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科学的边界

我们用大脑和逻辑已经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叹的成就,并且在将来还会不断地继续下去,但凡事皆有极限。有时,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就能通过改进设备与实验流程来突破极限,得到答案。我们通常对此深信不疑,也就是说,但凡能够想到办法来推动某项实验,我们就必将解开其对应的谜团。用这种方式在现代科学前沿开疆拓土往往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不过并非总是如此)。比如,下一代超级对撞机或超大型望远镜造价不菲,却可能是解答一些宇宙未解之谜的关键。

有时,我们所面临的局限性折射出人类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时间(相对来说)还是太短暂了。毕竟,科学革命距今不足400年,而这仅占宇宙年龄的0.000 003%,地球年龄的0.000 01%。更何况,作为现代科学两大支柱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其问世也才约一个世纪。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在科学探究方面还没来得及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也提醒我们,宇宙不会因人类的需求而主动揭晓答案。宇宙自有其理。你的博士论文需要一颗超新星的详细数据?那就请耐心等待下去,或许在未来约50年的时间里,你能有幸在银河系中找到一颗超新星。

有时,在尝试揭开宇宙本质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认知能力的限制。坦率地说,就是我们的大脑不够用了。想想看:人类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携带着所有遗传信息)与黑猩猩的DNA仅相差约1.2%。尽管黑猩猩也很聪明,这毫无疑问,但你能教会它们微积分(更遑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吗?假如我们人类的DNA再进化1.2%,那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的大脑将会具备何等惊人的抽象思维(以及其他我们甚至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思维)能力?需要澄清的是,我并不是在鼓吹超人主义,而是想要强调:若是认为现有认知能力足以完全理解宇宙本质,那么这种傲慢本身就可能成为认知的桎梏。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下脚步。

有时,我们在探索宇宙本质时遇到的极限是根本性的(或看似是根本性的)。无论我们的大脑如何进化,某些自然法则中也有可能存在永远无法参透的奥秘。这意味着,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成某些实验(希望你可以感受到我还是持保留意见的,并且我对此持乐观态度)。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观测到黑洞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也可能永远无法探测到(更不用说与之交互)其他维度(如果它们的确存在的话),还可能永远无法破解宇宙起源背后无穷无尽的因果链(宇宙诞生的背后有何原因?宇宙诞生背后的原因背后有何原因?宇宙诞生背后的原因背后的原因背后有何原因?以此类推)。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个著名的“乌龟塔”寓言(详见后文)。我们在这里触碰到了科学的边界。

从定义上来说,科学命题的核心特征在于可验证性。不过,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漏洞:当下不可验证不代表永远不可验证,但是至少要在理论上存在未来可操作的验证途径。如果一个观点或假说无法被验证,那并不意味着它是错误的,它只是无法被验证而已。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又如何知道它是否正确呢?在我看来,这些(或许)不可验证的想法恰好也是最有趣的想法,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已经困扰了人类数千年。

已故作家、未来学家亚瑟·C. 克拉克曾提出三条指导其思想体系的格言,即现在众所周知的“克拉克三定律”。 [5] 每当我思索人类智慧和实验能力在当下所面临的极限时,这些“定律”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1. 若一位德高望重但年事已高的科学家声称某件事是可能的,他们很可能是对的。若他们声称某件事是不可能的,他们很可能是错的。

2. 想要探索可能性的边界,必须敢于涉足不可能的领域。

3. 任何先进的技术,乍看之下都与魔法无异。

由于本书所探讨的诸多主题涉及未知(甚至永远不可知)的领域,我们将频繁游走于实证探究(科学)、哲学和神学的交汇地带。这固然令人不安,却是最有趣的问题的所在之处,因此我们不必因为复杂或沉重而回避这些话题。倒不如说,正因为它们纷繁复杂,并且在多种信仰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才恰恰说明它们有讨论的必要。当然,在深入其中之前,别忘了带着审慎与尊重的态度。

在正式启程之前,请允许我最后提一个请求:保持好奇。你既然已经捧起了这本书,相信你心中一定尚存探索的火种。还记得小时候你用无数个“为什么”在大人耳边如连珠炮般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吗?现在正是重新点燃这股精神的好时机,请将类似“因为我是这样说的”这样的话语暂时抛于脑后,这是成年人给出的最能扼杀好奇心的回答之一。如果你能时刻保持好奇,世界会变得更加有趣。而科学的进步也正是因为我们的好奇心。此外,也请学会容忍对某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不知道”——这里的“我们”指的是全人类。当你听到这样的回答时,或许摆在你的面前的挑战正是:“我们如何才能找到答案?”如果你破解了这个难题,那么未来的某一天你可能会将诺贝尔奖收入囊中。

小结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不知道什么以及为何不知道”的书。但在论及未知之前,我们需要审视“知道”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无法如实地评估当前的知识与理解的版图,我们便无法揭示无知的领域。

理解知识的准确性会将我们直接引向人类感知的极限,以及我们对逻辑的隐性依赖。然而即便是逻辑,或许也并非能给出我们所期望的那种“真理”的解释。

因此,我们的探索之旅将从这个谦卑的问题开启:“我们究竟知道什么?”

[1] A. Chirico et al., “Designing Awe in Virtual Reality: An Experimental Stud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 2018; C. Anderson et al., “Are Awe-Prone People More Curiou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ositional Awe, Curiosity, and Academic Outcom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2020; V. Griskevicius and M. N. S. Shiota, “Influence of Diferent Positive Emotions on Persuasion Processing: A Functional Evolutionary Approach,” Emotion , 2010.

[2] D. Keltner and J. Haidt, “Approaching Awe, a Moral, Spiritual, and Aesthetic Emo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 2003.

[3] Keltner and Haidt, “Approaching Awe, a Moral, Spiritual, and Aesthetic Emotion”; J. Piaget and B. Inhelder,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 Basic Books, 1969.

[4] 讽刺的是,事情的“真相”是尼采从未说过这句话。他其实是这么说的:“不,事实恰好不存在,存在的只有诠释。”(F. Nietzsche, The Will to Power: An Attempted Transvaluation of All Values , translated by Anthony Ludovici, T. N. Foulis,2016 [1913]. Made available through Marc D’Hooghe Free Literature/Project Gutenberg,https://www.gutenberg.org/ebooks/52915.)话虽如此,前面那段所谓的“名人名言”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并且在互联网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5] A. C. Clarke, “Hazards of Prophesy: The Failure of the Imagination,” in Profiles of the Future: An Enquiry into the Limits of the Possible , Harper & Row, 1962. ac0edKVpT7IIBh9yDyODmjLMm2f+AKu9hdjP+mVfAohg1RrIZiNn4moXhWGY8G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