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让沟通回归情感

沟通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沟通表达,在人类的进化史上,至少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在漫长的演进岁月里,人在绝大部分时间中,都处于没有语言的阶段,而且在自然界中一直是边缘、弱小的存在,存在感微弱。在弱肉强食的原始法则下,人类只能以群居为生。由此,社会性便成了人类存在的核心和主要进化策略。

彼时,沟通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情感维系。毕竟,在原始时代,被群体驱逐的个体,几乎无生存可能。成员之间通过肢体、表情和声音相互传达情绪,通过相互梳毛的方式来表达友好,建立信任。直至今天,这种现象在猩猩和猴子群体中依然可见。

在语言诞生后,人类的沟通方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也正是这种改变,让人类有了走向食物链顶端的可能。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认为,语言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让人类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获取有关食物或危险的信息,从而在生存竞争中占得先机。然而,这种高效、准确传递信息的能力,在自然界中实在不足为奇。弱小如蚂蚁或蜜蜂群体,也都有专属于自己群体的高效信息传递机制。信息传递能力,并不足以支撑人类跑赢其他竞争对手。

事实上,语言真正关键且独特的意义,是其代替了梳毛,改变了人类群体的情感联结方式,提升了情感联结的效率,从而让群体规模的扩大成为可能。群体规模扩大,是人类走向食物链顶端的重要原因之一。

梳毛只能一对一进行,语言则可以一对多使用,并且能覆盖更大范围、更远距离。当人们开始用语言聊天、寒暄、倾诉时,情感便得以快速流动。与此同时,语言所带来的信息传递能力,又能够让人们快速了解群体内部的关系,比如谁和谁关系紧密,谁和谁有矛盾,谁诚实可靠,谁阴险狡诈等。这些信息关系到一个群体的稳定与协作。更重要的是,语言所带来的讲故事及讨论虚拟事物的能力,又能够让人类超越现实,拥有共同的情感信念和目标,比如宗教、国家、法律。这种通过语言形成的共同信念,是其他生物所无法比拟的。

由此可见,沟通的天然使命,在于维系情感,它的社会性远远大于功能性。

然而,近200年来,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沟通被过度工具化,并日趋功利化。人们越来越关注谈话的内容是否有用,以及能否达成某种目的,这导致沟通仅被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得失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效率,任何偏离主题的话题都被视为浪费时间。人们越来越擅长包装自己,也学会了用语言高效地表达自己,却越来越难以理解他人。而随着互联网及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用手机发送信息,用邮件沟通工作,用社交媒体展示生活,科技虽然带来了便捷,但网络社交的虚拟性,也大大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联结,甚至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比如孤独、抑郁、社交焦虑及人际隔阂。

究其原因,人与世界、与他人的沟通,绝不仅仅是理性的、可编码的过程。尽管现代社会更加追求沟通的效率和逻辑性,但人作为情感驱动的物种,数百万年来,对于沟通的情感需求从未改变。现代社会对于沟通的要求,与人类自身对于沟通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割裂。沟通中情感的缺失和错位,使沟通脱离了它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最本真的底色。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逐渐变得冷漠、机械、缺少信任。

沟通的三个要素

沟通应该回归到以人为本,我们需要在沟通中投入情感。何为情感?以我的个人观点来看,就是每个人注意力的投射方向。注意力的投射方向会决定情感的方向,注意力投射在哪里,情感就在哪里。但在现实沟通中,我们把太多的注意力,投射在了沟通的效率、结果、目标,以及沟通的技巧上,忽略了在沟通中最为重要的人,自然也就失去了与人的情感联结。而人,才是沟通的主体。

因此,有成效的沟通,首先基于对人的了解。这种了解既包括对他人的了解,也包括对自我的了解。既要有对他人的判断,也要有对自我的觉察。之后,才是对沟通情境的掌控。而他人、自我及沟通情境,恰恰是组成沟通的最基本要素。

对人:将注意力投向对方

如果我们把沟通想象为一款产品,那它一定是一款高度“定制化”的产品。我们面对的每一个沟通对象,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及表达偏好等。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沟通的方法或技巧,但在沟通体验上未必有所提升。

沟通的技法,就如挂在橱窗里的衣服,时尚、好看。但我们穿上这些衣服却未必能展现出与它们挂在橱窗中同样的效果,因为每个人的身高、体重、气质各不相同。同样地,在沟通时,我们需要先去了解对方的情绪、喜好或立场,将注意力投向对方,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沟通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建立信任。就如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所说:“首先去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唯有如此,沟通才能跨越认知差异,使人们真正建立联系。

对己:保持自我察觉

为什么要保持自我察觉?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是在“自动模式”下进行沟通的:惯用的语气、熟悉的逻辑。在这种模式固化后,我们在沟通时就像一台无人驾驶汽车。

自我察觉,就是将自动模式切换到手动模式,不被情绪和惯性牵着走。

对事:在情境中精准调配沟通策略

沟通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总会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展开,因此,面对不同的沟通情境,我们要运用不同的沟通策略。也就是说,我们在对他人有了基本判断,对自我有了察觉之后,还需要在沟通情境中投射注意力,懂得根据场景、氛围和目标,灵活调整沟通策略,解决不同维度的问题。

心流沟通

当我们能够读懂他人,察觉自我,并能在不同的沟通情境中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时,沟通就会在和谐有序中进行。我们的内在情感、注意力与外在沟通也会高度契合。

在这种契合中,人与人的交流,会从浅层、功利性的互动,升华为深度的情感联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会在这份联结中悄然拉近。而这种沟通的状态,正是“心流”,一种高度专注、流畅、愉悦的状态。

“心流”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概念。在米哈里看来,人类所有的活动都可以产生“心流”的幸福体验。这种体验来自人在全身心地投入某项活动时,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这时,高度专注的大脑会屏蔽外界干扰,忽略时间流逝,人的意识会变得安定、和谐、有序,思想和行为也会融为一体,从而获得幸福的感受。米哈里将这种感受称为“心流”,并将其定义为“人类最优体验”。

沟通中的心流,同样可以被追寻。当你在沟通中,全身心关注当下,理解他人、觉察自我、适应场景时,你就会进入一种从容、愉悦且深度连接的状态。这不仅提升了关系质量,也会让你获得内在的满足与幸福。

关于本书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

● 上篇“观人”,是理解他人的立场,识别他人的沟通偏好,读懂情绪信号,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 中篇“观己”,是审视自己的状态,提升情绪觉察力,优化表达方式,打造可信的沟通形象;

● 下篇“观事”,是把握沟通的契机,洞察复杂沟通情境,有效处理沟通挑战。

在每一节的结尾,本书还设置了一个特别板块:心流时刻。它不是对内容的简单总结,而是一次对认知的提炼与升维。很多人以为,掌握技巧就能成为沟通高手。但真正的沟通高手,之所以从容,是因为他们不仅“会做”,还“想得明白”。

心流时刻,正是让你从“模仿技巧”走向“洞察本质”的关键步骤。它帮助你站在更高的视角理解每一个技巧的底层逻辑,从而将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写给你

愿你在本书中,找到看见他人、看清自己、看准情境的方法;

愿你在每一次的心流时刻中,唤醒理解、穿透情绪、创造连接;

愿你在未来的每一场对话里,都不再紧绷、焦虑,而是温和坚定、清晰有力、游刃有余。

翻开本书,从今天起,开启一段真正的心流沟通之旅。 wLeY72T2ZRuXbJhnepmYzjejrGXDG1An+6dr4eL0AU72wwyVdk4aKHyTHHh5XQR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