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一谈悟空最重要的两个名号:“弼马温”和“齐天大圣”。这两个名号,也是作为关键词,出现在第四回的回目里的。
我们知道,孙悟空在书中有很多的名号:心猿、美猴王、行者、大力金刚王菩萨、斗战胜佛,等等。一张名片都写不下,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弼马温”和“齐天大圣”。这也是悟空个人的“最痛”与“最爱”。
悟空最忌讳别人叫他“弼马温”——要想惹毛这只本来脾气就不太好的猴子,就叫他“弼马温”。他听了,肯定要三尸神暴跳,恨不能撕了你的嘴。
而悟空最喜欢的名号,就是“齐天大圣”,这是他自己封的,后来又经官方“盖章”,虽然是个虚衔,却是悟空在正果斗战胜佛之前,拥有的最高级名头。
这两个名号都是有讲究的。
先说一说“弼马温”。弼马温,其实是一个杜撰出来的官衔,在中国古代职官里是找不到的。但它也不是凭空捏造的。这是一个“谐音梗”。“弼马温”就是“避马瘟”,也就是避免马生瘟疫,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俗观念。古人认为,在马厩旁边豢养猴子,或者在马厩里画上猴子的图像,或者摆上猴子的雕塑,就可以使马不生疫病。
比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说:“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避恶,消百病也。”陶弘景《名医别录》也说:“系猕猴于厩,避马瘟。”这里已经直接使用“避马瘟”一词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引述《马经》上的话,“马厩畜母猴,避马瘟疫”
。这里的“母猴”,其实是音转所造成的误会,“母猴”和“沐猴而冠”里的“沐猴”,是一个道理,都是猕猴,这里的“母”“沐”“猕”,都是用来记音的,并不表示意义。所以,在马厩旁边豢养的猴子,是不用分公母的。
这种用猴子来避马瘟的观念,很早就有了。汉代的许多画像石上,就有猴子骑在马上的形象。当然,这种形象主要是“马上封侯”的寓意,与“避马瘟”没什么关系,但汉代也有一些画像石上,有马槽或马厩旁边拴猴子的形象,这就跟“避马瘟”有一定关系了。
其实,这种观念也不是中国人独有的,比如古印度有一部《舍利护多罗》(这是一部兽医学著作),其中有一句,季羡林先生是这样翻译的:“马身受火烧,痛得受不了;涂上猴油痛就止,正如太阳东升黑暗消。”
你看,这疗效非常明显,跟我们冻伤之后擦蛤蜊油是一样的,可见古印度人也认为猴子可以医治马病。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这种观念就更流行了,上文引述的《齐民要术》,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志怪小说《搜神记》里还记载了一个逸闻,说赵固的一匹爱马死了,郭璞利用猿猴一类的生物,让这匹马复活。到了唐宋时期,这种观念就很普遍了,等到明代,就已经是一种一般性的知识了。直到今天,我们当然不相信猴子和马之间,会有什么生物医药学方面的直接关系,但这种民俗观念还是保留下来——许多高档酒店门口或停车场里还装饰拴马石,你再细看拴马石上头的装饰,十有八九是一只可爱的猴子。
《西游记》的作者就利用了这种民俗观念,给悟空封了个“弼马温”,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痛。
其实,悟空对养马本身,是没什么意见的。他干这差事,是任劳任怨的,也是尽心尽责的,做出了很大成绩。他主要是嫌官儿小。书中交代,御马监正堂管事,是不入流的官。
然而,回归历史真实来看,御马监并不是个小衙门。
明代有御马监,但它是个宦官衙门,这是“内官二十四衙门”之一。它的前身,是御马司,正五品,地位虽然低于当时的内使监和御用监(这两个衙门都是正三品),但御马司是明代最早设立的宦官衙门之一。洪武十七年(1384),改御马司为御马监,正七品。洪武二十八年(1395),内官二十四衙门的规模已经基本形成,御马监也在其中,主官是正四品,下边设有左右少监、左右监丞,还有典簿、长随、奉御,等等。
《西游记》里写道:天庭的御马监里有监丞、监副,还有典簿等,这是符合明代历史真实的,但说御马监正堂是个没品级的官、不入流的官,这就不符合历史实际了。
况且,御马监不是只管养马的,它的权力是很大的。
明代的御马监兼有军事和财政两项重要职能。它统领一支禁军,名义上是养马,实际上是有警备职责的。它又负责提督京营和西厂,更可以扈从出征,掌管兵符、火牌,还可以出外镇守各边、各省。
大家可以注意小说里的一个细节:选授悟空官职的时候,是武曲星君上前启奏,说“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武曲星君,是北斗九星的第六位,全称是北极武曲星君。民间一般认为他负责管理与军事、武功有关的事务。可见,这御马监正堂也算武职。
同时,御马监负责管理御马草场、皇庄、皇店,还参与采办土物贡品,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肥缺”——你“剜门盗洞”找关系,都不一定钻营得上的。常听一句俗语:“手掌天下权,无非兵与钱”,这个御马监,就是个掌兵掌钱的衙门口子。不是皇帝倚重的人,恐怕还当不了御马监正堂呢!
然而,如果真按照这样的历史真实来写,玉帝就是重用悟空了,制度规则的压力就被消解掉了,悟空也没有反天宫的理由了。所以,作者写得虚虚实实的,有历史的影子,但又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御马监正堂只负责给玉帝养马,是个不入流的官。做得好,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做得不好,还有可能受处分,被通报批评。悟空当然不可能受这窝囊气。
况且,真按历史真实来写,悟空受的委屈就更大了。别忘了,御马监是宦官衙门,正堂管事——得是一个太监!即便是四品官,即便掌兵又掌钱,悟空也受不了,还是要反下天宫的。只不过,书里的原话就得改一下了——猴王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折辱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做这没根儿的官!”
这当然是玩笑话。但从“弼马温”这一个小角度也可以看到,《西游记》的作者在编织故事的时候,是讲究虚实相生的,有符合历史真实的成分,也充分尊重了大众的民俗观念和一般知识,又结合叙述的需要,进行虚构生发,使故事显得摇曳多姿,一般的讲述者还真没这两把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