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木为之

魏化基进呈方案中的“无脚桥”,并非石造,而是木造,“ 编木为之,钉贯其中 ”。宋真宗被说服,“ 诏化基与八作司营造 ”。然而到天禧元年,耗费工料资费已经超过预算三倍,在朝廷财政部门(三司)的要求下,工程罢止了。

虽然真宗时期,汴水无脚桥并没能建造起来,但一个世纪后,它已然矗立于汴河之上。宋人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追忆盛景:“ 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 ,宛如飞虹。 ”除虹桥外,相邻另有两座桥梁以同样的结构建造:“ 其上下土桥亦如之 。”而这类的飞虹,更有徽宗朝(1101—1126)宫廷画师张择端如实描绘在《清明上河图》中(图12)。

细看画作,大木料纵横交织,有如织物的经纬线,相锁相压,化直为曲,形成飞虹。对于这种桥梁的形式,我们便取首倡者魏化基之言,以“编木”之语,称之为编木拱桥。

图12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桥梁即为汴水虹桥

《清明上河图》外,近年建筑学者 在另一幅宋画中,寻得一座同类桥梁,其位于《江山秋色图》卷尾(图13),较之虹桥简易,而原理相通。不妨称之为“山野虹桥”。画作者为南宋画院画家赵伯驹,晚于《清明上河图》数十年而已。此时宋廷虽已偏居杭州,但根据画中所绘山林风景、建筑样式,可以判断画作表现的仍是中国北方景色。那么,画中的桥梁很可能仍是关于汴水技术的记忆。

关于这种桥梁的创制,宋代文献将之归功于宋仁宗时期的两位地方官员,其巧思的诞生亦颇具戏剧性。根据这几份文献,虹桥首创于青州,时人遇到了与汴水相似的桥柱困境。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 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中,夏英公守青,思有以捍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叠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 。”

图13 南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桥梁即文中提到的“山野虹桥”

同书又载,稍后,安徽宿州陈希亮效法青州,在汴水上建成虹桥:“ 庆历中,陈希亮守宿,以汴桥坏,率常损官舟害人命,乃法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汾、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 。” 陈希亮造飞桥一事另见于《宋史·陈希亮传》:“ 州跨汴为桥,水与桥争,常坏舟。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缣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 。”

有趣的是,向宋真宗进献“汴河无脚桥”方案之人,为一位武官(“内殿承制”),献桥之法,可有升官加爵之念?而向青州知州进呈“无柱飞桥”计策之人,是一名流配在“牢城”中的“废卒”,献桥之事,是有立功赎罪之意?更关键的是,这两人越界插足桥梁修造,却均以巧思打动上位者。暂不论“废卒”是否曾有造作经验,以魏化基一介七品武阶,如何向官家表述营造方案呢?

他们莫不是用了一把筷子?

我国民间有一种“筷子搭桥”游戏,广泛流传于华北、东北地区与东南山区。这种游戏使用小木棍,通常是筷子,将之穿插别压,形成一座小型拱桥的样式(图14)。筷子桥最简单的形式仅用六根木棍,而依照同样的构造原理,拱桥可以不断延伸,直到因失稳而倒塌,或因太过陡峭而滑落。

图14 筷子桥游戏

作为一种民间游戏,筷子桥未见于历史文献。但它在形态和原理上与汴水虹桥关联甚密,这种游戏式的模型正是赏玩、阐释木拱桥原理的绝好道具。可以想象,倘若十一世纪真的曾有一名“牢城废卒”向青州知州展示自己的桥梁方案,他很可能会使用筷子作为道具。

无脚桥无疑成功地解决了宋廷的难题。宋人韦骧赋有一首名为《无脚桥·汴上》的诗歌:“ 枘凿关连壮,横空不可摇。激波无雁齿,跨岸只虹腰。改制千年取,倾舟众患消。乘舆济人者,为惠固相辽 。” 诗中“枘凿”指榫卯,代指木构,“雁齿”指石阶,代指石材。全诗正是在说,建造一座木构虹桥,而非石桥,消除了汴河之上舟船倾撞的隐患,并成就了车马行人的方便。 BWIZ6WavzB8whg8OomsgZBSVseb9SeQWC08LHVNLGJxQFguKhYm9iIEjfzg9fd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