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完了王母,再讲一讲蟠桃。
论起来,蟠桃这种仙果,不是到了《西游记》才有的,但普通读者熟悉它,确实还是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
这是一种想象中的水果。尽管今天市面上也能买到蟠桃,但那只是普通水果,补充维生素可以,没有长生的功效。《西游记》里的蟠桃,按照当坊土地的介绍,一共是三千六百棵桃树,每一千二百棵是一个品级。下品的是三千年一结果,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品的是六千年一结果,吃了举霞飞升,长生不老;上品的是九千年一结果,吃了与天地齐寿,就进入永恒的时间范畴了!
你看,人家安排得明明白白的,都是蟠桃,分堆儿,9块9一斤的,39块9一斤的,79块9一斤的,大小成色都不一样,养生功能也不一样。我们今天也这么分堆儿买,但很多时候,其实是消费主义的陷阱,人家那可是按照道教服饵派的观念来的。
我们知道,道教养生术有服饵一派,所谓服金饵丹,就是通过服食丹药、奇果一类的东西,获得长生。
其实,在道教兴起之前,原始宗教里就有这种观念了。可以说,这本来就是一种原始巫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里,概括了原始巫术的两个基本的作用逻辑:一个是相似律,一个是接触律(又叫触染律)。服饵的观念,主要就是跟这个相似律有关系的。就像葛洪在《抱朴子》中援引《玉经》里的话:“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
朋友,你想获得生命的永恒吗?就吃那些代表或象征着永恒的东西。就是这样的广告词。
屈原的《九章》里有一句话:“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就带有这个意思。可见,这也不是神仙方术流行之后才有的观念,原始巫术里早就有了。
道教追求长生,当然更看重服饵,比如丹砂、石钟乳、石胆、石英……各种“大自然的馈赠”,古代那些抱着长生幻想的人,都是敢往嘴里送的。
况且,道教徒讲究辟谷,也就是不食五谷。
为什么不食五谷?道教徒们认为,人的体内有三虫,也叫三尸。上尸居于脑宫,喜好宝物;中尸居于明堂,喜好五味;下尸居于腹胃,喜好色欲。这三尸就是人体内的邪魔,是欲望产生的根源,想要实现长生,就要先断绝它们。
怎么断绝?因为三尸是靠谷气生存的,如果人能做到不食五谷,断绝谷气,也就断了它们的口粮,三尸就被消灭掉了。
当然,辟谷理论是复杂的,里面有大量道教徒的幻想,特别是“自神其术”的东西,今人不必去追究,更没必要去实践。但辟谷的观念,在追求长生者看来,是一个要达到的基础水平——所以许多剑侠小说、玄幻小说,讲凡人修仙,就是要逐渐减食,最终不食五谷。
既然不食五谷了,靠啥挺着呢?正好有服饵理论来补充——服金饵丹,服食各种大自然的馈赠,补充矿物质!
这当然是玩笑话,但蟠桃的作用,就是基于这种服饵观念的。
那么,蟠桃怎么又和西王母联系在一起了?
这应该是与西王母赐不死药的神话传说有关系的。
西王母赐不死药的神话传说,起源是很早的,后来又和后羿射日的神话联系起来。古人追求长生,要吃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试问,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是自己发现的靠谱,还是神仙赐赠的靠谱?显然,后者更靠谱——它们来自权威,又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所以,好长生的人,整天幻想神仙来赐药。这样的情节,在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里俯拾即是,好像神仙们整天没正经事儿干,揣着一兜子丹药、奇果,满世界地寻找有仙缘的人,开口一般是:少年,我看你骨骼清奇……你要是中了他们的话术,那兜子里掏出来的,即便是一枚毒苹果,你也是敢吃的!
而在故事流传的过程中,有长生奇效的丹药,变成了奇果。这个叙述的逻辑,倒也好理解:许多人仙缘浅薄,修为还不到,不够资格服用丹药,吃几颗奇果,简单地“食补”一下就行。像《西游记》第七十九回结尾,比丘国王向寿星老求丹药,寿星老说自己是来寻找坐骑的,走得匆忙,没带丹药;打算传国王炼养的方法,但他筋衰神败,也没有办法修炼,就从袖子里掏出三个枣儿来,给国王泡茶喝。其实,寿星老压根儿不想赐国王丹药,但总得有点表示。一来,是自己理亏;二来,国王设宴招待,总得回礼。三个枣儿,食补一下,足够长生了。
这个情节,也是来自西王母传说的。像《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都讲武帝向西王母求不死药,西王母不给他,只赐了几枚桃子——这就是蟠桃的原型了。
按书中交代,这桃子是三千年一结果的。你看,人家神仙可不是随便提拔人的,道不轻传嘛!首先,你不够资格吃人家炼制的丹药。其次,就算食补,人家送给你的,其实也只是9块9一斤的。想吃79块9一斤的?门儿也没有!咱们就别整天做“白日梦”了!
《西游记》里的奇果,除了蟠桃,当然就是人参果了。那也是吃了就可以成仙得道,与天地齐寿的。其实,从“西游”故事演化的角度看,这两种奇果,本来是一个原型。在晚唐五代的俗讲底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已经有唐僧师徒“入王母池”的故事,其中就有偷蟠桃的情节。猴行者说自己八百岁的时候,曾在王母瑶池偷了十个蟠桃,吃一个就能活三千岁。唐僧听了,心痒难耐,就教唆猴行者再去偷。猴行者当年被西王母体罚过,留下了心理阴影,但拗不过唐僧,只好再去偷——你看,在早期故事里,猴行者是被教唆犯罪。
有趣的是,这里的蟠桃,可以变成小孩子的模样,唐僧见了就害怕。这又是后来吃人参果的情节。只不过,《西游记》里的唐僧,是纯粹“没胆儿”,没有坏心思,《取经诗话》里的唐僧,是“有贼心没贼胆儿”。之后还会再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