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03 东胜神洲,到底应该怎么读?

上一讲说到,花果山是一处杜撰的空间。我们不必将它坐实,就让它留在《西游记》所构造的神话时空里吧!它是“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奇幻世界的一个中心。只有这样的仙山,才能孕育出悟空这样的灵胎。毕竟,不是什么有花有果的山上的石头,都能汲取日精月华,孕育出来仙胎的——现在小区绿化都挺好,大一点的小区,保不齐就有个花果山,垒个土包,有花有果嘛!如果都是仙山,都能孕育仙胎,那还不满小区闹猴子?

同时,请大家注意,《西游记》的作者在构造神话世界的时候,不仅吸收了道教的观念和知识,也吸收了佛教与儒家的观念和知识。

比如书中的“四大部洲”就借鉴了佛教“四大洲”的说法。

四大洲,又叫四天下,这是古印度教的世界观,后来被佛教吸收了。它认为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山被咸海围绕,海中四方各有一块大陆,就是四大洲。不过,这个知识在向世俗社会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走样,甚至以讹传讹了。比如说,傲来国所处的东胜神洲,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些“中华”味道。

大家平时提到这个概念,一般习惯这样断句:东胜/神洲。好像把“神洲”当成一个独立的概念,“东胜”是洲名。这其实是错误的。应该这样断句:东/胜神洲。东,只是在标识方位;胜神,才是洲名。为什么叫“胜神”呢?这也是人们的误传。

我们应该知道,四大洲的名称,都是从古印度传过来的,原来都是梵语。这就涉及翻译的问题了。翻译,无非两种:一是音译,一是意译。

东部这座大洲,梵语音译是弗于逮,也可以译成弗婆提,或者毗提诃,意译是胜身。就是说生活在这个大洲上的人,身量、寿命、能力都更强。但也有人说,这个胜身,是“人身殊胜”的意思。

什么叫“人身殊胜”呢?它是佛教的一种理念。佛教徒们认为,能够生在人间,也就是修成人道,是极为难得的。

佛经中经常如此比喻获得人道,说它如“盲龟值浮孔”。就是说,在茫茫大海中,有一只瞎眼海龟,正好碰上一根有洞的树干,就钻进去。这样一来,它就能顺利渡过大海了。这就像你不会游泳,又掉在海里,周围没有船,也没有人,连个活物都没有!你正瞎扑腾,咕噜咕噜,往肚里灌海水。突然,漂来一只救生圈。这个概率——那怎么能说是低呢,那是相当低了!所以特别难得。

另外,人身殊胜也指人道的特殊优势,跟六道中的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和二“善道”(阿修罗道、天道)比起来,人道有特殊优势:人间是苦乐参半的,所以人更有能力、有条件、有可能觉悟佛法。

不过,东胜神洲里的“胜身”,主要还是说这里的居民的身量、寿命、能力都更强。毕竟,四大洲上的居民,都是人身,要是人身殊胜,应该都殊胜。

总之,“胜身”有自己的意思,但在世俗社会流传的过程中,逐渐音转为“胜神”,又与前面的地理方位标识黏合起来,“东胜”就成了一个独立的概念,“神”和“洲”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神”本来是记音的,现在看来,倒像是用来表意的了。反正大众也不知道“胜身”到底是什么意思,倒是对“神洲”(其实,正字应该是神州,但州、洲同音,也就逐渐混淆了)这个概念很熟悉,以讹传讹,就形成这样一个似通非通的名目。

至于儒家的知识,其实也参与了神话时空的构建。比如,书中“盖闻天地之数”一直到“人生于寅”的一大段文字,就参考了北宋理学家邵雍在《皇极经世书》里提到的宇宙观,尤其“譬于大数”后面一段话,基本是从宋末元初理学家吴澄的《答田副使第三书》里抄来的。

儒家的宇宙观,经常用易经的理念和概念(比如阴阳、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来解释宇宙的起源,也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强调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这在今天的人看来,比较陌生,但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算是一种常识。就像你今天在街上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宇宙起源”的问题,他十有八九要回答“大爆炸”。你要是再追问他,他不一定能说出什么门道儿来,但这个基本理念,他是知道的,起码是应该知道的。

总之,《西游记》在构造“神话时空”的时候,充分吸收了儒释道的观念和知识,而“三教混融”也是整个故事的文化底色。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在以后还会多次举例说明。 0Cj9k1PRF68VXFSRxaJvuXMniBqTrNi0tafRHAOLxhyGSvK9xSGeFaJrG4v91vg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