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灵枢经》

本 输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1)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脏腑相合理论。《内经》中关于脏腑配属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五脏配五腑、五脏配六腑、六脏配六腑等。本段提出了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的五脏配五腑的模式,多出来的一腑即三焦,被命名为“孤之腑”。

本 神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1)

【知识要点】原文论“神”的生成、分类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产生。描述了心神从“任物”到“处物”的活动过程。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均属于“神”的范畴。天地相交,阴阳交错,升降相因而产生生命。精是物质基础,神是生命活力,生命之神由两精相搏而产生,形精相依而存在。魂是建立在神气活动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的一种高级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思维、意志及有意识的动作、睡眠等,若魂离开神的支配,可出现幻觉、梦魇等症状。魄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低级的、本能的感觉及动作,包括一些非条件反射性动作和耳听、目视、冷热痛痒等感觉,魄必须依附于形体而存在。完整的生命必须具备思维与认知能力。本文将复杂的精神活动、思维过程定位于“心”,即心具有接受外界刺激、统领精神活动的作用。思维过程可以概括为“心有所忆谓之意”,接受外界刺激(记忆)而产生意念;“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念积存,逐渐形成定见;“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围绕这一认识,反复酝酿思考;“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推想,并对未来和结果加以预测;“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经过周密地思考,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处理。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2)

【知识要点】原文论养生方法。注意养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3)

【知识要点】原文论五脏藏五神及其虚实病证特点。五神以五脏所藏的血、营、脉、气、精为物质基础。五脏功能有别,虚实证候也各有特点。五脏虚实既是精气的病变,也会影响精神情志;同理,精神情志的失常,也会影响精气运行失常从而导致脏腑病变。心为神明之主,肝主疏调情志,故凡五脏虚实病变,尤以心肝两脏病变最易伤神。脾肾两脏则分别为先后天之本,故脾肾之病均可直接影响其他脏腑,出现“五脏不安”。

营卫生会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1)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营卫的生成和运行。营卫二气皆化生于水谷精气,水谷精气中富有营养、性质比较和柔者为营气,水谷精气中性质比较滑利慓悍者为卫气。营气行于脉中,组成血液,营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温煦肌肤,抗御外邪,亦散于胸腹腔中,温养内脏。注意对营气和卫气循行部位及循环的认识。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2)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血与气的关系。注意对“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解。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3)

【知识要点】原文论上、中、下三焦之气的功能特点。注意理解三焦各自的特点。

决 气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1)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六气的概念及其生成。周身一气,皆化源于先天,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不断充养。一气布于周身,依据其性质、分布部位及作用不同分为六气,即精、气、津、液、血、脉,六者同源异名,分之为六,合之为一。精,指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来源于先天,长养于后天,能繁衍生命,是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肾主蛰藏精气。气,包括宗气、卫气等,由上焦宣发,敷布全身,以温煦肌肤,充养脏腑,润泽皮毛,维持生命活动。肺为气之主。津液,津是较为清稀的体液,主要分布于体表,滋润皮肤肌腠,可以化为汗液排出体外;液是较为稠浊的体液,渗注骨骼,滑利关节,补益脑髓,润泽皮肤。脾主运化水液,生成津液。血,源于水谷精微,经气化变赤,行于脉中,具有营养滋润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肝为血之库府。脉,指无形之脉气和有形之脉道,能约束营血,使之畅行脉中而不得妄行于外。心主血脉。注意把握六气的概念。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2)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六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3)

【知识要点】原文强调了后天水谷对于六气的重要作用。注意对胃为五谷之海的认识。

本 脏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1)

【知识要点】原文论气血精神、脏腑的功能。血气精神能够滋养身体,保全性命;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卫气既能温煦肌肤腠理,也可温养脏腑组织。志意是后天形成的一种自我调控能力,具有统摄精神、适应寒温变化、调节情志的作用,既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又对精神活动,特别是情志思维活动具有调控作用。另外,需要注意五脏六腑的基本特性。

五 色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1)

【知识要点】原文论察色的方法、要领及其临床意义。其提出了色泽主病,沉而浊为病在内属于脏病;浮而泽为病在外属于腑病;色黄赤属于风火之邪为病;色青黑为疼痛、拘挛,是因为气血凝滞则痛,痛甚则拘挛;色白为寒病,皮不仁,是因为寒伤皮肤,甚则皮不仁。接着提出了察色要领,如果色浮于外则主病轻浅而在表;如果色沉于内则主病深重而在里。色之润泽或枯夭可真实反映内脏精气盛衰,由此可测知疾病的轻重顺逆及预后的良恶。病色散在而不结聚者,发病时间较短,病情尚属轻浅,治之较易痊愈;病色抟聚不散者,发病时间较长,病情较深重,较难以治愈。从面部病色出现部位的或上或下,就可以测知疾病所在。

天 年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1)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人体胚胎的形成及神的重要性。人体胚胎由父精母血相合,阴为基,阳为用,阴阳交感,胚胎形成。注意神对生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百病始生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1)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病因的三分法。根据邪气的来源、损伤部位不同,病因可分为“三部之气”:源于天之风雨寒暑等六淫邪气,始伤于人体的上部;源于地之寒湿之邪,始伤于人体的下部;源于人体自身的喜怒不节等情志因素,则直接伤人脏腑。注意把握不同病因的特点。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2)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发病观。发病是机体正气不足以抗拒病邪侵害而导致疾病发生的过程,其主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胜负结果。“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为正气充足,邪气不犯,故机体不发病;若“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则为正气不足以抗拒病邪侵袭而发病。其中,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侵扰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3)

【知识要点】原文论五脏病的常见病因。五脏病的发生,常由内外合邪所致。本段强调了七情失常、饮食不调、居处失宜及房事不节等内伤因素,体现了人体正气,特别是五脏精气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在外感发病过程中,正气强弱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内伤病的发病中,脏气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注意病因与各脏的关系。

刺节真邪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1)

【知识要点】原文指出真气本于先天元气,受后天水谷之气的滋养而化生。

大惑论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1)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眼睛与五脏的关系。眼睛及其视觉的形成是五脏精气上注,阴阳协调的结果。目与五脏有密切的联系。后世五轮说将瞳仁称水轮,黑睛称风轮,目眦称血轮,白睛称气轮,眼睑称肉轮,分别与肾、肝、心、肺、脾相联系,是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wonVOQZ9o2efibOW3zgJUASEMpDexdtWASNf/PwRePN0BjscRgEZzhLUvrmUQF1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