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讲说过,金箍棒威力大,主要在于它分量足,能如意变化。没了这个暴力资本,悟空也是玩不转的。明确这一点,问题就来了:金箍棒既然如此厉害,那就得有一个特殊的来历。书中交代了:这是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留下的一个定子。
大禹治水,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洪水神话。
这个神话,准确地说,应该叫“鲧禹治水”,因为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英雄。他为了解除人间的水患,主动去偷天帝的息壤,这跟普罗米修斯盗天火是一样的,都是具有牺牲精神的。只不过,他的方法不对,用息壤去堵水,越堵水位越高,水的势能就越大,造成的破坏也更大。
从结果来看,鲧肯定是失败了,但还是要看他的动机——我们不能鼓吹唯结果论。有些家长,给孩子讲这个神话故事的时候,习惯性地歌颂大禹,这是没问题的,但反过来一个劲儿批评鲧,这就有一定的风险了。因为孩子总听父母这样讲,他将来很可能变成一个急功近利的唯结果论者。总之,客观上看,鲧也是一位具有牺牲精神的英雄。
与他的父亲不同,大禹治水用的是疏导的方法。既然要治水,尤其观测疏导的效果,就要测量水位,于是投下定子,也就是测量杆。投下的定子,应该不止这一根——各个观测点都有,治水之后,一齐收走,但忙中出错,漏下一根,在东海海藏之中。
这就有点《红楼梦》里那块“无材可去补苍天”的五色神石的意思了。一个是神铁,一个是神石,却都是被遗弃下来的,都有遗憾,都有失落。再拔高一点讲,都有几分“卞和泣玉”的意思。
卞和泣玉,许多朋友是熟悉的。说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偶然间发现一块璞玉。卞和把这块璞玉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这只是一块石头,卞和是在欺骗他,就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脚。武王上位后,卞和又去献玉,武王也认为受到了欺骗,又把卞和的右脚砍去了。等到文王上位,卞和在荆山脚下,抱着璞玉,痛哭三天,连血都哭出来了。文王问他为什么哭。卞和说,一块美玉,被当作石头,一个忠诚的人,被当作骗子,怎么能不悲伤?文王让人去雕琢这块璞玉,果然得到一块美玉,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
再后来,这块璞玉就有了象征意义,指有价值却被埋没的人或物。而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里,都有一点“卞和泣玉”的情结。说白了,都觉得自己是一块宝玉,只不过没有被人发现,没有得到机会,没有受到重视,由此感觉失落惆怅,甚至愤懑。
《西游记》里也有这个意思。悟空向猴子猴孙介绍金箍棒的时候就说,龙王只把它认作一块黑铁。说白了,一块璞玉,搁在一群庸人眼里,看不出来妙处。这话说的是金箍棒,联系后来的情节,也可以说,这是在说悟空自己。你想,一个盖世英雄,玉帝只派他养马,这不是和把定海神针认作黑铁一样嘛!定海神针失落于海藏,过了几千百年,只等悟空出世才放光,固然是物各有主,但也有物与人处境相似、心意相通的意思在里面。
所以说,金箍棒的来历,以及它被悟空所用,都有文人的心理寄托在。说白了,写的是别人的故事,抒发的是自己的牢骚怨曲。
当然,对于这样一个宝物,人们还好奇它的原型。现在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是有说服力的,有的则是胡说八道。笔者没有什么新说法提供给大家,只是提示一点:猴王不是到了百回本《西游记》里才用棒子的。
此前的猴王原型,用的虽然不叫金箍棒,但也是棍棒形制的兵器。宋元平话里的孙行者就用铁棒了;元明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里的通天大圣,用的也是铁棒;杨景贤《西游记杂剧》里的孙行者,用的是“生金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里的白猿精,用的是“乌龙钢椽”,也是棒子。这些猴王,都是孙悟空的原型。
所以说,猴王使棒,这个形象很早就定型了。至于这个棒子是什么,各家说法,只要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都是有启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