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好时代、新时代,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前所未有的机遇,以及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我们应该如何积极应对?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医学经典,创新中医学术?如何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如何深入探索中医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奥秘,让古老的中医学能更好地为全中国及全世界人民服务,让古老的中医学能在科技昌明的今天为人类文明贡献更多中华智慧?这是我们每一位中医人都应该思考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的办学理念,实际上就是要求全校教职员工人人关心、爱护学生,师生们人人心系学术,教师言传身教,学生孜孜以求,人人都关注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与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医药事业才能后继有人,我们的中医药学科才能不断壮大,我们的中医药学术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北中医才能真正担当起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头羊的责任,为中医学传承与创新发展,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我们无愧于时代的应有的贡献。
“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是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训。秉承的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思想,融合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五老上书”,到现在的国医大师群体,北中医形成了丰厚的学术积淀。我们一贯重视传承经典学术,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开展经典考级;我们也非常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创中医生命科学学院。目的就在于希望在年轻中医学子的心中,种下中医的良好种子,为培养学生的中医原创思维奠定基础;目的就在于借助高科技阐释中医学科学内涵,揭示中医学生命科学的本质,促进中医药学术创新与理论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我们在山东枣庄、广东深圳、福建厦门、陕西铜川等地建立了多家附属医院,不仅为我们临床教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为全国各地患者送去了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医药国际传播,我们在德国的魁斯汀小镇、美国华盛顿附近的马里兰洛克威尔、澳大利亚的悉尼、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等多地建立了集临床、教学、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在为各国民众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同时,也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北中医自1956年建校至今,与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一路同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行业领军人才和中医药实践优秀人才。我们北中医东直门医院,即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是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教研室是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内科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本科生“金课”课程。从创校到今天,北中医的中医内科学一直是大师云集和名医辈出的学术园地,如秦伯未教授、胡希恕教授、董建华院士、印会河教授、焦树德教授、王永炎院士、吕仁和教授、田德禄教授等,更是全国中医内科学的学术高地。
现任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首都名中医、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赵进喜教授与我校临床特聘专家贾海忠教授,长期扎根临床一线,重视经典传承,热心中医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中医第二课堂等临床教学实践活动,自筹经费创办纯公益的“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并在《环球中医药》开辟专栏,紧紧围绕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这个主题,每一期针对一个中医药临床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组织业内学有所长的专家,进行热烈讨论,极大地开拓了我校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视野,创造了一个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的独特的人才培养范式,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影响。《环球中医药》“铿锵中医行”专栏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优秀宣传栏目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名医汇讲——铿锵中医行》(第一辑)荣获2018年度医界好书第五名,《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医师报》等权威媒体都曾给予报道。
春秋五度,风雨无阻,分享经验,交流学术,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更有中西理论的碰撞,充分展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从容自信的办学定力,宁静致远的育人态度,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独立涛头的举旗意识”。有感其诚,略陈其事,爰为之序。期望中医后学者能够不忘初心、努力学习,为中医药事业复兴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贡献!
2022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