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就是不行,你看人家小明,成绩年年名列前茅!”
“我不想听你的理由,我要的是结果。”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你考不好就别想出去玩了,我们出去不带你。”
“一次没考好没关系,我听说小明成绩不错,你可以向他取取经!”
“考试结果是不太理想,我们一起做下复盘,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以前妈妈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那时候……”
“好好考试,什么都别想,放轻松。”
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问题:“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做错的事情多还是做对的事情多?”很多家长会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做错的事情多。可见在很多家长眼中,孩子的行为似乎满是错误。实际上,孩子做对的事情更多,只是家长更关注和想要纠正孩子的错误,这也导致很多还没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极度叛逆,让家长十分头疼。
冲突是指个体或群体意识到对方做出或将要做出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时,采取措施进行对抗的现象。从定义来看,冲突并不代表谁对谁错,而是表明一方做出的行为被对方理解为是对自己不利的。
那么这个词近年来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在与亲子关系相关的话题中呢?我们在电视剧或生活中有时会听到孩子说这样一句话:“你们根本不爱我,你们爱的是……”省略部分可能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顺从的孩子,等等,可见家长期望的“听话”“优秀”“懂事”早已成了孩子身上重重的枷锁。
在电影《抓娃娃》中,主角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成才,不惜花重金为孩子请国内最好的教育专家组成团队,给孩子打造所谓的“穷养”环境,期望以此激励孩子上进、独立。但高考时孩子终于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虚假的世界里,为了打破谎言、挣脱束缚,他巧妙地利用高考摆脱了父母营造的虚假世界,最终成为真实的自己。
那么究竟为什么孩子会与家长冲突不断呢?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过度否定:无论孩子做什么事,只要与家长的价值观或人生经验不一致,家长都会对其进行否定。长期受到打压,孩子自然会产生对抗情绪。
●不信任:由于家长不信任孩子,因此不敢放手让孩子独自完成事情,在孩子做任何事情时都要对其指手画脚,让孩子缺乏动力,继而又否定孩子,让孩子产生厌恶情绪。
●不理解:家长不试图理解孩子,总是站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缺少陪伴和沟通:家长误解了陪伴的真正内涵,与孩子缺乏有效沟通。陪伴不是在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坐在旁边喋喋不休或者自己一人玩手机,而是在孩子遭遇挫折遇到困难时,陪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的感情,理解孩子的想法,与孩子畅聊生活琐事、坦露彼此的心声。
相当多的孩子和家长都是第一次以各自的身份相见,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家长也是第一次做家长,并且部分家长都没经过培训就上岗了。所以,亲子相处需要双向奔赴,家长主导,孩子辅助,双方都无法置身事外,彼此要积极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监督。
想要避免经常性的亲子冲突,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换位思考,而非一意孤行
首先,学会保持冷静和耐心,当与孩子观点不一致时,我们不要立马出言反驳,应该学会倾听,边听边思考孩子的想法。其次,当孩子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我们可以把自己不理解或不认同的观点提出来,并让孩子对这些观点做解释。最后,如果还是不认同孩子的观点,我们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好再辅以佐证,这样才能确保与孩子互相理解,避免误会。
2.发现孩子的优点,而非放大其错误
前文提出了一个问题:“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做错的事情多还是做对的事情多?”答案是孩子做对的事情多,只是我们通常更关注孩子的错误,如果我们尝试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孩子做对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反之,如果我们总是盯着孩子的错误,并试图让孩子改正错误,孩子不仅会失去信心,甚至会通过犯错来对抗我们。
3.做孩子的榜样、向导和朋友
家长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有的家长是“直升机”,时时刻刻悬停在孩子的头顶上方,监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有的家长是保姆,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孩子的饮食起居,却忽视了孩子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家长应该是孩子的榜样、向导和朋友,让孩子自己去看、去感受,引导孩子追寻真善美,陪着孩子成长。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想要让孩子自信阳光、充满活力、拥有光明的人生,那么家长就要做拥有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