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特色优势及传承特点

一 独特的门派传承

稻河中医有其独特的门派传承方式,即“改易医名且以其行世”,这是罕见的文化现象,唯扬州、泰州地区有此传承。

这种传承方式主要以姓氏家族传承为主,父子庭教,师徒相授,保持着严密而有序的传承模式。在传承中,除后世子孙中含固定的一个字,外姓弟子姓名中也加入这个固定的字,凡是师承之弟子均须有特定的医名,名中的最后一个字是固定的,且一般以医名行世。

比如,泰州幼科“盘”字门,创始人为戴安盘。自明万历年间开始行医,他以擅治幼儿痧麻痘疹、急慢惊风而驰名于世,尔后子孙相传,名中均用“盘”字,如第三代仙盘、敬盘,第六代承盘、辛盘、学盘、铭盘等,现在已传到第十代。

再比如,泰州内科“江”字门。樊川儒医王吟江创“江”字门,精于大小方脉,尤擅治时病。其治疗内科病侧重脾胃,长于活血化瘀;妇科病着眼于肝肾,对血崩证诊治有独得之秘。其子王少江,精研《温病条辨》诸法。弟子有吕渭江、吴溢江、孟澍江。徐汉江从王吟江习医,擅内、外、妇、儿科,远近闻名,有“徐半仙”之誉。其以剂量轻小、药简效宏称著,有四两拨千斤之效;但遇危急重症,则大胆用药,沉疴立起;对慢性病则重调理,扶正气以固本。徐汉江后转泰州市中医院任副院长,子徐寅、孙徐方镇传其学。

我们目前根据资料梳理出的稻河中医门派超过三十个,从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泰州地区医学传承的独特文化。这是医学的传承符号,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外姓弟子,延续并加入这个门派,就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对泰州医学世家、门派的分梳过程,还可把握整个门派、医家的成长史。医学大家得益于儒学的引领作用和门派与门派的融合,比如泰州张(张木卿)、姜(姜虹舫)、莫(莫承五)三门的互通等。

二 世家传承成主流

从明代开始,师带徒和世家传承开始明显展现出来。医学世家经过几世发展,影响深远,门派齐全,传承有序。

泰州卞氏眼科,源于元至治、泰定年间(1321—1327)兴化木塔寺,已历十六代。卞学洪拜“金针先生”郭忠为师,成为卞氏眼科始祖。第十二代传人卞则潜是泰州市中医院的创始人之一。第十三代传人孙金章,2002年9月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2012年,泰州市中医院建立“孙金章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07年,兴化木塔寺卞氏眼科疗法被泰州市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许氏正骨至今已历经440多年,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自许仓开创许氏骨伤科后,代代相传,到目前为止,许氏正骨可稽考者有100多人,遍及多个省市。第十三代许钜材到泰州行医,很快声名鹊起。“跌打损伤找许钜材”曾成为泰州人的口头禅。许氏骨伤科,世代相传,担负着传承创新的责任。泰州市中医院骨伤科主任、泰州市许钜材骨伤研究所所长、许氏骨伤第十五代传人王铠是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卞氏世家和许氏世家的医学传承从未中断,严谨有序,并且每一代在传承的基础上都有创新和发展。世家传承形成的理论往往具有独特性、实用性、权威性以及创新性。

三 地域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从清代开始,泰州名医的分布有了明显的地域性。泰州涌现出一大批名医,家族传承,师徒授受,逐代形成世家、门派,呈现出清晰的地域、世家的传承特征。世家之间的联姻、交叉拜师及传授,促进了地域医学发展,最终形成一源多流的稻河中医和中医文化特色。比如,卞氏眼科,始于兴化,后发展到泰州、东台、南京等地,并在当地发展出学科研究。

泰州周边的苏州、常州、无锡、扬州等地医学发达,涌现了以“学不泥古”“清空灵敏”“融会贯通”为治学思想的江淮医派,以“用药轻灵”“和缓醇正”为主要临证思想的孟河医派,以及吴门医派的经方特色和学术思想。在传承中,它们互相融合,影响了泰州一大批中医。

驰名大江南北的兴化赵氏三代,以赵术堂、赵春普、赵海仙为代表。始祖赵术堂所著《医学指归》为中医学徒入门之作。赵海仙与同时代的四大温病学家之一、苏州名医叶桂(字天士)齐名,有“江南叶天士,江北赵海仙”之谓。赵海仙善治奇症,人称“赵半仙”。

明末清初,费氏医学始祖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孟河,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费氏以调治内伤杂病见长,最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1800—1879)、费绳甫(1851—1914)祖孙两人。费伯雄先儒后医,以擅长治疗虚劳、归醇纠偏、平淡中见神奇而闻名于晚清,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道光年间(1821—1850),他曾两度应召入宫,先后治愈了皇太后的肺痈和道光皇帝的失音证,为此获赐匾额和联幅,称其是“活国手”。太平天国期间,为避战乱,他寓居延陵(今泰兴五圩里)。因患脚疾,步履艰难,终日居家。看诊课徒之余,他追忆往昔所著《医醇》(原著毁于战火),撰成《医醇 义》4卷和《医方论》4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孟河医派和稻河医派渊源颇深,孟河医派最重要的传世代表作是在泰州完成的,并且费伯雄在泰州期间,指导了不少弟子,他们成为以后稻河医派传承创新的中坚力量。

孟河中医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大医家为代表。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靖江四墩子出了两个名医,一个是沈子凤,一个是王廷贤。他们均是渡过长江,到江南孟河拜名医为师,师满后返乡悬壶的。沈子凤得孟河名医马培之传授,精通内科、外科,医术高明,名噪大江两岸,求医者络绎不绝。其子沈润民,继承父业,擅长内科,兼治外科,名噪四乡,求诊者摩肩接踵,不绝于门。很多沈润民的弟子后来都成了名医。孙筠溪是他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医术医德均受益于沈润民。王廷贤早年就学于孟河名医费伯雄门下,3年学徒生活结束后,回家乡行医。他因得名医传授,加之研学刻苦,悬壶不久,医术大增,尤以内科著称,与沈子凤齐名,求医者来自大江南北,车船不绝于途。他的弟子遍布泰州、如皋、常州等地。两位名医均得孟河医派真传,名声大振,带动了四墩子小镇中医药的发展。他们终日繁忙无闲,使小镇犹如江北的小孟河。

在泰州市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多次评选市级名中医的活动中,确认沈子凤、王廷贤为孟河医派代表,评选他们的继承人为泰州市名中医。“用药轻灵,和缓醇正”是孟河医派的特色,在泰州稻河医派的传承中,这样的特色也逐渐成为泰州稻河中医的主流。

稻河医派在学术上,除了以孟河医派和江淮医派为基础,还受吴门医派的经方学术思想影响。例如,清末泰州著名中医学家戈颂平,是泰州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医著颇丰,著有《戈氏医学丛书》,共有4种,其中《黄帝内经素问指归》9卷、《伤寒指归》10卷、《金匮指归》10卷及《神农本草经指归》4卷。戈氏治学,崇尚《黄帝内经》及仲景之书,对《伤寒论》中寒热之辨独有心得。泰州名医周赞堂(1886—1954),字弼尧,江苏靖江人,原籍江苏宜兴丁山镇,其先祖因避水患迁居靖江。周赞堂早年家境贫寒,全赖其父母种菜、帮工维持生计。周家历代崇文重学,周赞堂幼年时,父母即送其入私塾读书。周赞堂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四书》《五经》过目成诵,有意仕途功名,却终因家贫无力负担学费,辍学在家。1902年,周赞堂时年16岁,在居所附近的玉带河不幸溺水患病,生命垂危,后经客居靖江的名医、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第九代传人蒋逢春医治,方才得救,遂拜蒋逢春为师,立志学医。周赞堂受吴门医派影响很大,善用经方,对内、外、妇、儿、针灸各科都很有造诣,医术全面,尤精内科,擅长治疗外感温病。他师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钻研古方,古为今用。他能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360余方灵活运用于临床。《黄帝内经》所载13方,他亦经常运用。他的弟子有陆慎其、方东、邵建康、王德元、陆永生、周达人、周敏善等人,均为泰州医界名流。

蒋逢春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传人唐祝三的弟子。他医术高超,当时在靖江任医官,是靖江的名医之一。蒋逢春见周赞堂天资聪颖,学医志诚,不仅收其为徒,且破例免除全部学费。在蒋逢春的悉心传授和教导下,周赞堂四易寒暑,学业初成,遂悬壶于市,开业行医。

又如泰州名医朱则如,出身医学世家。其先祖在苏州阊门一带以医为业,明末清初因战乱避居泰州,同时把吴门医派的医术带到泰州,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到了朱则如这一辈,终于大放异彩。朱则如从医50余载,手不释卷,对中医经典钻研甚深,对《伤寒论》尤多致力。他要求后学要能背诵《伤寒论》条文,以明其要旨,融会贯通,临证方能触机即发。在《伤寒论》的学习上,朱则如较为推崇丹波元简辑义、恽铁樵按的《伤寒论辑义按》;在《神农本草经》的学习上,他非常推崇邹澍的《本经疏证》,谓其能发“本经”之微。

经过几百年的医学传承,稻河医派容纳了周边地区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和江淮医派等医派的精华,因地制宜,继承创新,师古不泥古,继承并发展了传统中医的理论和临证精髓,孕育出了有独特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学术思想。

稻河医派治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于“学不泥古”“清空灵敏”“融会贯通”的治学原则,这根源于“泰州学派”文脉以及历代医家的治学心得。这些传承与创新的学术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泰州地区中医的传承,并推动了泰州中医向专科化和综合化两个方向发展,为泰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现代中医药事业的创新提供了人才培养方法的参考范例。

中医学历史上有“四个第一”都出自泰州。第一部老年养生专著,陈直的《养老奉亲书》,较西方约翰·弗洛耶所著《老年保健医药》约早6个世纪。第一部外治疗法专著为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他的外治法,除膏药,还有敷、涂、熏、津、洗、抹、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数十种疗法,不仅用于外伤科疾病,还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我国第一位医史学家,兴化人陈邦贤,是我国医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是创建医史研究会的先驱者。梅健寒参编第一版高等中医药学校《针灸学》教材,创造性地总结了经穴处方和腧穴主治规律。

传承的医疗经验,知识与技能比较精专,形成了中医特色专科和中医世家,也造就了很多名医。他们所创制的行之有效的家传医疗经验与方药,为中医药宝库增添了光彩,家传式的中医教育形式也一直沿袭下来。通过家传,泰州现有传承百年以上的中医专科超过100个。其中,传承较好、影响较大的有40多个,如许氏骨伤科已成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卞氏眼科、陈氏针灸、戴氏喉科、鲍氏内妇科、魏氏风湿、尹氏妇科、陈氏皮肤、高氏骨伤等都已发展成为省、市中医重点专科或特色专科。

借鉴世家传承的方式,泰州市卫生主管部门和泰州市中医院对中医人才进行综合培养。稻河医派的传承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先经师承或家传,再接受院校教育;二是中医院校毕业后,又通过拜师、进修等方式随中医名师临床学习;三是跟师多位中医或者多个院校学习,博采众长。 TuhVS6coEYmKLMIrNBRqbT+d17mvDG5fLATwwrjfUZJ5U+rNUCBUgs497qUXx3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