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序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古老的中医学开始面临巨大挑战。前辈中医学人,勇敢面对挑战,或崇尚国故,或强调中西汇通,通过创办医院、学校,著书立说,经多方面努力,保证了中医学虽历经磨难,但能够以疗伤治病的共识疗效得以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造中医的错误路线、民族虚无主义,受到批判。毛主席制定中医政策提出中医是伟大的宝库,而后中医学受到重视。本世纪中医立法颁布,“中西医并重”方针逐渐深入人心,中医学界备受鼓舞。但应该指出的是,真正要落实“中西医并重”国策,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医学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服务健康中国?如何发挥中医学特色优势以提高临床疗效?如何突出中医学原创思维以促进学术进步?如何通过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促进优秀临床人才培养?如何处理好传承经典与融汇新知的关系以使“中西医并重”方针落到实处?如此种种,都是我辈中医学人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中医理论研究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传承经典,突出中医学原创象思维,是促进中医学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医学界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学科的优势,吸纳古今中外先进文明与技术,以充实中医学科理论,并基于此,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中医药防治多种现代难治病的疗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医学的未来,人才培养是关键。而要培养中医优秀临床人才,“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无疑是中医成才的必由途径。而多学科交叉,“医药圆融”,不仅有利于中医学术进步,也是时代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事实上,中医学起源于史前期中原黄河流域文化。而文化即寓科技文明的内涵。中医学的形成与不断发展,不仅曾受到同时代儒释道多方面思想的影响,实际上也吸纳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所以,我们在强调突出中医学特色优势服务临床的同时,重视中医学文化建设与科学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对中医学学术进步、中医药事业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令人欣喜的是,新一代中医学人开始自觉担当起传承创新中医学术、服务现代临床与中医人才培养的重任,并主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学术交流,经验分享,集思广益,服务临床。我的学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教授等主持的“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促进中医人才培养为宗旨,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经典与临床融通、中西医融通、人文学科与医学融通、医药融通、线上与线下结合,每月一期,每期确定一个主题,组织京津冀以至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展开深入讨论,百家争鸣,《环球中医药杂志》特设专栏,在中医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春秋十度,集腋成裘,逐渐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的重要品牌。《环球中医药》杂志“铿锵中医行”专栏,曾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卫健委”)优秀宣传栏目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名医汇讲——铿锵中医行》(第一辑),更被“医师报”评为2018年度医界好书第五名。而今围绕着“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赵进喜教授等又带领团队整理出《名医汇讲——铿锵中医行》(第一辑)文稿,涉及中医经典传承、理论创新、临床实践、人才培养,方方面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可为中医学人“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提供重要借鉴,相信读者展卷之余一定会受到启发,而从中获益。仁德和合,无朴纯素,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值得期许!谨致数语,是为序。

img 6hfmLPuMwp+gQNG9Jr2ZxXiLH6ZJ44eKybeUbIw+kXJPdD2SI39DtAW1o+Av4wA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