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回的回目是“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从讲故事的角度看,所谓“灵根育孕”,指孙悟空原本是一只天产石猴。注意,悟空是石猴,是石头孕育出来的灵胎。所以,第五十八回里佛祖说他是一只“灵明石猴”。
为什么猴子要从石头里来呢?这和中国人讲故事的一种习惯有关系。
中国人讲故事,经常带有一种“石头情结”。笔者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木鱼石的传说》。剧中主题曲第一句唱的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当然,在中国的故事里,不是每一块石头都会唱歌的,但关于石头的美丽传说确实不少。我们在上古的神话、传说里,后来的民间故事里,以及文人写的小说、戏文里,总能看到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石头——它们往往不是故事背景里可有可无的,或者简单呆板的装饰,而是与人物、情节、主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像上古神话里,女娲补天用的就是石头。当然,这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五色神石。《淮南子·览冥训》就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可以看到,在古人的浪漫幻想里,来自大自然的原材料,经过了富有创造力的上古女神之手,就能被锻炼成五色神石,用来修补宇宙。
石头为什么是五色的呢?因为五色对应着五行(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它们具体的对应关系,我们以后再讲。总之,女娲炼石补天,是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的神话,但炼制五色石的说法,应该是“阴阳五行”理论流行起来以后才有的,这其实象征着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重新构建宇宙的空间秩序,使天地及其涵盖的万事万物,恢复和谐统一的状态。
再如,在鲧禹治水的神话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妻子涂山氏,因为守望丈夫,化作望夫石,他的儿子启,就是从石头里诞生的(启,就是“开”的意思)。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孙悟空的一个重要的原型就是夏启。这也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又比如,民间广为流传的“泰山石敢当”的故事,石头被赋予了镇压妖邪的作用。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许多人家的玄关、写字台、飘窗上,还可以看到泰山石。那石头到底是不是从泰山请来的,摆放的位置究竟对不对,姑且不论,单有一块泰山石镇在那里,主人家感到心里踏实,这其实也反映着一种民间信仰和民俗心理。
至于民间故事里,会说话、会唱歌的石头就更多了。
总之,在人们的想象里,石头是具有灵性的,具有神力的,它们既能够镇压邪魔,又能够孕育新生命。它们一方面代表着禁锢、压制和约束,象征着空间的区隔——比如许多故事里,在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分界点,经常有一块(或一排)石头立在那里。另一方面,石头又富有包蕴性,内含玄机。打破石头,或者改造其形态,象征着获得自由、获得新的生命形态,或者标志着新的生命历程的开始,石头裂开,往往意味着新的冒险,新的传奇。
这种认识迁移到小说里,尤其落实到富有想象力的小说家的笔头上,那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石头,就显得更灵动了,它们跟人物、情节、主题的关系也更密切了。
我们熟悉的许多古典名著的故事里,都可以看到显眼的石头。
像《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误走妖魔”,就利用了石头镇压妖邪的认识。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本来被锁在伏魔殿的地穴里,怎么会被放出来呢?就是因为洪太尉“好奇害死猫”嘛!他不顾阻拦,叫人放倒了石碑,移开了石龟,掘开了石板,把这些石质的镇物都破坏了,才放走了各路魔星。
再比如《红楼梦》,本名《石头记》。为什么叫“石头记”呢?想一想,这故事到底是谁讲述出来的?就是那块“无材可去补苍天”的五色神石嘛!这里,作者直接利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说女娲总共炼制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补天用去三万六千五百块,偏偏剩下这个零头,就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但它毕竟通灵了——有了性灵的石头,怎么会乖乖立在那里呢?这才引出后面一系列委曲动人的故事。
与《红楼梦》仿佛,《西游记》的开篇也有一块特别显眼的石头。就是立在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顶的仙石。
这也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为什么是三丈六尺五寸高?这是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来设计的;为什么是二丈四尺围圆?这是合着二十四节气的数目;那石头上又有九窍八孔,这是合着九宫八卦的分布。难能可贵的是,这石头是天然的,自打开天辟地之时,就立在那里,每天吸收日精月华,最后就通灵了,孕育灵胎了。你可以说,《西游记》里的这块石头,也是通灵的石头。
只不过,《红楼梦》里的那块灵石,在故事里的地位更突出。它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亲历者。它与贾宝玉一起经历了“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的辛酸苦乐,最后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把那“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人生悲剧,讲给后人。
至于《西游记》第一回的灵石,就没有如此重要的文学功能了。悟空诞生以后,这块石头就没什么用了——充其量,算个“名人遗迹”,但它还是很重要的,它是这一切奇幻故事的开始。没有石头里的“灵根育孕”,哪有后来孙悟空“上穷碧落下黄泉”的传奇呢?
而且,《红楼梦》和《西游记》里的两块石头,一开始都是被人称作“顽石”的,但它们同时也是有“灵根”的,这种“顽石—灵石”的双重设定,为故事的核心主人公——贾宝玉和孙悟空——的精神世界,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
总之,后来所有故事,是从一块神奇的石头开始的,这符合中国人讲故事的习惯。尽管有套路化的嫌疑,但讲故事的高手,是不怕用套路的,同样的套路,也能玩出花样儿。都是以石头开篇,《水浒》有英雄传奇的花样儿,《红楼》有人情小说的花样儿,《西游》当然也有它本色当行——神魔小说——的花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