,性情恬淡,性情温和。”徐汉江有一张作息时间表:夏季22时入睡,6时前起身,午睡1小时;冬季21时入睡,7时前起身,不午睡。晚上睡前可看书,但不过度思考问题;睡前用热水泡脚,“引热下行”有助睡眠。
徐汉江60岁以前一直睡板床,冬天不用取暖的汤壶,只在褥下铺些稻草。他不坐沙发,只坐板凳,夏天则坐藤椅。因此,他腰背挺直,皮不枯,筋不痿,走路无需拐杖和搀扶。63岁时,徐汉江因积劳成疾患心肌梗死,自悟摩擦涌泉穴保健法,得以享年98岁。
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让徐汉江情绪稳定,真气从之,恬淡虚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宅心仁厚,慈悲为怀。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
徐汉江悬壶从医70余载,得到了患者的敬重,社会的认可,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首批名老中医称号,南京中医学院聘任他为学院特聘教授,获评主任中医师职称,曾任泰州市政协常委,省中医学会理事,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顾问。1987年,徐汉江去世的噩耗传出后,很多患者都自发送来花圈。
徐汉江很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他一生带徒100多人,不少已成为中医事业的骨干。医院建立后,泰州市中医院承担了临床教学实习任务,徐汉江亲自担任实习带教老师。1963年,他以江苏省首批名老中医的身份受聘担任医院名老中医继承班导师。他在带教工作中,要求严格,一丝不苟,不论工作多忙,带教工作从不马虎,尤其是批改试卷,从不草率,晚上备课、陪读、讲解,孜孜不倦。他提出学习要有创造性,要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凡受过其带教的同学,无不被其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感动,都为有这样的严师而自豪。他为培养下一代贡献了毕生精力。
徐寅承祖业,早年随父习医,成为泰州名中医,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老年病。至今,徐寅已悬壶从医60余年,已是一位高龄老人。和父亲当年一样,他依旧腰背挺直,行走轻快。在徐寅看来,学医和济世都没有尽头,自己所能做的,就是把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继承好,发扬好,代代相传。徐寅的儿子徐方镇、孙女徐佳也投身于中医药事业。
徐方镇1975年始随祖父习医,1992年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为泰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善于运用徐氏传统中医膏方治疗亚健康及各种慢性疾病,独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