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05 孙悟空是反抗型英雄吗?

从讲故事的角度说,这一回推进的速度,是比较快的,而主人公的行动,是连续的,有持续的动力来支持的——孙悟空求仙访道的行动,可以说是“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方法科学”——作者也是很会讲故事的。

我们知道,叙事就是讲故事,要讲故事,就得让人物行动起来。那么,人物为什么会行动起来,而且持续地行动?这就需要强大的动力:得有一个力量推着他(她)走。

动力是什么?是环境的压力。不管什么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得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感知到来自环境的压力,为了克服这种环境压力,他(她)要做出一系列调整,这就会发生状态的变化,有了状态的变化,就产生了行动——有了行动,就有了情节。

请注意,这里说的环境,不纯粹是自然环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而且,社会环境造成的压力往往是更大的。像孔乙己和祥林嫂,他们感知到的就是社会环境的压力。总之,古今中外的故事里,主人公之所以会“动”起来,就是感知到了环境的压力。

那么,孙悟空感知到的压力是什么呢?也许有的朋友会说,是来自天庭的压迫,所以要反抗,反抗就是他的行动!

的确,“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是一种最强大的(在讲故事的时候,也是最有操作性的)环境压力。我们常说,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反抗天庭,他也被我们理解成了古代文学作品里一个最典型的反抗式的英雄。

不过,我们得注意一点:“反抗”的前提是“压迫”。上文的话,可以换一个说法:哪里有压迫,哪里才有反抗。

我们看一看,孙悟空一开始就遭到来自天庭的压迫吗?显然不是的。

书中交代得很清楚。悟空出世以后,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玉皇大帝。千里眼、顺风耳奉命到南天门察看,回报是下界诞生了一只石猴。玉帝说道:“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说白了,这时候,天庭压根儿没拿孙悟空当回事儿!这时候的悟空,又没有修成长生不老之体,也没有七十二般变化,更没获得金箍棒这个暴力资本。天庭要想压迫他,跟“蹍死一只臭虫”有什么区别?人家压迫他干什么?

那么,让孙悟空“动”起来的动力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不是反抗,而是挑战。反抗的是压迫,挑战的是规则。“大闹天宫”部分的孙悟空,他之所以持续地行动,就是因为他有挑战规则的强烈愿望。我们总是说孙悟空身上有一股追求自由的精神,而追求自由,往往就落实在对规则的挑战上,而不是对压迫的反抗上。

都说上古神话中的刑天(这个人物,本来应该叫刑夭。天和夭,看起来很像,后来就误传成刑天)是孙悟空的一个原型。笔者同意这个观点。而刑天正是一位挑战型英雄,不是反抗型英雄。

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因为与天帝争神,被枭去首级。断了头不要紧,他就以双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嘴巴,一手拿着斧子,一手拿着盾牌,坚持斗争。可以看到,刑天并不是受到了天帝的压迫,而是挑战天帝的权威。进一步说,是挑战天帝所代表的权力制度的规则。

孙悟空也是挑战规则。只不过,他最开始挑战的不是权力制度的规则,而是天地造化的规则。正如曹操《短歌行》里所说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孙悟空在花果山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对酒当歌”的时候,也会生出“人生几何”的焦虑——虽然眼下“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但人终有一死,死后“有阎王老子管着”。再拔高一点说,孙悟空自觉地感知到来自天地造化规则的压力——世间万物,无论披毛带尾,还是湿生卵化,从时间范畴中来,终归要回到时间范畴中去。这个规则是很强大的,他要挑战这个规则,这才是孙悟空的动力。

当然,小说的主旨在于“修心”,孙悟空又叫“心猿”,他成长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之前提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都是有象征意义的。灵台也好,方寸也罢,都是“心”的代称。灵台,本来就是心,至于斜月三星,也是文字游戏:一弯斜月三点星。心字怎么写?一笔斜画,再三个点。可见,灵台方寸山和斜月三星洞,都是“心之所在”。所以,这一回也开宗明义地点出“心性修持”。

不过,从讲故事的角度说,孙悟空行动的真正动力不是修心——这种自主学习型人格太理想化了,也是很难打动我们的。

你想,学霸自主学习的故事,当然具有榜样意义,但谁愿意听这样的故事呢?你在主题班会上讲一讲,我们礼貌性地鼓一鼓掌,就得了!打动我们的是主人公对规则的挑战。好比教室里突然冒出一个所谓的“坏孩子”,质问:“凭什么上自习的时候不可以说话?”在现实生活中,这当然是坏榜样,是一种不良示范,但在文学作品里,还是挺吸引人的。 KmJ/EUuam6CtQ4r2PRYDigvAgQADP4amjnaUJsh3yBESaU+N3n8VwSx6aEWaCf8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