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柱不砥流

中国东南,浙南深山,泰顺县三魁镇,有一处薛姓聚居村落。

江南地势,长江下游河湖区域,是中华文明早期起源地,也是唐宋以来鱼米最为富庶、文化最为发达之地。由此一路向南,进入连绵丘陵,会稽、天台、四明等名山胜地,以仙人名士而闻名天下。再向南行,雁荡山秀丽灵动,引历代文人流连遗墨,而楠溪江山环水抱,如桃源般保护了星罗棋布的耕读村落。再往南,从丘陵渐入深山,逼近浙闽两省交界地,随着海拔的升高,山林渐密,道路渐稀,王朝政权的势力就淡弱了。

薛氏家族在五代后梁龙德时期(921—923)从稍北沿海的平阳县南迁入山,定居到今天的村址。这个区域直到明代景泰年间,1452年前后,才划入泰顺县,此前隶属于北面的瑞安县,山高皇帝远,行政管辖鞭长莫及。而此区地理形势被称为“九山半水半分田”,耕作土地与房屋土地均为有限。村落所在处为山洼中的小块平整盆地,依临秀美溪水,溪、村均以“锦溪”为名。

繁衍近四个世纪后,薛氏家族渐成规模,于元代大德壬寅年(1302)在山侧创建祠堂,草创时建筑较为粗糙简陋,此后两个世纪两易其址。至明末嘉靖丙午年(1546),祠堂再次改建于锦溪之侧(图22)。

祠堂一侧,建一大桥,亦以锦溪命名。该桥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万历己卯年(1579),桥为山洪冲毁。此时祠堂一侧土地已经为龟岩张氏一族所有,每当薛氏商议复建桥梁,张氏总以冲撞祖坟、不利风水为由阻挠。薛氏族人于是在祠堂前搭建简易木桥渡河,但木桥屡被洪水冲毁,颇为不便。

清乾隆四年(1739),薛氏族人在旧桥址下游河道更宽之处另建了一座桥。约百年后,这座桥再度岌岌可危。《锦溪薛氏族谱》中,记录了族人倡议集资建造新桥时的《募捐重建锦溪桥疏》,描述了这座旧桥和它的朽态:“ 奈岁月历多,木材难固,两经洪水,柱不砥流,旋被烈风,栋因挠折,木其坏矣,半月全斜,瓦且解焉,七星俱落,虽长桥形犹旧带,实稳步之难胜,譬大厦势已将倾信小修之无补。或乘舆或员贩,每举足不胜履薄之危 。”

这座旧桥总长四十米余(一十六丈),是一座壮伟大桥,形态为平桥(“形犹旧带”),由此可知,当为平梁或伸臂梁结构。所谓平梁桥,即单独一层桥面平梁(图23);而伸臂梁桥,则从桥墩、桥柱或桥基伸出悬臂,层层向上,逐层外递,蚕食跨度,减小中央平梁的跨距(图24)。这两种桥梁在东南山区都很常见。

平梁桥的跨距一般不超过十米,伸臂梁桥则可略大,如此判断,这座旧桥或为一座四五跨或更多跨的平桥。

关于这座桥的结构,另有一个关键特征不能全然肯定:河道中央的支撑是石柱,还是垒石形成的桥墩?“柱不砥流”一语暗示其为石柱形成的栈架桥,正如我们在前章宋画中所见。这种石构柱梁桥今天在这一带山区仍然可以见到,但所存实例多为简易小桥,不设廊屋(图25)。不过这也并非没有例外(图26)。

闽浙的多跨桥梁,无论规模大小,中央使用石墩均更为常见(图27、图28)。此外桥梁也可能兼用墩与柱(图29)。这里或许存在幸存者偏差——面对洪水的威胁,石墩比石柱更加耐久,也因此更多保留至今。薛家这座桥,或许正是因为使用了石柱,才未能久长。无论怎样,这都是一座屹立近百年的大桥。

图22 浙江省泰顺县三魁镇薛氏宗祠与重建后的薛宅桥

摄于2019年

图23 福建省古田县卓洋乡下地村水尾桥

图24 福建省光泽县油溪村承安桥

伸臂梁桥

图25 福建省柘荣县溪口村石栈架桥

应嘉康 摄

图26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广济桥

朱永宁 摄

图27 福建省罗源县中房镇岭兜村转水桥

宋代石桥

图28 福建省古田县鹤塘镇西洋村沉字桥

四跨石墩平梁桥,规模略小于薛宅旧桥

图29 四川省都江堰廊桥

图为20世纪初美国摄影家甘博(Gamble)在华留下的影像资料

此外,薛宅桥为我们对桥梁的认识引入了一个新特征:廊。

不同于汴水虹桥所体现的北方传统,在东南山区,以及更广大的南方地区,桥面之上常常建有覆盖全桥的廊屋。南方潮湿多雨,雨水会令桥梁的木结构迅速腐坏,也给行人带来困扰。出于保护结构的需要,廊屋成为木构桥梁的必备;而出于遮护行人的需要,廊屋也成为大量石构桥梁的常备(图30)。这种廊屋在结构上与普通的房子相同,房屋在这一带方言中称为“厝”,这种桥在地方传统上常称为厝桥,在今天则普遍称廊桥。

图30 福建省福鼎市管阳镇金钗溪村金朱桥 BWIZ6WavzB8whg8OomsgZBSVseb9SeQWC08LHVNLGJxQFguKhYm9iIEjfzg9fd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