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限的感官

在结束“你以为自己知道什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应当停下来思考一下,信息究竟是如何进入大脑的。我们普遍认为,大多数人拥有5种感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触觉),至少这是我从小学时期就被反复灌输的观念。

当然,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缺失其中一项或多项感觉,但他们的大脑居然能够在重组之后采用新的方式感知世界,这实在令人惊叹。我们可以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如果你日常佩戴眼镜,而此时你去医院重新验光并且配了一副新的眼镜,那么重新佩戴好新的眼镜之后,你可能会体验到世界突然扭曲变形,甚至会感到头痛或陷入深度知觉问题。但最终,你的大脑能够适应过来,一切又恢复“正常”了。关键在于,你的大脑在不断构建你所感知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可能与客观现实存在差异。我们知道有些动物进化出了人类无法企及的感知能力。以螳螂虾为例,它们不仅能够探测光的偏振,而且与我们人类通常具有的“三色视觉”(眼中大致有红、绿、蓝三种颜色感受器)相比,某些种类的螳螂虾拥有多达16种颜色感受器! 而且,有些人生来便拥有第4种颜色感受器,我们将这群人称为“四色视者”,这简直就像拥有超能力。

那么,还有其他我们现有的5种感觉无法直接探测的事物吗?如果我们的感知能力更上一层楼,世界又将呈现出怎样不同的面貌?事实上,我们的感觉并不能直接触及现实本身。在我们思考自己对宇宙的了解程度时,牢记这一点尤为重要。

我的目的在于,引导你去质疑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反思信念形成的根源。正如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所言:“不要欺骗自己,你正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 [2] 请时不时地问问自己:什么样的证据能促使你改变自己的某个信念?例如,什么样的证据足以让你相信,你的生日并非你所认为的那一天?或者,怎样能使你相信地球是平的?或者,怎样能使你相信自己其实只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如果你能够基于新的证据而改变某个信念,那么这样的信念就是“可证伪的”。这个精妙的词语正是科学的核心之一。不如从今天开始挑战一下自己(当然,这并不是什么严肃的挑战,正如前文所述,很多科学家一开始做实验的出发点也只是好玩而已),开始尝试着在日常对话中加入“可证伪”这个词。为了科学的进步,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根据新的证据改变我们对宇宙真相的一部分信念。况且,新的证据正源源不断地扑面而来。总之,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维恩图中“相信”、“真实”和“合理”这三个部分尽可能地重合(参见图2–3)。

问题在于,改变信念相当困难。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倾向于寻找和解读那些支持既有观念的信息(看一会儿社交媒体,你就能体会到)。这种思维上的短视有可能导致严重误判。我们往往也会回避认知失调的体验,也就是头脑中同时存在多种矛盾观念时所产生的压力感。若想解开宇宙最深奥的谜题,我们必须走出舒适区,尽力理解那些看似不合常理的事物。 ac0edKVpT7IIBh9yDyODmjLMm2f+AKu9hdjP+mVfAohg1RrIZiNn4moXhWGY8G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