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仍然看第八回的回目,后半句是“观音奉旨上长安”。这里奉的谁的旨意?当然是释迦牟尼佛的旨意。那么,问题就来了: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关系?
按书中交代,观音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这一回,释迦牟尼佛提到取经人,观音菩萨就上前说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佛祖听了,心中大喜,说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你看,佛祖本来就想安排观音办这个差事,但不明说,非要搞一个“毛遂自荐”,这样才显得民主,也好服众!观音菩萨心领神会,所以佛祖一说,就主动申请了。
第九十八回,唐僧等人取到真经,观音又赶忙向释迦牟尼佛打报告,申请结项:“弟子当年领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之人,今已成功。”你看,一头一尾,一唱一和,有始有终,收放自如,师徒俩配合得天衣无缝。
由于《西游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这个师徒关系,就成了一种一般认识;又因为唐僧号称“如来的第二个徒弟”,所以有人说,观音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在一些影视剧里,观音菩萨甚至经常站在释迦牟尼佛的身边,乍看过去,简直像佛祖的胁侍菩萨。
这其实是错误的。观音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祂的“编制”也不在娑婆世界。
上一讲说了,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每个世界的教主,身边有两位胁侍菩萨。胁侍菩萨,就是分列在教主佛陀左右的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
释迦牟尼佛座下的两位胁侍菩萨是谁?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朋友们去寺院随喜的时候,进了大雄宝殿,可以观察一下,正中是释迦牟尼佛,两旁随侍的就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一位的坐骑是青狮,一位的坐骑是白象。
那么,观音菩萨在哪里?祂在上一讲说过的极乐世界里,祂是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
传说,阿弥陀佛的前世,有上千个儿子,长子叫不眴,次子叫尼摩。二人都修成了菩萨道,成为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不眴就是观世音菩萨,尼摩就是大势至菩萨。
比较起来,观世音菩萨信仰在中国民间更流行。
观世音,是意译。梵语音译是阿缚卢枳底湿伐罗,或者阿婆罗枳底湿伐罗。
这里,阿缚卢枳可以翻译成“观”,底湿伐罗可以翻译成“自在”。所以,我们习惯称这位菩萨为“观自在”。而鸠摩罗什又将其翻译成“观世音”,就是普察世间善恶,善听众生苦声的意思。到了唐代,人们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隐去“世”字,民间就习惯简称这位菩萨为“观音”了。
虽然观音的“编制”不在娑婆世界,但祂与娑婆世界宿缘深厚,在民间的影响又实在是太大——文艺作品里,有太多观音济世度人的故事了,古代的人熟悉祂,礼敬祂,反正《西游记》的作者没有潜心研究过佛教知识,搞不清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关系,大众也不在这些方面较真儿,小说索性就把祂移到娑婆世界的系统里了。
在《西游记》里,观音菩萨的出镜率,也是最高的。金圣叹曾说:“《西游记》每到弄不来时,便是南海观音救了。”
就是说,《西游记》的模式化情节里,最后帮助悟空解决矛盾的,十有八九是观音菩萨。金圣叹这样讲,带有一种批评的口气,批评《西游记》的叙事有点模式化,这是在踩《西游》、捧《水浒》。金圣叹认为《水浒传》写得更好,《西游记》比不上它。
我们也承认,《西游记》在这方面,确实存在模式化的倾向,但这是有原因的。
书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原本也不是连缀在一起的,它们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独立发育和传播的,本来是一个又一个有头有尾的神魔故事。这些故事的模式,无非就是:神魔冲突产生了——神魔冲突维持着——神魔冲突最后化解了。如果主人公自己不能解决问题,化解冲突,就要找一个帮手。
找哪个帮手来呢?神佛世界里,可以提供帮助的“大咖”当然很多,但普通读者熟悉的也就是那么几个。比如,某个故事里,唐僧被抓走了,悟空又斗不过妖魔,作者说道教神谱里的翊圣真君出手相助,可以吗?当然可以了,翊圣真君是“北极四圣”之一,上清派、神霄派的道士,都是特别推崇他的。北宋的时候,这位真君甚至被尊崇为宋室的守护大神。如此高的地位,这样大的本事,帮悟空解决个把的妖魔,还不是跟玩儿一样?可大众对他不是很熟悉。请翊圣真君出场,作者还得跟读者解释:翊圣真君是谁?他有什么履历啊?这就要消耗掉更多叙事的成本。
“南海观音救了”,就很容易被理解,也不用解释什么。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既然解救大众的苦难,当然也可以解救唐僧和悟空的苦难了。
况且,取经项目,本来就是释迦牟尼佛安排的,悟空遇到危难,也得是释迦牟尼佛派人来给他收拾烂摊子。但释迦牟尼佛,主要是负责项目的顶层设计,推动项目上马,具体的工作,一般都是不插手的。除非取经团队遇到需要攻关的大磨难(比如青牛精、六耳猕猴)或者妖魔与自己有些亲属关系(比如金翅大鹏鸟),否则,佛祖都是不现身的。具体的人事和组织工作,都由观音菩萨来负责。既然观音菩萨已经被作家纳入娑婆世界的系统了,又设计成了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所谓“有事,弟子服其劳”——观音看起来,就很像取经项目的常务副组长,起码是个救火队长。
这当然是玩笑话。回到《西游记》叙事的根本,就是作者并没有严格按照佛教的神谱关系来讲故事,他考虑的是游戏笔墨的需要,同时要照顾到大众的情绪。当时的读者,是乐于看到观音菩萨出场搭救悟空的。救苦救难的菩萨一出场,观其声音,皆得解脱,大众觉得心里踏实。再跟他们掰扯观音菩萨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就伤害大家的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