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讲,继续说龙王形象。
这种民间故事里常见的形象,其实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才逐渐形成的。要知道,我们中国本土的神话传说里,原来没有“人格化”的龙神形象。
当然,我们有龙的形象,但它不是一种人格神,而是鳞虫之长,是一种灵兽、神兽,是图腾崇拜的产物。
按《说文解字》解释“龙”字:“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就是说它善于变化,能够上天,能够下水。
鳞虫,是古代动物学知识结构所谓的“五虫”之一。请注意,这里的“虫”不是昆虫的意思,它泛指动物。
另外四虫,是羽虫、毛虫、甲虫、倮虫。
羽虫,就是鸟类,这一类的领袖是凤凰;毛虫就是兽类(今天说的哺乳类动物),这一类的领袖是麒麟。甲虫,也叫介虫,就是甲壳类动物——不仅昆虫,“带壳的”都算,像甲鱼、螃蟹、蛤蜊、皮皮虾,这都包括在甲虫里,这一类的领袖是灵龟。倮就是裸体,指身上没毛、没鳞、没甲的生物,人类就属于倮虫,这一类的领袖是圣人。当然,不要觉得倮虫这一类有多高级,这一类里,既有我们这样的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也有青蛙、蚯蚓一类生物——人家也是没毛、没鳞、没甲的。今天看,这种分类方式当然不够科学,但这是古代流行的一般知识,古人主要是根据生物的体表特征来分类的。至于麟虫,就是体表有鳞甲的生物,主要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龙就是它们的领袖,由于它能下水,能上天,可以神通变化,所以古人认为龙跟降雨有关。这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本土图腾形象,古代印度的神话传说里是没有这种形象的。
但古印度神话传说里有一种形象,叫“那伽”(这是梵语音译),它的一般形象是人首蛇身,原型应该就是蟒蛇一类的生物。佛教兴起以后,吸收了这种古老的神话形象,它们虽然有神通,能兴风作浪,但低人一等,形貌丑陋,宿业未尽,终身受苦。能够皈依佛法的,可以作为护法神,但地位跟其他被佛教收编的“外道神”比,还是有差距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人们在翻译佛经时,习惯将这类形象翻译成龙王、龙女,用了“龙”字,这就逐渐与中国本土的龙形象融合在一起了。
唐五代时期,这种人格化的龙神形象,在文学作品里就已经很突出了。比如唐传奇《洞庭灵姻传》,它的另一个名字,大家可能更熟悉——《柳毅传》,就是柳毅传书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龙神,像洞庭君、钱塘君的形象,就是很生动、很立体的,尤其钱塘君的“小暴脾气”,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
当然,龙王信仰真正在民间产生广泛的影响,还是在宋代。我们知道,宋代的统治者特别注意官方对民间信仰的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朝廷经常册封民间的神。一般流程,简单概括,就是地方官向朝廷请封,当地有某位灵验的神明,造福一方百姓,请求朝廷予以册封。朝廷走审批流程,最后下诏,进行册封。通过这种方式,朝廷可以加强中央王权对于地方信仰的统摄力。
比如宋徽宗就下诏册封五方龙神:东方青龙神封为广仁王,南方赤龙神封为嘉泽王,中央黄龙神封为孚应王,西方白龙神封为义济王,北方黑龙神封为灵泽王。
这也提示我们,“龙王”这个词不纯粹是从佛经里来的。这里的“王”是一种爵位。其实,被册封的龙神,有封侯爵的,也有封公爵的,封王是最高级别。随着越来越多的民间龙神被朝廷封王,百姓们也就习惯称其为“龙王”了——不管什么爵位,都笼统称王。可见龙王这种形象,也是三教混融的产物。
那么,在民间信仰里,这些龙王一般都是什么形象呢?总结起来,他们既可以龙的原型存在,也可幻化成人形,但主要还是半人半龙的形象。他们虽然站立着,但往往保持鳞虫的生理特征。比如《封神演义》第十三回写哪吒殴打东海龙王敖广,有一处细节,说哪吒将敖广的朝服“一把拉去了半边”,左肋露出鳞甲。哪吒下手狠,一口气薅下四五十片龙鳞,薅得敖广鲜血直流。可见,在民间的想象里,龙王虽然像人一样站立着,又穿着朝服,却是龙的身子,有角,有鳞,有鬣须子。你看,一般龙王庙里塑的龙王像,都是这样的,影视剧里的龙王,也都是这副打扮的。大家可以回想一下86版电视剧《西游记》,或者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哪吒闹海》,脑海里就应该有画面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受封的龙王,主要负责什么呢?主要就是管理降雨。他们之所以受封,也是因为保障地方上风调雨顺,迎合了民众的期待。中国的民间信仰一直是很务实的,地方的神明,只有迎合了地方民众的期待,才会受到供奉。如果风不调、雨不顺,打倒龙王像、砸毁龙王庙的情况也不少。你看,《西游记》里的四海龙王,看上去就是基层干部,他们分管海域,主要负责配合风部、雷部、雨部的神祇来执行降雨的指令。
注意,这是个“执行”的活,不是个“运营”的活,更不是“管理”的活,龙王司雨时的自主性是很差的,这在后面魏徵斩龙王的情节里体现得是很明显的,我们到时候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