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长龙卧波

旧桥成危桥后,咸丰六年(1856),薛氏一族再次倡议重建。而此时,祠堂旁边的地产已被本族回购,从法理上不必再顾及张氏的反对。于是,在祠堂一侧旧址恢复建桥提上了日程。

这次建设在《锦溪薛氏族谱》中有多份文字材料记录,其中《重建锦溪桥记略》一文详细生动。薛氏族人恢复旧桥的倡议,得到当地诸多大户望族,甚至一位张姓乡绅的支持,工程于八月十五日起工,此前已经得到诸位缘首(项目组织者)“ 捐助桥墩 ”。而龟岩张氏的子嗣再度出手,“ 复执青囊之说坚阻 ”。地方官员左右为难,索性挡下项目,“ 以越界修桥控县 ”。张氏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告官行贿,而县令收受贿赂,查封了木石材料。薛氏一方于是也豁出去了,全族出动,前来帮工、支援,每天都有百人之众,令官差无法阻拦。张氏一方于是也聚族而来。双方在施工现场日夜对峙。工程在双方力量博弈中仓促开展。八月二十九日,桥梁初成,然而拆除脚手架时,发生了大事故:“ 至廿九辰时,桥梁上庆桥成矣,不料巳时拆水架,桥化长龙卧波也,五十余人随桥倾下 。”这份材料极有趣的一点是,文内还记录了造桥失败的匠人的名字,“ 其罪在拙匠吴光谦规矩失度 ”,责骂其为“笨蛋匠人”(“拙匠”),而冷静下来细思之后,又原谅吴光谦实在冤枉,“ 实亦被张阻速成之故”,所以“归咎于张,而脱吴罪 ”。

成功的经验都是相似的,失败的故事则各有各的失误。遗憾的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往往都是历经百十年风雨考验的成功之例,失败的案例则湮灭于历史长河。而《重建锦溪桥记略》正留下了一则宝贵的失败纪实。

那么问题来了,吴光谦的桥为什么会“卧波”?

在锦溪桥的建造处,河道宽三十米余。今天桥墩间的净距二十九米许。建造使用脚手架(水架),且全为木构,是一座木拱桥。八月开始木构的营造,从开工到合龙,共计十四天。其间还有张氏一方的阻拦和官府的查封,真正做工的时间恐怕只能更少。十余天的时间,去掉搭脚手架还需要的一两天,剩余时间,最多只能粗略建起一座能过人的简易拱架,更不可能有时间建造廊屋。而薛家匆匆忙忙拆除脚手架“庆桥成”,定是想将生米煮成熟饭,令张氏闭嘴。背后打的算盘,恐怕是潦草建造一具简易拱架,占住“桥成”的名分,待张氏偃旗息鼓,再慢慢将上部桥廊补充完善。

可惜,这个十来天草成的构架太过简易,随着脚手架化入水波。

吴光谦所建的桥架,最大的可能是一座八字撑(图31)。在东南山区,这种结构正是木构桥梁想要突破平梁桥的跨度限制时做出的结构选择。

图31 福建省古田县吉巷乡石床村水尾桥

应嘉康 摄

山区的条件不同于平原,山间分布着密集而深险的沟壑溪流,不便建造栈架桥。但当跨度超过了正常平梁桥的安全跨度限制,又没有超过一根长木的长度范围(约在八至二十余米)时,还可以将栈架从山崖上斜出,支顶梁木。两侧栈架之间,须顶入平木,才好受力,由此就在平梁之下,形成一道汉字“八”形的三折边拱,因此也称为“八字撑木拱桥”。

若是嫌单重“八字撑”仍然不够,闽浙地区也有使用多重八字撑,或将八字撑和其他撑木、支柱混合使用的情况(图32)。

而无论怎样,八字撑这种结构的跨度都受制于上部平梁的长度。因为“八字撑”本身受力不均时就会变形,会“耸肩”(图33)。一根通长的平梁可以“压制”住这种变形。而如果桥梁的跨度再大,平梁长度不足,会有再度产生变形之虞。为了避免结构转动变形,就需要特别的手段约束节点,这便是我们马上要看到的编木拱桥。

以咸丰六年锦溪桥言,吴光谦仅有十来天的工程期,他很可能本想建造编木拱桥,但在八字撑初成之时便在甲方急催之下拆除了脚手架,将前功尽付流水。

图32 浙江省青田县章村乡坑根村卧虹桥

两重八字撑相叠

图33 木拱桥营造过程的第一步:形成三折边拱结构

当受力不均时,八字撑很容易产生“耸肩”变形。德国雷根斯堡中国桥,摄于2015年 BWIZ6WavzB8whg8OomsgZBSVseb9SeQWC08LHVNLGJxQFguKhYm9iIEjfzg9fd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