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1)
【知识要点】原文通过对比古今的不同养生效果,阐述养生的意义;提出了五种养生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强调“形与神俱”对养生的重要性。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
【知识要点】原文提出养生的基本原则:一是顺应四时,外避邪气。对外要效法天地阴阳,顺应四时变化,避免外邪的侵袭,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二是调养精神,保养正气。对内要调养精神情志,避免过度的刺激,从而保养人体正气,抵御外邪,即“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3)
【知识要点】原文围绕生殖功能的盛衰周期论述男女不同年龄阶段生长壮老的生命变化规律,解释了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关系。女子的七至二七,男子的八至二八,为生长发育期,表现为齿更发长,天癸发育日渐成熟,女子月事应时而下,男子开始有排精现象,具备生殖功能。女子的三七至四七,男子的三八至四八,为壮盛期,主要表现为牙齿生长齐全,筋骨坚强,体格壮盛,发长极。女子的五七至七七,男子的五八至八八,为衰退期,主要表现为阳明脉气、肾气渐衰,面色逐渐憔悴,发枯白、脱落,天癸渐竭,精气渐亏,最终丧失生殖能力。须注意,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肾精,肾主要通过天癸来调控生殖功能。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1)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以及顺应四时阴阳盛衰而养生的重要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意指春夏养阳,即养生长;秋冬养阴,即养收藏。春夏阳气生长,养生应助长阳气;秋冬阳气收藏,养生应蓄养阴精。后世医家对《内经》这一养生原则有所发挥,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以唐代王冰为代表,从阴阳互制而论;二是以明代张介宾为代表,从阴阳互根而论;三是以清代张志聪为代表,从阴阳盛衰而论;四是以明代马莳及清代高世栻为代表,从顺应四时规律立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
【知识要点】原文阐述“治未病”的思想要义。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1)
【知识要点】原文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论述阳气的重要性;指出起居失常、四时邪气交替侵害等内外因素均会损伤人体阳气;注意四种不同外邪致病的特点差异。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2)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了阳亢阴竭、阳气逆乱、阳气偏沮、阳热壅滞、阳气郁遏等阳气的病理变化。注意鉴别煎厥和薄厥。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3)
【知识要点】原文指出阳气的气化温养作用。阳气充足,运行流通,不仅能温养形体,柔软筋脉,而且能温养精神,使人精神活动旺盛。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4)
【知识要点】原文论阳气病变的最严重后果:阴阳格拒。阳气失常的各种病证,若失治误治,则可进一步发生传变,或令阳气蓄积不行,上下不相交通,阴阳阻隔而预后不佳。注意对“上下不并”的理解。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5)
【知识要点】原文论阳气的昼夜消长规律,并提出养生当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6)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阴精与阳气的互根互用关系,即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用。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7)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阴精与阳气之间“阳为主导”“和谐平衡”的关系,以及二者失和的后果,强调了阳气在阴阳关系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在生理情况下,阳气致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从而保持阴阳的协调。注意对“阴平阳秘”的认识。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8)
【知识要点】原文阐述五味对五脏具有“养”和“伤”的双重作用。即饮食五味既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可成为损伤五脏精气的重要原因。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9)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调和饮食五味对养生的重要意义。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1)
【知识要点】原文论温病发生的内因,指出阴精亏损者易发温病,强调正气的抗邪作用。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1)
【知识要点】原文论阴阳是影响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及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和普遍规律,并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的治则。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2)
【知识要点】原文从阴阳升降理论来阐发人体病理变化规律,认为“阴阳反作”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疾病须抓住阴阳这个根本。注意鉴别飧泄和䐜胀的产生机理。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3)
【知识要点】原文以自然界阴阳升降运动来类比人体生理现象,提出清阳浊阴升降出入及相互转化的生理观。注意对二者特性进行鉴别。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4)
【知识要点】原文提出壮火、少火的概念及对人体的影响;论述药物饮食五味的阴阳属性分类方式;阐释阴阳偏盛的病理变化及阴阳病证相互转化的条件。本段从药食气味立论,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温和的作用,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的作用。药食气味纯阳者易化壮火,令正气虚衰;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者易化为少火,令正气盛壮。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的含义有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壮火即病理之火,少火为生理之火。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5)
【知识要点】原文论五种外邪致病的不同特点。注意鉴别各种邪气致病的基本特点。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6)
【知识要点】原文阐述阴阳概念不同层面的含义及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以天地、上下、男女、左右、水火等为例,论述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阴是阳的物质基础,阳是阴的功能表现。注意阴阳和物质功能间的联系。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7)
【知识要点】原文阐述外感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次序,指出准确把握疾病治疗层次的重要性,强调早期治疗与预防传变的观点。外邪致病均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趋势,所以早期诊治是遏制疾病发展的关键。注意对疾病传变层次的解析。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8)
【知识要点】原文运用阴阳理论指导针灸治疗。人之阴阳气血内外上下交相贯通,故针刺阳分或阴分,能够调节经脉的虚实盛衰。注意选择针刺部位的原则。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9)
【知识要点】原文运用阴阳理论指导疾病诊断。“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是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诊病的关键,后世所建立的八纲辨证就是以阴阳为总纲。临证无论察色和按脉,必须先别其阴阳的盛衰,这是诊法的纲领。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10)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治病要掌握时机及因势利导的治则思想。本段在调节阴阳治疗总纲下,论述了多种治则治法,如祛邪扶正,补虚泻实,因势利导,阴虚补精、阳虚温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治疗原则,以及根据病邪部位在表、在里,在上、在中、在下,分别选用解表、泻邪、涌吐、消导、攻下等治法。须注意各种治则治法的适用范围及对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理解。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1)
【知识要点】原文以身国同构的思想来阐述脏腑的生理功能及主要特点。经文以古代官制作比喻,用国家机构比拟十二脏腑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使”和“贵贱”的关系,并强调了心为诸脏主宰的观点。注意对十二脏腑功能和特性的认识。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1)
【知识要点】原文阐述五脏各自的藏象体系及生理特点;指出胆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本段从五脏功能所主,外应于四时,内藏精舍神,并联系五体等论述五脏在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1)
【知识要点】原文提出脏腑分类的不同方法,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传化之腑的概念及功能特点。腑为天气之所生,具有泻而不藏的生理功能,实而不满的功能特点;脏与奇恒之腑为地气之所生,具有藏而不泻的生理功能,满而不实的功能特点。魄门的启闭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有密切关系。注意鉴别脏、腑、奇恒之腑、传化之腑。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2)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通过寸口脉诊察全身疾病的原理。第一,由于气血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运行于经脉中,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即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经脉朝会于手太阴肺经。因此,诊察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气口,即可知五脏六腑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正常与否。第二,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脾之转输,亦须手太阴肺之宣发,才能布达全身,故“气口亦太阴也”,手太阴所过之处可很好地诊察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第三,太渊、经渠位于气口之处,而太渊是手太阴肺经的输穴,经渠是手太阴肺经的经穴,输、经二穴是经脉经气量最旺盛的穴位,故太渊、经渠最能反映手太阴肺经的情况。又,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亦可反映先天肾气的情况。注意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因。
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1)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地域与治疗的关系,强调因地制宜,同病异治。根据不同方域的地理方位、地势高下、水土、气候等特点,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1)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神机对疗效的作用。神不使即神机衰败,不能使针药发挥疗效。医疗的手段、工具、方法,能否产生治疗作用,关键在于机体神的状态,即“神机”,与邪气相对时神机亦可称为正气,包括了精神与志意。神机使则病可治;神机不使则病不可治。若“嗜欲”和“忧患”等原因使精气、营卫之类可以生神、载神的物质基础耗伤而导致形体衰败,气血耗竭,则治疗难以取效。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2)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患者与医生的标本关系,强调医患配合的重要性,以及以患者为本的治疗观。注意对标本的认识。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精孤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以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3)
【知识要点】原文论因“五脏阳以竭”所致水肿的病机和治法。内伤水肿是由于阳气被遏,不能气化和布散水液,以致水液积聚,泛溢肌肤而发。发汗及利小便等方法对后世治疗水肿病有重要指导意义。注意文中对水肿病病机和治疗方法的认识。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1)
【知识要点】原文论平旦诊脉的原理及意义。诊脉要在体内经脉气血平静稳定,未受周围环境干扰,如在未进食、未做运动等情况下进行,此时获得的脉象能最真实地反映病变的基本情况。注意此句经文应灵活看待,对“平旦”的重要性需要强调,但不必拘泥。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2)
【知识要点】原文阐述多种诊法合参的观点。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3)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脉象原理;列举十一种病脉表现。注意脉象与症状之间的联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4)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望面色察目诊病的原理,并对善色、恶色进行比较。机体的面部气色与眼神视觉均由脏腑之精气上注形成,并成为反映脏腑精气盛衰之外象征兆,因而通过察目、望面色即能诊脏腑与全身疾病,以判断其预后。本段以具体实物的颜色为参照物,形象地阐明了望面部五色“欲”与“不欲”的要领,及其在疾病预后转归中的重要意义。注意,“欲”之色为善色,多为润泽光亮、隐然含蓄,表明气血尚充,脏腑精气内守而尚未大衰,预后良好;“不欲”之色为恶色,多为晦暗枯槁、彰然外露,表明气血衰败,脏腑精气衰极失守外脱而预后不良。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5)
【知识要点】原文论五脏为身体强健的根本,通过观察身体的头、胸、腰、膝、胫(骨)“五府”动静姿态,可判断五脏精气盛衰与否。学习本条须能理解五府为何,并列举出“失强”的外在形态表现。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6)
【知识要点】原文论脉象应四时气候而变化。随着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变动,人体脉象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即“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7)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医生诊脉时要求虚静诊脉的原则。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1)
【知识要点】原文论平人脉象中“胃气”的重要意义。察脉之胃气是《内经》脉诊的特点之一。凡脉来和缓均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长不短,应手柔和有力、来去节律规整,有生机勃勃之象的脉,便是有胃气之脉。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1)
【知识要点】原文论“虚”“实”的预后转归。实证的生之转机在于“身汗得后利”;虚证的转机在于“浆粥入胃,泄注止”。从而提示了治疗实证应以祛邪为主,使邪有出路;虚证的治疗要使五脏之气恢复,就必须依赖后天之气,即胃气的调养。注意鉴别虚实证的转机。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1)
【知识要点】原文以勇和怯代表体质,论体质强弱与气机、发病的关系。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2)
【知识要点】原文论“生病起于过用”的观点。凡超出人体生理调节限度的各种因素,都可损伤阴阳气血、脏腑功能而致病。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3)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谷食入胃后其精气输布运行的过程。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一方面将精微物质布散到肝,通过肝的疏泄作用,滋养周身筋脉;另一方面将水谷精微中较稠厚的部分转输到心,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为气血,行于经脉中,并借助肺朝百脉的作用,外达于皮毛,内输于五脏六腑,起到营养全身的作用。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4)
【知识要点】原文论水饮入胃之后的输布和运行过程。水液在人体内运行和输布主要由脾、肺、肾、三焦、膀胱等多脏腑共同协调完成。注意对此过程中各脏腑相关功能的讨论。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1)
【知识要点】原文论过度劳作对五脏精气的损害。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
【知识要点】原文从邪正盛衰的角度论虚实病机。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1)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阴和阳明(阴经和阳经),因其阴阳属性、循行部位、四时虚实逆从等不同,所以其疾病的虚实变化、发病部位、证候、名称等都各自有别。春夏为阳,阳明之气与之相应,故春夏之季,阳明实而太阴虚;秋冬为阴,太阴之气与之相应,故秋冬之季,太阴实而阳明虚。春夏为阳,阴盛为逆,阳盛为从;秋冬为阴,阳盛为逆,阴盛为从。病从内生而属阴,从外入而属阳。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2)
【知识要点】原文论太阴和阳明(阴经和阳经)疾病的虚实变化、发病部位、证候的具体区别。其提出“阳道实,阴道虚”理论,为后世藏象理论和脾胃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阳道实,阴道虚”反映了阴阳的基本属性,即凡属于阳的事物,皆有充实、满盛、向上、向外的特点;而属于阴的事物,则有柔弱、不足、向下、向内的特点。具体而言,可从感邪发病特点、脏腑功能、脾胃功能等进行理解。因本篇原文主要论述脾胃,故后世医家多从脾胃立论,认为脾病多虚,胃病多实。注意对“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解。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3)
【知识要点】原文论脾主四肢肌肉的原理。脾失健运,不能转输水谷精微从而导致四肢肌肉失养。在结构上脾与胃以膜相连,在经脉上脾胃两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胃受纳、腐熟饮食物化生水谷精微,必须依靠脾气散精的作用,才能把水谷精微转输到五脏六腑、皮肉筋骨、四肢百骸,充养全身上下。如果“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四肢肌肉失去水谷精微的充养,不能随意运动。本段文字指出脾与胃关系密切,揭示了脾具有转输、升清的生理功能。注意脾与四肢肌肉间的关系。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4)
【知识要点】原文提出了“脾不主时”理论。脾为“仓廪之官”,主运化水谷精微。人体五脏六腑、形体百骸,时刻需要水谷精气的充养,人体要维系正常的生理功能,作为后天之本的脾,就必须“以四时长四脏”,而不是仅专于一个时令。“各十八日寄治”,应该是从五行角度,将一年五分之而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1)
【知识要点】原文论热病的病因、病机、病程及预后。太阳经为人体阳气的大会,主持一身之阳气,为三阳之表。当外邪侵袭时,太阳经脉首当其冲,太阳经脉通过督脉、阳维脉间接统领全身阳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肌表。热病的预后,则取决于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邪气虽盛,但正气未衰,邪气尚未入内,用辛散的方法,使邪从外解,即可病愈,预后较好;但若两感于寒,邪气充斥内外,表里两经同时发病,不仅肌表闭阻、阳郁不通,更因邪气深入而使脏腑气血大衰,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产生正气衰竭的外感热病重证,故发病之始即见病情严重的里证,而且发展迅速,所以预后“必不免于死”。本文“不死”与“死”,意在强调病情有轻重,预后有吉凶,治疗有难易而已。注意对两感的认识。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2)
【知识要点】原文论热病的治疗大法。热病的治疗大法是“各通其脏脉”,强调“通”字,是说明祛邪之法应以通为主。对于“其未满三日者”,邪仍在三阳之表,采用汗法,以疏通在表被郁之阳;“其满三日者”,邪热壅积于三阴之里,宜施行泄法,以泄越其里热。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1)
【知识要点】原文论阴阳交的症状、病机和预后。阴阳交为阳热之邪入于阴,与阴精正气交结,以致邪盛正衰的一种危重证候。阳热亢盛,阴精亏耗故发热;热邪迫津外泄,但邪不为汗解,故汗出复热;不能饮食说明脾胃之气已伤而生化之源匮乏;邪热扰心,阴精亏耗可引起狂言;热迫血行,阴精不足可见脉躁疾。从邪正情况分析,该病将出现精气枯竭,阳热邪气偏胜之危重症,预后凶险。以汗出复热而不能食、脉躁疾、狂言三症为所谓“三死”。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2)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劳风的病因、病位、症状、病机、治则和预后。劳风为因劳受风,化热壅肺所致,病位在肺,病机为太阳受风,郁遏卫表,肺失清肃,痰热壅积。风袭太阳,卫失温煦则恶风而振寒。太阳经气不利则项强冥视;热邪犯肺,炼液为痰则咳唾黄涕。治宜祛邪利肺以救俯仰,祛痰以通气道,针刺太阳以引经气。其预后转归与人体精气盛衰、年龄老壮、体质强弱密切相关。若痰有出路可愈,若邪难排出而内阻气道,损肺脏则预后不良。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
【知识要点】原文在邪正相争的发病观中强调了正气的主导作用。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1)
【知识要点】原文论咳的病因与病机。咳的病因一是外感风寒之邪,从皮毛及于肺;二是寒凉饮食内伤于胃,进而从肺脉上犯于肺,“外内合邪”而发病。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肺失清肃,宣降失司,导致气机上逆而发为咳,是其基本病机。咳嗽虽然是肺气上逆的症状,但五脏六腑的病理改变都可以影响到肺的功能,从而导致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不同脏腑均有对应之季节气候并与之有相应时邪的易感性。“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著名论断也是整体观念在病理学上的运用实例。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1)
【知识要点】原文论“五脏痛”的主要病因与基本病机。五脏痛的主要病因是寒邪,其基本病机是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疼痛的病机无外乎虚实两端,邪气侵袭经脉内外,客于脉外则气血虚少,客于脉中则气血不通,两者均可引发疼痛。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2)
【知识要点】本段阐发“百病生于气”的发病观点,并论述了“九气为病”的内容,阐述了情志过极、寒热失调、劳倦过度等因素导致人体气机失调的机理。其中,情志因素占了六种,突出了情志因素的重要性。注意各种情志失调对气机的影响。
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1)
【知识要点】原文论风邪的两个特性。风邪具有易行不定变化多端的特点。风邪是引发多种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常作为先导伤及人体,并与其他病邪相结合形成复合型邪气导致复杂疾病的产生。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1)
【知识要点】原文论痹病发生的外因。痹病的外因是风、寒、湿三气夹杂共同致病,所以治疗时会强调祛风、散寒、除湿三法同用。可根据邪气性质偏胜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风善行而数变,其致痹者,痛无定处,称为行痹;寒性收引凝滞,其致痹者疼痛剧烈,称为痛痹;湿性重浊黏滞,其致痹者症见肢体沉重,或皮肤顽麻不仁,故称为着痹。注意对痹病病因的认识并辨别行痹、痛痹、着痹之不同。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懈墯,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2)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五脏痹及六腑痹。五脏痹乃因邪气侵犯五脏致脏腑功能紊乱,与后世仅指肢体关节病变不同。肺痹是由肺气壅闭所致,故见烦、满、喘、呕;心痹是由心气痹阻所致,故可见烦、悸、上气喘息、咽喉干燥、嗳气、恐惧;肝痹是由肺气壅闭所致,故可见夜卧则惊骇、多饮多溲、腹满如怀孕状;肾痹是由肾气闭阻所致,故可见腹胀、下肢不伸、能坐不能行、脊柱畸形、头项倾俯、脊骨高出于头;脾痹是由脾气痹阻而致,可见四肢懈惰、胃气上逆则呕汁、胸中痞塞、咳嗽。六腑痹因饮食不节,肠胃先伤,邪传于腑而成。邪犯小肠可见数饮而出不得;邪犯大肠可见泄泻;邪犯膀胱可见少腹病热,小便不爽等。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3)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营卫之气与痹病的关系。营卫失调,日久必致腠理疏松,藩篱不固,气血失常,从而易招致邪气入侵而发为痹证。《内经》在论述营卫之气生理作用的基础上,在“营卫之气亦令人痹”发病理念的指导下,明确指出内有营卫失调,外有风寒湿气,则能引起痹证。由此可见,营卫失调是感受风寒湿热邪气而致痹的内在发病基础,是痹证发生发展之重要枢机。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1)
【知识要点】原文论痿病的病机。“五脏使人痿”“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指出五脏气热和肺热叶焦是痿证产生的重要病机。五脏外合五体,当五脏为邪热所伤时,精气津液耗伤,可致外合之五体即皮、肉、筋、骨、脉失养,日久则发为痿。故痿证病位虽在四肢,但五脏病变才是产生痿证的关键所在。在诸脏之中,又以肺为核心。由于肺朝百脉、主治节,为华盖,全身的气血津液全赖肺气的宣发以布散,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四肢百骸,才能得到正常的滋养濡润。故肺气热,致肺热叶焦,则不能正常布散精微于肢体官窍,日久肢体失养而出现痿弱不用。注意对痿病病机和五体痿的认识。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2)
【知识要点】原文论痿病的治则。治则一是“治痿独取阳明”。从阳明治痿的理由有三:其一,阳明是五脏六腑之海,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其二,阳明“主闰宗筋”,而宗筋主束筋骨利关节,人体的骨节筋脉需要得到阳明胃气血之润养才能正常发挥功能。其三,冲脉将来自阳明之气血“渗灌溪谷”,并与阳明合于宗筋,故“阳明为之长”。这些是治痿独取阳明的理由。治则二是“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要对与痿证具体相关的脏腑经脉进行辨证论治,补虚泻实,调和经脉。治则三是“因时制宜”。注意“独取阳明”的“独”字强调了从阳明论治痿证的重要性,但不可做“唯一”理解。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1)
【知识要点】原文论水肿病的病机与胃(脾)肾相关。胃主受纳水谷,化生水液(水谷精微),经脾的运化而布达全身,但代谢后残液的排泄主要依赖于肾。肾主水,司气化,主二便,是控制水液代谢和残液排泄的闸门和关隘。注意对“肾者,胃之关也”的理解。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2)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肾的功能失调是水肿病发生的关键。注意对风水病因是“肾汗出逢于风”的理解,启发了后世发汗利水、疏风固表治法的使用。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1)
【知识要点】原文从五脏为人体生命活动核心论及经脉的重要作用。注意对“守经隧”,即通调经脉可治疗百病的认识。
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2)
【知识要点】原文从经脉气血输布失调而论虚实。气血运行逆乱之中,凡有偏聚,便有偏倾,则偏聚为实,偏倾为虚。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3)
【知识要点】原文将病因进行了阴阳两分法。“生于阳”,即自然界风雨寒暑等的太过不和,则变为六淫侵犯人体肌表,此为外部病因;“生于阴”,即饮食起居的不慎和情志的太过不和,影响脏腑气机出入升降,甚至损耗五脏精气,此为内部病因。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1)
【知识要点】原文论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凡治疗疾病时见大小便不通利的症状,须先治其标,即通利二便。即张介宾言:“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一般来说,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标病将要危及生命,或当之已成为其中突出的重要矛盾时,当先治标。注意,此处提出的“小大不利”只是示范而已。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1)
【知识要点】原文论亢害承制理论。在自然界中,当某一行亢而为害、相互关系发生紊乱时,通过五行制化与胜复的自我调节机制可以恢复五行系统的协调稳定。据“天人相应”思想,人体生命活动也离不开生化和制约并存的调节机制。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2)
【知识要点】原文论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方式。天地之气的升降运动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原因,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息,则生机将灭息,万物的生长收藏也随之完结。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1)
【知识要点】原文论万物生化,不能以人力代之;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亦不能随意违背。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1)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风、热、燥、寒、湿之气太过的病变特点。风、热、燥、寒、湿本是自然界气候变化要素,其太过各有征象。注意其致病的各种特殊病象。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1)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协调阴阳为治疗之大法,提出治病必求阴阳盛衰之所在而调之,其标准即“以平为期”。注意对正治法与反治法的鉴别。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2)
【知识要点】原文强调了审察病机的重要性。注意对“无失气宜”的认识。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3)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病机十九条”。它是以五运六气属性、发病特点及其与内脏相应的理论为基础,对五运六气所致主要病证之病机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注意对各病机和病证之间加以联系和区别。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4)
【知识要点】原文论审察病机的原则和方法。注意对“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认识。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5)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了正治法。正治法,又名“逆治”法,指治法与疾病的病象相逆,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病象相反。其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疾病性质与所表现的病象相一致的疾病。注意鉴别各治法的适用范围。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6)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反治法。反治法,又名“从治”法,指顺从疾病病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假象相从,适用于病情较重而复杂,疾病性质与所表现的病象不一致的疾病。原文中“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应为“寒因寒用,热因热用”,故反治法应包括“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注意对“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理解。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7)
【知识要点】原文论述阴阳虚衰所致虚寒证、虚热证的治则,为后世辨识、治疗虚寒证、虚热证确立了基本法则。“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是治疗实寒、实热的常法。但对因阳气不足,无以与阴匹配的虚寒证;或阴气不足,无以制阳的虚热证,仅治其相对偏盛的阴盛或阳亢,则愈伤其本来不足之阴阳,从而导致阴更盛或阳更亢。故必须补阳以配阴,或滋阴以制阳,才能使阴阳相对平衡,而使疾病痊愈。这种“补阳抑阴”和“滋阴制阳”的法则,是治疗寒热证的变法,也是虚寒证、虚热证的治本之法。注意对“求其属”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