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费工三倍

一座筷子桥,何难之有,令魏化基耗时经年、费工三倍而不能成?

毕竟工程并不是游戏。

在游戏中,木桥的规模是随着一根根木棍的插入慢慢生长的。而桥梁工程则不能这样进退于水岸。玩过游戏的读者也一定有体会:筷子桥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建造。在人们更熟悉的“积木”式建筑中,结构元素一层层、一块块地垒加,也可以一层层、一块块地拆卸,每一个新增的梁木,都成为继续营造的基础。而筷子桥牵一发动全身,每一根梁木,都压放在一些构件之上,同时又要压叠在另一些构件之下,必须小心穿插,无法如积木一般从上向下安放。每一根新增的构件,都要带动整个结构一同变化;而任何一根偏闪,都会导致整个结构的坍塌。一荣不能俱荣,一损必然俱损。

魏化基很可能未能寻得便利稳定的建造方法,甚至经历多次“一损俱损”的失败。

一百年后,繁忙的汴水之上,虹桥已成为通用技术,这一次,匠人一定是设计出了一种高效、便利而又安全的施工方式。它如何运作呢?

先在文献中寻些端倪。

在建造之前,须首先以巨石稳固基岸(“ 叠巨石固其岸 ”)。

安装的工法,确须梁木间的穿插(“ 取大木数十相贯”——“贯” 表示穿孔与连接)。

最后,幸运的是,它使用钉子(“ 编木为之,钉贯其中 ”),而非如文人诗赋或今天常见观念所认为的“纯用榫卯,一颗钉子也不用”。钉子可以帮助不稳定的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临时固定,降低安装过程的难度,也消除游戏中那种因为梁木滑移而“一损俱损”的安全隐患。

而在图12、图13两幅绘画中,桥梁的结构为纵向(顺着拱身方向)的梁木头对头相顶,不同于游戏中的交错布置。这种布置,便制约了纵木沿轴线的运动方向——可能的安装方式就更少了。

不同于游戏中梁木位置的随意性,无论是汴水虹桥还是山野虹桥,中央都有一组水平的梁木。水平构件是施工中最容易定位的构件。它们很可能就是施工的起点。

头对头的布置,亦将纵木分成了并列的两组折边拱。汴水虹桥的两组分别为三折与四折,山野虹桥则分别为三折与两折。而形式变化中固定不变的三折边拱便是关键。

我们不妨借助游戏,对汴水虹桥施工顺序的可能性做出推演。

根据上述推理,施工的起点当是用立柱支托中央区域的水平梁木(图15)。它与过去的栈架桥中央部分是一致的,可以借用成熟的柱梁结构技法。平梁固定后,边侧的两组三折边拱即可到位(图16),这种三折边拱称为八字撑结构,我们在下一章中还会看到。

随后,三折边拱顶部和中部的横木,也使用长钉固定就位。

接下来是最困难的“编木”或“贯木”部分。四折边拱上方的一对斜木,只能从下向上推插到位。斜木到位之后,再将下方横木“塞”到斜木底部,形成编织机制(图17)。这时要用钉子或绳索固定各个节点。最后才能安装下方的短斜木(图18)。

如此形成了编木拱构架,结构便稳定了。理论上脚手架柱此时便可拆除,恢复航道通行。随后按同样原理补全中部的构件,形成完整编木拱壳体(图19)。

以上描述的安装顺序,几乎是汴水虹桥唯一可能的装配路径。任何构件的顺序调换,都会在安装过程中形成阻碍(譬如若先行安装四折边拱的下方斜木,则上方斜木无法装入)。

这样看来,汴水虹桥的营造技术是方便可行的,但同时也是高度复杂的。可能正是因为其中的“奇技淫巧”,宋代之后,虹桥技术即失传了。元明以后,甚至在官式建筑中,木桥都逐渐淡出了舞台,石拱桥成为中国桥梁的形象代表。

昔日虹桥不见踪影,连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本,世人都难得一见。历世历代,图卷真本藏于私人手中或宫禁之内,不为外界所见。但这份神品又在民间盛名远扬,坊间形成了习仿《清明上河图》绘制城市长卷的风气,明清时期尤以江南为盛,所绘则是苏州城市风光。

图15 虹桥搭建:先行搭建脚手架立柱与横梁

图16 虹桥搭建:栈架桥形式的脚手架与三折边拱。脚手架与木拱共用横木

图17 虹桥搭建:从下侧方安装四折边拱斜木,并顶入下部横木

图18 虹桥搭建:完成编木拱机制,形成结构的初步稳定

图19 虹桥搭建:补全编木拱的中央构件,拆除脚手架柱

冠以《清明上河图》之名的仿本中,画名最盛者,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仇英本”(图20)和清代“清院本”(图21),画中虹桥却均为石拱桥。

图20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21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BWIZ6WavzB8whg8OomsgZBSVseb9SeQWC08LHVNLGJxQFguKhYm9iIEjfzg9fd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