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父母为每周该表扬多少次?什么时候表扬最好?表扬和批评的比例是多少才最有效?诸如此类的问题而困扰。就好像在职场上一样,非得给夸奖定个可量化的KPI,做起来才能“安心”。我的经验告诉我,在夸奖这件事上,追求数量、追求技巧、想要立即看到结果,是本末倒置的。
那么,夸奖的本质是什么呢?
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他做过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来证明外界的期望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表现。实验中,一批学生被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组织者会告诉老师们:你拿到的这份学生名单都是经过测验显示其资质出色的高智商学生。而另一组只是普通学生。一段时间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被预言资质出色的实验组的学生们,成绩明显高出对照组的学生。而实际上,这份预测并没有什么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因此也被称为期望效应,表达了外界的“信任”对一个人的影响。
对孩子的信任,才是夸奖的本质。就好像我在一开头说的,虽然我的女儿记不得那些夸赞的细节,但是她可以自信地确认“妈妈信得过我”,我是一个“靠谱”的孩子。
很多时候,“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让我们的夸奖也变得“急切”和“功利”。我们把夸奖当成一个养育的“绩效”工具,迫不及待地增加对孩子行为的简单肯定,但内心却是“害怕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这必然给孩子传递了一种无形之中的“拧巴”。“你嘴上说‘我真棒’,又担心我会‘输’。你明明只是因为担心我成绩不好才拼命夸我,根本不是对我有多么认可!”当你发现,孩子抵触你的“夸奖”,或者开始跟你讲条件,不推就不动的时候,你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存在这样“心口不一”的夸奖了。
恰如其分的夸奖不是一句话术、一个夸张的表情、一个别人都做我也得做的“标配”动作,而是欣赏的眼光和发自于心的信任,是“心口一致”的真情流露。
信任意味着,我们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能行”!信任要求我们,能够战胜焦虑,抛弃功利,回归长期主义,相信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养育选择。信任来自一份深沉的内在安定,我们确定孩子和我们自己都“值得”,也终归会被生活温柔以待。
给孩子最好的夸奖,是“妈妈/爸爸信得过你”。
工具2: 合格的夸奖者
工具3: 夸奖有效性评估
情境小练习: 做好夸奖的准备
在以下的情形中,你认为哪些并不适合去夸奖孩子?
(1)孩子有点拖沓,为了让孩子尽快动起来,随便找个理由夸一夸。
(2)孩子考试成绩虽然不太理想,但他在期末复习阶段做了很多练习,并且做对了曾经不会的几个题目。
(3)孩子在亲子活动中比你同事家的孩子表现好,你觉得很有“面子”。
(4)孩子并不喜欢你为他挑选的玩具的颜色,你为了让他认同你的选择,夸他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5)老师希望孩子们上课积极发言,但你的孩子认为“应该想好了再举手”,并不一定要做积极分子。
参考答案:(1)(3)(4)
想一想:在(2)和(5)的情形中,如果你想给孩子肯定,可以怎么说呢?看看能不能在后面工具4/5/6中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