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7 “齐天”难为兄,“通天”难为弟?

上一讲说过,《西游记》里的“七兄弟”,来源于早期故事里的“五人组”,这是一个猴精家族。在这个家族里,本来有两个大圣,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他们是兄弟,但排名比较乱,也叫不准到底谁是哥哥、谁是弟弟,正好应了那个成语——难兄难弟。姑且就说:“通天”难为兄,“齐天”难为弟。这两位“大圣”都是后来《西游记》里孙悟空的重要原型。只不过,后来统一叫“齐天大圣”了。

那么,这个“大圣”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大圣”,应该跟当时福建流行的大圣信仰有关系。

我们知道,福建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很有特点的,这里山脉围绕,密林深广。古时候,当地就有大量的猴类生存繁衍。而伴随着人类的开发活动,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加剧。人类要生存,猴类也要生存。如此一来,人与猴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引发的冲突,也就越来越多。据宋人梁克家的《三山志》记载,早在唐代大历年间,古田地区就经常发生猴群骚扰人类、破坏庄稼的事件,给当地居民造成很大麻烦。今天的我们当然知道,这是人与动物在争夺生存空间,但当时的人们对猴类的生物学认识,还是相对有限的,加上担忧、焦虑,大量带有浪漫色彩的想象成分,就伴随着一些谣言流行起来。普通的猴子,被想象成一种生活在深山里的人形神秘生物——“山都木客”。既然是谣言,当然是越传越夸张的,在口耳相传的传播过程中,这类神秘生物的“破坏性”越来越大,“邪恶感”也越来越强,它们不仅干扰人类的正常生活,甚至劫掠妇女、散播瘟疫,直接威胁到民众的人身安全。到最后,生物学意义上的猴子,不仅被神秘化,更被赋予神格,演化为一种恶神。宋代洪迈《夷坚志》卷六就生动记录了福建地区猴形恶神的传说。出于敬畏心理,民众纷纷为其设祠立庙,敬献祭拜,祈求平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劫掠妇女的猴王。当时最突出的形象,就是“丹霞大圣”,这在《三山志》《福州府志》《闽都别记》中都有记载。“丹霞大圣”后来被陈靖姑收服,成为其手下一员干将。这个传说与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中的白猿精,显然存在基因联系,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好色版”的孙悟空原型。请注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固然不好色,但他的原型其实是好色的,后文还会讲到。

先不扯太远,把话题拉回来。到了元明时期,福建地区的“大圣崇拜”就更流行了。特别是顺昌地区,当地形成了以“通天大圣”“齐天大圣”为中心的民间信仰。有学者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发现,在顺昌地区的“大圣信仰”中,“通天”“齐天”两位“大圣”信仰曾经有过一个“争雄”的阶段——就是两个人的名头都很大,谁也压不倒谁。这个阶段,主要就在元明时期。 而元明时期,正是“西游”故事定型的时期。这段时间里,“猴行者”向“孙行者”过渡,最终定型为“孙悟空”。

本来,这就是一个从“行者”过渡到“悟空”的过程。但福建地区的“大圣”形象又参与进来,问题就复杂起来了。况且,福建地区叫“大圣”的猴王,还不止一个,既有通天大圣,又有齐天大圣。这哥俩谁也不服谁,系统就有点紊乱。等到系统重新稳定下来,猴王的称号就如此处理了:他大名孙悟空,但也叫行者,又叫大圣。至于是哪个大圣?以齐天大圣为主,通天大圣则被隐去了。即使是江湖兄弟,也不提这个名号,就是怕搞乱了。

那么,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等令人敬畏的猴王,为什么会被冠上“大圣”称号呢?这应该与当时福建地区流行的瑜伽教有关。

瑜伽教的前身是印度教的一个学派——瑜伽行派。进入中国以后,它逐渐与民间的巫术和佛道信仰杂糅在一起,成为一种亦道亦佛的宗教形态。瑜伽行派在唐初传入中国,大约在晚唐的时候,该教派就已经流传到福建地区。到了宋代,它已经与道教和当地民间宗教融合在一起。这个教派带有很强的世俗功利色彩,当地民众信奉瑜伽教,也是出于一种实用主义目的。因为这个教派,主打的是治病禳灾。遇到头疼脑热,可以找他们;想要趋吉避凶,也可以找他们;需要请一个“捉鬼敢死队”,还可以请他们。如此一来,瑜伽教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就结合得愈发紧密,信奉者也就很多了。

瑜伽教所敬奉的一众神祇里,许多都以“大圣”为号,比如雪山大圣、象鼻大圣、雄威大圣,等等。瑜伽教的师父们在治病禳灾的时候,这些神祇的名号频繁出现,民众自然对他们耳熟能详,进而出于同样的敬畏、崇拜的心理,将“大圣”名号用于当地的猿猴崇拜,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看到,孙悟空“齐天大圣”的名号不是随便冒出来的,而是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它是瑜伽教信仰与当地猿猴崇拜相结合的产物。原来既有“通天大圣”,也有“齐天大圣”,最后才统一为“齐天大圣”。 KmJ/EUuam6CtQ4r2PRYDigvAgQADP4amjnaUJsh3yBESaU+N3n8VwSx6aEWaCf8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