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知识要点】原文为太阳病的提纲。邪袭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和,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是太阳病的本质,本条所论为太阳病的主要脉症,也是表证共有的症状。要注意,本提纲证概括不了所有的太阳病。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脉症。太阳中风证以汗出、脉缓为特征,揭示了本证营卫不和,卫强营弱的病机。脉缓为脉象柔缓而不紧急之意。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症。“脉阴阳俱紧”的“阴阳”指寸、关、尺三部均见紧象。虽然此条文未明确提及汗出与否,但根据本证卫阳郁遏、营阴郁滞的病理特点可知本证当为无汗。太阳伤寒证以无汗、脉紧为特征,注意与汗出、脉缓为特征的太阳中风证鉴别。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上)
【知识要点】原文为太阳温病的提纲。太阳温病与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相比,突出的特点是发热而渴,不恶寒或恶寒轻微,反映了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失和的病理特点。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上)
【知识要点】原文论外感病中阴阳的辨证要点。发热表示正气不衰,能与邪气相争,故多为阳经病表现,如太阳病的恶寒发热,少阳病的寒热往来,阳明病的但热不寒。无热恶寒表示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多属阴经病表现。但也要注意太阳伤寒证早期有“或未发热”的阶段,少阴病阴盛格阳,也会有外见假热的情况。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1)
【知识要点】原文举例说明辨寒热真假的要点。皮肤和骨髓分别指代表象与实质。病人身大热,而反怕冷欲穿衣,是阴寒凝聚于内,虚阳浮越于外所致,身大热是假热,欲得衣是真寒;身大寒,而反不欲加盖衣被,是邪热壅遏于内,阳气不能透达于外所致,身大寒是假寒,不欲近衣是真热。强调诊察疾病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桂枝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病机、治法与方药。脉轻取为浮象称“阳浮”,因卫气浮盛于外,故发热;脉沉取为弱象称“阴弱”,是因汗出导致体内的营阴不足所致。阳浮而阴弱,既指浮缓的脉象,又提示了卫强营弱的病机。治疗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注意本方的煎服法和药后调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知识要点】原文论桂枝汤证的症状。头痛、发热、恶风是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所共有,要注意汗出一症为两者的鉴别要点。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芍药 二两 生姜 三两,切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桂枝 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 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证的证治。太阳病出现项背强,多无汗恶风,今见汗出,故曰“反”。太阳病本可以出现头项强痛,本条特意提出“项背强几几,是强调其程度重、范围广。其病机是风寒外袭,营卫不和,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治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生津舒筋。方用桂枝加葛根汤。方中桂枝汤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葛根一则升阳发表,解肌祛风,助桂枝汤以发表解肌;二则宣通经气,解经脉气血之郁滞;三则生津液,起阴气,以缓解筋脉之拘急。注意方中麻黄的使用需要参考方后注。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是本证辨证要点。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知识要点】原文论坏病的概念、治则,以及太阳伤寒证禁用桂枝汤。坏病,即指变证,是因误治而致病情发生变化,不按六经规律传变,产生复杂证情的病证。若太阳病治不得法,出现坏病,则桂枝汤证已不在,不可再用桂枝汤来治疗。应该“观其脉证”,即四诊合参,收集病情资料,分析判断,找出疾病的病机所在,做出可靠诊断,即“知犯何逆”,并以之制定治法和方药。注意本文所体现出的辨证论治思想。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知识要点】原文论外感风寒引发喘息宿疾的证治。患者素有咳喘,复感风寒,产生太阳中风证,又引动咳喘宿疾,治疗当用桂枝汤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而治新感,又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以治宿疾。太阳中风兼喘证是本证辨证要点。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附子 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漏汗证的证治。遂漏不止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小便难是小便量少且不畅。微急是轻度拘急。太阳病如果发汗太过,阳受伤则腠理不固,不耐风寒,故恶风、汗出不止;伤阴而失于濡润、伤阳而失于温煦则四肢拘急、难以屈伸;伤阴而津液亏少,伤阳而气化无力,故小便量少而不畅。本证阴阳双亏,但主要矛盾在阳虚不固,故治疗当以扶阳解表为主,方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加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表寒不解的证治。脉促指脉来急促。太阳病误用下法,损伤胸阳,表邪内陷,胸阳损伤不甚,仍能与邪相争,但不能驱邪外出,脉象表现为脉来急促,因胸阳布达无力故胸满。本证的病机为表邪未解,邪陷胸中,胸阳受挫,治当解肌祛风,兼通心阳,方用桂枝、生姜散表寒,桂枝、炙甘草助通心阳,大枣、炙甘草补中州、益中气,去有碍宣通阳气的芍药。
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病误下致胸阳损伤较重,表寒不解的证治。微寒指脉微而恶寒,本条承接第21条,太阳病误下后胸阳损伤较为严重,表寒不解,故脉微,恶风寒亦加重。治当解肌祛风,温经复阳,故在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上加炮附子以加强复阳之功。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 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 切 甘草 炙 麻黄 各一两,去节 大枣 四枚,擘 杏仁 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 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表郁轻证的证治。如疟状指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恶寒,发无定时,似疟非疟。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正常。脉微缓是指脉不浮紧,稍偏和缓。阴阳俱虚即表里皆虚。热色即指红色。太阳病虽久而不愈,但病仍在表,病一日发两三次,说明病久邪微。若脉象由浮紧变和缓,说明邪气渐退,病将愈。若脉象变微,恶寒加重,提示表里阳气虚弱,不能再用攻法,治当扶阳祛邪。若寒邪郁热于表,面色发红,身体瘙痒,治当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注意桂枝麻黄各半汤实际上是两方各取1/3量的合方。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 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 一两六铢 麻黄 十六铢,去节 生姜 一两六铢,切 杏仁 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 一两二铢,炙 大枣 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的两种不同转归和治疗。太阳病中风证服用桂枝汤,大汗出后,脉象由浮缓转变成了洪大,此时注意与阳明热实证相鉴别。此处患者未出现大热、烦渴等症状,仍恶寒发热,代表阳气浮盛于外,与邪相争,因此仍可用桂枝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若患者呈现阵发性的恶寒发热,一天发作两次,提示外邪已较弱,只需微发其汗,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 六两 石膏 一斤,碎,绵裹 甘草 二两,炙 人参 二两 粳米 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病内传阳明,热盛气阴两伤的证治。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化热化燥,伤津耗气,出现心烦,口渴,脉洪大,治当清邪热,益气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 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 各十八铢,炙 大枣 四枚,擘 生姜 一两二铢,切 石膏 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知识要点】原文论表郁内热轻证的证治。太阳病,热多寒少,说明表寒已经减轻,以方测证可推知里有热,故可有口渴、心烦等症,治当轻散表寒,兼清里热,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注意若见脉微弱,是阳气不足,不可发汗。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切 白术 茯苓 各三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知识要点】原文论水气内停而导致太阳经气不利的证治。水饮内停,犯及不同部位,变生症候较多,阻滞膀胱气机,故小便不利;结于心下,故心下满微痛;阻滞太阳经气,营卫郁遏,故项背强痛、恶寒、翕翕发热、无汗。治当通利水饮。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枝是防止其散水饮至太阳经脉。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葛根汤方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生姜 三两,切 甘草 二两,炙 芍药 二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伤寒证兼经气不利的证治。太阳经发生病变,以项背强几几为主症,提示太阳经输不利;无汗恶风提示外寒甚,营卫郁遏较重,属于伤寒表实证。治当发汗解表,升津液舒筋脉,方用葛根汤。注意有无汗出是本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的重要鉴别点。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阳明合病下利的证治。外感风寒,束于太阳肌表,不能外解而内迫于阳明,导致大肠传导失常出现下利。治当以解太阳表寒为先,表解阳明里自和。方用葛根汤外散风寒,升清而止利。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甘草 二两,炙 芍药 二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生姜 二两,切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阳明合病而致呕吐的证治。外感风寒,束于太阳肌表,不能外解,内迫于阳明,导致胃失通降而上逆,出现呕吐。治当以葛根汤双解太阳阳明,加半夏以和胃降逆。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 半斤 甘草 二两,炙 黄芩 三两 黄连 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里热夹表邪下利的证治。太阳中风证误用下法,可出现不同转归,若伤及肠腑则下利不止,脉来急促提示正气损伤不甚,仍能向外抗邪,此属表证未解而肠腑不和,可用桂枝汤扶正解表,加葛根生津止利。如果表邪入里化热,下迫大肠,里热壅盛,犯及肺而喘,里热蒸于体表则汗出,表证已不重,治当清里解表,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本证以下利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麻黄汤方
麻黄 三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一两,炙 杏仁 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伤寒证的证治。若感受较重寒邪,凝滞太阳在表之经络气血,出现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诸多痛症,寒性郁闭腠理营卫则汗不得出,卫气不得温煦肌表则恶风寒,正邪交争于表则发热,表闭则肺气失宣而喘。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治当用麻黄汤以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注意本证和太阳中风证的鉴别。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38)
大青龙汤方
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枚,擘 石膏 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伤寒证兼阳郁内热的证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说明有风寒侵袭太阳经的伤寒表实证;烦躁说明太阳经郁闭,邪气无从发越,郁而化热,扰动心神。本证病机为风寒外束,兼阳郁内热,用麻黄汤倍麻黄,减杏仁剂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的大青龙汤治疗。本证以不汗出而烦躁作为辨证要点。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伤寒证兼阳郁内热的证治。寒凝闭肌表,脉浮紧,阳气郁而化热,凝闭之机犹在但渐变和缓,故与脉浮紧对比而言脉浮缓。营阴郁滞的身疼痛也因阳郁化热,热壅经气不利变为身重,邪气进退表里之间,故见身重有轻时。治当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注意此处身重要与少阴病阴盛阳衰、气血不足身重相区别,少阴病身重当伴有脉微细、恶寒肢厥、但欲寐等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小青龙汤方
麻黄 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炙 桂枝 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 半升 半夏 半 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伤寒证兼水饮内停的证治。伤寒表实证不解,又出现了水饮内停,累及胃脘则呕,累及肺则咳喘,水饮还可随气累及多个脏腑出现诸多或然症。治当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方中麻黄、桂枝外散风寒,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干姜、半夏、细辛温化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炙甘草调和诸药。注意根据水饮累及部位不同还需调整方药对应治疗。心下有水气是本证要点。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伤寒证兼水饮内停的证治。本条接第40条,补充说明服用小青龙汤后患者可由不渴变为口渴,表示寒饮已消,津液一时不足,是病欲解之兆。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芍药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擘 厚朴 二两,炙,去皮 杏仁 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病下后表证不解兼喘的证治。太阳病误用下法,表证未解,同时,肺气上逆而喘,治当用桂枝汤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知识要点】原文论桂枝汤在杂病营卫不和证中的应用。卫气不和导致腠理失阖,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当用桂枝汤复发其汗以调和营卫。注意对汗出病机的分析。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知识要点】原文论桂枝汤在杂病营卫不和证中的应用。卫气不和导致腠理失开,卫气郁滞则发热,郁热迫体内的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当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以调和营卫。注意与第53条相参。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
【知识要点】原文论阴阳自和是各种疾病自愈的基础。疾病经误治,可导致血液、津液损伤,若通过人体自身调节,达到新的平衡,即可自愈。注意对阴阳自和的认识。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 一两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肾阳暴虚烦躁证的证治。太阳病误治后阳气暴虚,阴寒内盛,于是脉象沉微;虚阳外越于表,故身热不盛;白天阳气旺,虚阳得天阳的帮助与阴寒相争,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间阴气盛,虚阳无力与阴寒相争,故夜而安静。注意此处的烦躁要与阳热实证相鉴别,不呕则非少阳,不渴则非阳明,无表证则非太阳。此外本证病势较急,当用干姜、生附子浓煎顿服以快速回阳。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四两 甘草 二两,炙 人参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擘 生姜 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汗后气营不足身痛的证治。太阳病发汗后身疼痛,或因风寒未除,郁而身痛,脉象应浮,但此处脉沉迟,说明身痛是因气血不足,身体失养所致,治当调和营卫,益气和营。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重用芍药增和营血并通络止痛之功,加生姜配桂枝宣通阳气,内和脾胃,以利气血生化,人参则具有益气生津血的作用。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 四两,去节 杏仁 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 二两,炙 石膏 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病误治而成邪热壅肺证的证治。发汗后,桂枝汤证已变,表无大热,为邪热壅肺证,治疗当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方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注意方中石膏剂量为麻黄的两倍,借石膏之凉制约麻黄之温。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 四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导致心悸的证治。发汗过多,心阳随汗外泄而虚损,心失所养则心悸,故双手交叉于胸前按压以顾护心阳。治当温通心阳,用桂枝配炙甘草辛甘化阳。注意本方药物比例,并须浓煎顿服,意在使药物尽快获效。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 半斤 桂枝 四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知识要点】原文论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发汗后心阳受损,不能下蛰以暖肾,肾水不能蒸化而欲上乘,治当温通心阳,化气利水。方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中重用茯苓至半斤,为《伤寒论》群方之最,配桂枝化气利水,桂枝、炙甘草温通心阳。本证以脐下悸为辨证要点。注意本方的煎煮用水较为特殊。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 半斤,炙,去皮 生姜 半斤,切 半夏 半升,洗 甘草 二两 人参 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发汗后脾气虚,痰湿阻滞腹胀的证治。发汗后损伤脾气,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阻滞脾气而腹胀。治当温运健脾,消胀除满。腹胀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 四两 桂枝 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 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脾虚水停证的证治。伤寒误治后损伤脾阳,运化无力,水饮内停,逆而上冲。治疗当温阳化饮,平冲降逆,方用苓桂术甘汤。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五苓散方
猪苓 十八铢,去皮 泽泻 一两六铢 白术 十八铢 茯苓 十八铢 桂枝 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病蓄水证的脉症、病机、治法与方药。胃中干指胃中津液不足。消渴是口渴饮水不解。水逆是水停下焦,气不化津,津不上承而致口渴,饮入即吐的症状。太阳病发汗太过可有不同转归,若胃中津液损伤而出现口渴,少量饮水自可;若太阳病的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水蓄下焦而出现脉浮发热、小便不利、消渴,治当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注意服用本方时须白饮和服、多饮暖水,汗出则愈。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76)
栀子豉汤方
栀子 十四个,擘 香豉 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 十四个,擘 甘草 二两,炙 香豉 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 十四个,擘 生姜 五两 香豉 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热扰胸膈证的成因与证治。虚烦是指无形邪热导致的烦躁。心中懊
是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发汗后若损伤中阳,可不纳水药。若再发汗,阳气更损,可吐下不止。病经发汗、吐、下,有形之邪已去,但留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治当清宣郁热。若兼气虚还应补气;若兼胃气不和,还当和胃。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真武汤方
茯苓 芍药 生姜 各三两,切 白术 二两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阳虚水泛证的证治。振振欲擗地指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太阳病发汗后伤及肾阳,失于化气行水,水饮泛滥于全身,治当用真武汤温阳利水。注意方后的加减变化。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知识要点】原文论表里缓急的治则。伤寒表证被下后损伤脾肾阳气较甚,泻下未消化食物,成阳衰阴盛之危证,虽表证未解,治当急救其里;若脾肾阳气恢复,大便恢复正常,尚有表证,当解表。注意先后治疗的顺序。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中风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太阳中风证中,卫气亢奋浮盛于外以抗邪,称“卫强”;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汗出营伤,称“营弱”。本证因风邪偏盛,营卫失和所致,治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注意此处卫强并非正常的卫气功能强盛。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小柴胡汤方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甘草 炙 生姜 各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故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加之少阳病提纲证中的口苦、咽干、目眩,并称小柴胡汤证的“八大主症”。本证可累及表里内外、上中下三焦,常出现各种或然症。治疗当和解少阳、调达枢机。注意小柴胡汤的煎服法及加减变化。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小建中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芍药 六两 生姜 三两,切 胶饴 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少阳病兼有虚寒证,治宜先补后和之法。阳脉、阴脉各指浮取和沉取。脉浮取为涩,提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脉沉取为弦,提示少阳枢机不利,本脉象提示脾气虚弱、气血俱亏,少阳郁滞,木郁而乘土,经脉失养。治宜先用小建中汤健运中州,补土抑木,若不解,应属少阳病未解,再投以小柴胡汤运转枢机,和解少阳而调中。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01上)
【知识要点】原文论小柴胡汤辨证运用的法则。“但见一证便是”应当灵活看待,并非强调仅见一个症状,而应重在“不必悉具”,意指用小柴胡汤时不必追求诸症具备,但见一部分主症即可使用小柴胡汤;在谨守病机,准确辨证的基础上可用于不典型的柴胡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大柴胡汤方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芍药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生姜 五两,切 枳实 四枚,炙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知识要点】原文论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证的证治。过经,指邪传他经。太阳病失治传入少阳经,又经误下,若小柴胡汤证仍在,服小柴胡汤后当愈;若服小柴胡汤后病反加重,是少阳热聚成实,兼入阳明,治当和解少阳、通下里实并行。注意方后注中对大黄的讨论。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 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 四两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芒硝 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知识要点】原文论蓄血证轻证的证治。太阳表证未解而邪气入里与血结于下焦,出现下腹部拘急硬痛。血热初结不坚不深,若有瘀血自下,邪热可随瘀血而泄,则病自愈。本证血结轻浅,治疗当遵循先解表再攻里的原则,攻里当泻下瘀热。注意服用桃核承气汤要在饭前,且量小。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 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 切 铅丹 人参 桂枝 去皮 茯苓 各一两半 半夏 二合半,洗 大黄 二两 牡蛎 一两半,熬 大枣 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知识要点】原文论邪气弥漫少阳,出现烦、惊、谵语的证治。伤寒失治误下,正气受损,邪气陷入少阳,弥漫三焦,表里俱病。少阳枢机不利则胸满;胆火上炎,轻则心烦,重则谵语;心气受损、复被热扰而惊惕不安;三焦不通则小便不利,经气壅滞则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治当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茯苓、铅丹、大黄而成。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 五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切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知识要点】原文论心阳虚致奔豚的证治。烧针强令发汗,外寒从针处郁结卫阳,故“核起而赤”;心阳损伤,下焦水寒乘虚而犯心胸,故气从少腹上冲心。治疗外用灸法散寒,内则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注意桂枝加桂汤的组成为桂枝汤中桂枝增至五两。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抵当汤方
水蛭 熬 虻虫 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 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 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蓄血证重证的辨证治疗。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但脉象由浮变沉而略涩,提示表邪内陷,导致体内气机阻滞,但未出现结胸的证候。此乃在表之邪不解而随太阳之经入里,导致瘀热互结于下焦,故小腹硬满。热扰心神故其人发狂。治疗当破血逐瘀,泻热除实。注意本证里证较急重,虽有表证,但先攻里,后解表。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大陷胸汤方
大黄 六两,去皮 芒硝 一升 甘遂 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大结胸证。伤寒六七日,表邪内陷,导致水热互结于心下,故心下痛、按之石硬,脉象沉紧,此即后世所称“结胸三症”。治宜峻下逐水破结,用甘遂泻逐胸腹积水,大黄泻热导下,芒硝软坚破结。注意得快利,止后服。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小陷胸汤方
黄连 一两 半夏 半升,洗 栝楼实 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小结胸证。痰热互结于心下,故心下痞硬胀满,按之则痛,脉浮滑。治当清热涤痰开结。注意通过病因、病位、病势、症状、治疗等与大结胸证鉴别。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 一两半,去皮 黄芩 一两半 人参 一两半 甘草 一两,炙 半夏 二合半,洗 芍药 一两半 大枣 六枚,擘 生姜 一两半,切 柴胡 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知识要点】原文论少阳兼太阳证的证治。伤寒六七日,太阳表寒虽轻仍在,故发热微恶寒、四肢关节疼痛而烦扰不宁;邪并入少阳,导致胆热犯胃,出现微呕、心下支结;太阳少阳并病,证候俱轻,治疗用桂枝汤、小柴胡汤各取半量以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 半斤 桂枝 三两,去皮 干姜 二两 栝楼根 四两 黄芩 三两 牡蛎 二两,熬 甘草 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汗出便愈。
【知识要点】原文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伤寒失治误治,导致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邪正相争于少阳,互有胜负故寒热往来;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停而导致胸胁满微结;水液结滞三焦故小便不利;三焦气化失司,津不上承,又胆火灼伤津液则口渴;邪在胸胁未犯及胃则不呕,少阳郁热,不能外达而上蒸,故但头汗出;胆火扰心则心烦。治当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治用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生姜、大枣,加桂枝、干姜、栝楼根、牡蛎。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 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 各三两,炙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柴胡汤证误下后的三种转归及治法。伤寒五六日,邪入少阳,误用下法可出现三种转归:一是柴胡证仍在,仍可用柴胡汤,但因正气受损,服药后会周身震颤、汗出而解;二是邪气内陷导致水热互结出现心下满硬痛的结胸证,用大陷胸汤治疗;三是损伤脾胃之气,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心下满而不痛的痞证,治当用和中降逆,消痞散结的半夏泻心汤。注意本方需去滓再煎。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 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
【知识要点】原文论热痞的证治。邪热壅滞心下胃脘部,故心下痞满,按之不坚硬疼痛,关上脉浮。治当泻热消痞,注意方中除大黄、黄连外,还应该有黄芩,煎服法是用麻沸汤浸渍少顷,去滓温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黄芩 一两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热痞兼表阳虚的证治。本条接第154条,无形热邪壅滞心下,并兼表阳亏虚,温煦失职故畏寒,固摄津液失职则汗出。治疗当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注意本方的煎服法。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 四两,切 甘草 三两,炙 人参 三两 干姜 一两 黄芩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脾胃虚弱兼水气及食滞致痞的证治。伤寒汗出后表已解,但脾胃气弱,邪气内陷,寒热错杂,气机痞塞,故心下痞硬;脾虚不运,水湿停于胃而致胃气上逆故嗳气带有伤食味,水湿内停于胁下及肠中故有肠鸣作响,水湿下注故下利。治当消食和胃,散水消痞。注意生姜泻心汤是由半夏泻心汤方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组成,本方重用生姜为君以和胃降逆,宣散水饮。本方也须去滓再煎。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 四两,炙 黄芩 三两 干姜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黄连 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
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
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知识要点】原文论脾胃虚弱痞利俱甚的证治。伤寒中风证误用下法,损伤中气,运化失职,水湿内生并下注,故下利日十余次,其中夹有未消化食物;水气相搏于腹内故有肠鸣;邪气内陷,寒热错杂壅滞中焦,故心下痞硬胀满;胃气升降失常故呕、心烦不得安。又用下法,脾胃更伤,中焦痞塞更甚,故心下痞更甚。治当补中和胃消痞。注意甘草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加炙甘草一两而成。要注意与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鉴别。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
旋覆代赭汤方
旋覆花 三两 人参 二两 生姜 五两 代赭 一两 甘草 三两,炙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 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胃虚痰阻气逆致痞的证治。伤寒误治后,表证已解,但导致了脾胃气虚,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阻滞胃脘,故心下痞硬,胃气上逆则嗳气频发。治当和胃降逆,化痰下气,方用旋覆代赭汤。煎煮时亦需去滓再煎。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 四两,别切 甘草 四两,炙 白术 三两 人参 三两 干姜 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阳病误下伤脾,表证不解且下利的证治。太阳病经数次误下后表证未解,又损伤脾阳,运化失常,寒湿内生而下注则下利不止,寒湿阻滞中焦则心下痞硬。治当温中解表,方用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注意药物煎煮顺序。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知识要点】原文论白虎加人参汤证。伤寒误治后未愈,表邪入里化热,阳明热盛,充斥表里,伤津耗气。热邪伤津较重则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热邪耗气较甚,温煦失职故时时恶风。治当清邪热、益气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注意将本证与白虎汤证进行鉴别。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黄芩汤方
黄芩 三两 芍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 三两 芍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擘 半夏 半升,洗 生姜 一两半,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少阳郁热内迫阳明而下利或呕的证治。若少阳邪热下迫大肠,出现下利,治疗当清热止利,用黄芩汤;若邪热迫胃,胃失和降则呕吐,治当清热和胃降逆,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黄连汤方
黄连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干姜 三两 桂枝 三两,去皮 人参 二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知识要点】原文论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的证治。伤寒表邪入里,导致胸中有邪热,脾胃有寒,寒凝气滞则腹中痛,胃气失和则欲呕吐。治当清上温下,和胃降逆。黄连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注意本证与半夏泻心汤证的鉴别。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77)
炙甘草汤方
甘草 四两,炙 生姜 三两,切 人参 二两 生地黄 一斤 桂枝 三两,去皮 阿胶 二两 麦门冬 半升,去心 麻仁 半升 大枣 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知识要点】原文论心阴阳两虚证的证治。伤寒虽表邪已解,但心阴阳气血已虚,心失所养则心动悸,心鼓动无力、脉道不充故脉结代。治宜通阳复脉,滋阴养血。炙甘草汤中重用炙甘草补中益气,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合人参、大枣补益中气、滋生化源。酒水共煎是其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