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生生不息几千年,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仍能傲立医林,继续发扬光大,日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瞩目和喜爱,最关键的原因还是疗效确切。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是基础。中医如何成才?熟读经典勤临床,多拜名师悟性强,可以说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但具体如何读经典?如何做临床?如何拜名师?如何提高悟性?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与疾病谱改变,更好地服务现代临床?许多问题在中医界实际还是存在很多争论的。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疾病谱的改变,几千年前的中医经典理法对临床是否还有实际指导价值?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如何解决所谓临床“无症可辨”的尴尬?如何认识中药药性理论?如何传承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如何理解中西医临床思维的区别与融合?如何理解西药对中医证候的影响?如何合理利用中药丸、散、膏、丹不同剂型?如何应用中药注射剂?如何认识中医流派与各家学说?如何向李东垣、王清任、张锡纯等中医名家学习以提高临床疗效?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医临床医学体系的理解与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成长,非常值得深入思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内科教研室是国家级及北京市级教学团队,先后有秦伯未、董建华、胡希恕、宋孝志、廖家祯、印会河、焦树德、王永炎、吕仁和、田德禄等名师云集,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秦伯未重视《黄帝内经》,倡导脏腑气血辨证;董建华融合伤寒与温病之学,倡导脾胃病“通降论”;胡希恕擅用经方,重视辨方证;宋孝志学遵汉唐,擅长治疗杂病;廖家祯治疗心脏病倡导益气活血;印会河提倡中西医结合,主张抓主症选方;焦树德强调合理选方用药,提出尪痹温肾通督治法;王永炎提出“毒损脑络”学说,倡导中风病化痰通腑思路;吕仁和治疗糖尿病与肾病主张分期辨证,提出糖尿病肾病“微型癥瘕”论与散结消聚治法;田德禄治疗脾胃病重视脏腑辨证与气机升降,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作为唯一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最早的博士、硕士学科点与博士后流动站,多年来坚持实践中医高等教育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针对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这个中心议题,组织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学有所长的专家,对中医药临床与临床人才培养的经验进行充分讨论,系统总结,以集思广益,取得共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经贾海忠教授提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教研室积极组织专家,筹办“铿锵中医行”专家论坛,并在《环球中医药》杂志主编张伯礼院士、社长李宏亮先生、编辑部张磊主任支持之下,在该刊开设专栏,以充分展示京畿中医名家风采。栏目受到医界前辈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优秀宣传栏目奖。春秋九度,成果斐然。周平安、刘景源、姜良铎、赵志付、毛嘉陵、陈明、王暴魁、肖相如、樊永平、黄金昶、冯学功、李海松、杨桢、马淑然、肖延龄、王玉光、田元祥、王世东、张洪钧、刘宝利、姜苗、牟新、李友山、刘宁、庞博、孙晓光等,先后应邀参加讨论,无私分享临床经验,并提出了许多先进理念,足可启发中医临床思维,并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幸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领导支持,王利广编辑督促,《名医汇讲——铿锵中医行》(第一辑)顺利出版,受到读者高度评价,2018年荣获医界好书第五名。而今,经诸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共同努力,《名医汇讲——铿锵中医行》(第二辑)也将结集出版,其中更有周平安先生毕生经验总结,相信一定会对中医学术传承与临床疗效提高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在此,谨向把生命献给中医药事业的周平安先生以及所有对本书出版付出过心血的朋友,包括热情为本书作序的恩师王永炎院士与徐安龙校长,还有参加书籍编纂的诸位年轻研究生同学,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赵进喜
2022年4月17日 于北京尊仁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