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逻辑、谬误与冰激凌

理解宇宙还依赖于我们运用逻辑的能力,这是人类的工具库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资产。问题在于,我们的大脑容易在诡计和捷径的诱惑下误入歧途。在此,我不会详尽地列出一大串逻辑谬误清单(你可以松口气了),仅重点讨论那些在探索科学和宇宙奥秘的过程中常见的谬误。

相关与因果谬误

俗话说:“混淆相关与因果者终将消亡。”该谬误还有个花哨的拉丁语说法: Cum hoc, ergo propter hoc (如果你想在聚会上给其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请务必用故作高深的语调念出这句话),其直译为“伴此,故因此”。我们会被这种谬误欺骗,因为许多事物之间确实由于因果关系而彼此关联(我们称之为“相关”)。例如,我往锅里不小心多撒了一点儿辣椒粉,最后出锅的饭菜就会变得更辣,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将辣椒粉数量和菜肴辣度绘制成图表,就能发现两者之间也存在非常明显的相关性,但这其实是因果关系的体现。然而,反之则未必成立,良好的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存在因果关系。

例如,冰激凌销量与暴力犯罪率呈现出相关性:在炎热的夏季,二者均达到峰值。 [4] 无论是冰激凌销量还是暴力犯罪率,它们都与季节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而二者在统计学的角度看具有相关性,这也是我们的大脑稍有不慎就会落入的误区。由于某些相关性的背后确实隐含因果关系,所以我们的思维难免会习惯于走捷径。在上述示例中,我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推断出,暴力犯罪激发了对冰激凌的消费欲望;或者反过来说,冰激凌诱发了暴力犯罪行为。但显然,这两种推断简直荒唐至极。

后此谬误

如果你已经初步掌握了拉丁语,那就试试能不能看懂这句话: 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对比前面那句话,我们可以得出其含义,即“后此,故因此”。该谬误与上一条谬误的区别在于,这里讨论的不是相关性,而是事件之间的时序关系。例如,我家门口之前开了一家纸杯蛋糕烘焙坊,他们宣称自己制作了一种特殊的柠檬纸杯蛋糕,可以促进临产孕妇分娩。在这家店的宣传材料里,有很多孕妇在食用后48个小时内成功分娩,其中也包括我。乍看之下好像没什么问题,我们在那段时间里确实都吃了那种蛋糕。但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不对劲了:超出预产期的孕妇本就临近分娩。在吃下那份柠檬纸杯蛋糕的时候,我已超出预产期近两周。话说回来,柠檬纸杯蛋糕确实是孕妇的最爱(在社交平台上随便搜搜就知道了)。也许这一切只是准妈妈享用美味蛋糕的借口,不过作为一名超期两周的孕妇,我觉得自己享用美食根本无须借口。

我们很容易受到这个谬误的蒙骗,因为我们渴望拥有清晰的因果解释,尤其是在事情的发展超出掌控的时候。但是要切记:X发生于Y后,不意味Y导致了X。

假两难谬误

你要么是我的朋友,要么是我的敌人。这句话眼熟吧?虽然将世界简化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可以带来方便,却总有不奏效的时候。

除了“朋友”和“敌人”之外,我们至少还能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思考一个人究竟是何身份:(1)除了“朋友”和“敌人”这两种极端情况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立场;(2)“朋友”和“敌人”有可能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端,人们可能处在中间任意位置(比如90%的朋友属性,或60%的敌人属性)。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选项或可能性。一个全色盲症患者只能看得出物体的灰度,整个世界在他眼中不过是黑与白之间的标尺。这时,有人告诉他:这个世界是有颜色的!他从未见过色彩,所以这对他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他原本单一的灰度系统从此刻起突然增加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能妄图基于有限的经验穷尽所有可能性。

虽然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有关“二分法”的问题,但哪怕是“三分法”“四分法”,情况也没有什么不同。无论给出多少种选项都无所谓,毕竟宇宙中的大多数事物都处于连续统一体中,彩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彩虹由“赤、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构成,这对于小学阶段的色彩理论来说或许正确,但它从根本上说却是错误的。彩虹(毕竟有量子尺度 的限制)可以被划分为无穷多种颜色,并且其中还包括人的肉眼看不见的波段(这些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恐怕过于深奥了)。我们的基础教育将彩虹分成7种颜色,你大可以称之为“七分法”,但这个术语估计不会广为流传。

物理学中也有一个假两难谬误的经典案例,那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问题。事实证明,光的本质并不是那么简单。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我们曾经预设的二元框架已然崩塌。因此,接下来在面对其他未解之谜的时候,必须始终牢记“或许会是某种我们尚未想到的可能性”。

诉诸无知谬误(或“夹缝之神”谬误)

简而言之,这个谬误就是:“所有我不理解的东西背后,必然有超自然力量在搞鬼。”话说得这么直白,想必你也发现了问题所在,上述表达显然排除了大量原本可能的选项,即“并非超自然但人类尚未理解的解释”。就本书而言,更普遍的说法是,“人类尚未理解(但未来可能会理解)且不是超自然的事物”。注意:这并不是在否定超自然的存在,而是在说,假定人类能理解宇宙中所有非超自然的事物这一想法实在太愚蠢了。 [5]

事实上,以此来论证超自然的存在反而有风险,正如德国神学家、杰出的反纳粹斗士迪特里希·朋谔斐尔所说的:

用上帝填补认知空白何其错误!若知识边界不断扩展(事实正是如此),上帝便会被不断逼退。我们应在已知而非未知中寻找上帝。

关键点:某一事物无法理解,并不意味着它一定是超自然的;反之亦然,自以为理解某事也不能证明神明的干预不存在。所以,要时刻注意。如果超自然的存在如此轻而易举地就能证明或证伪,那我们早该解决了。

模棱两可谬误

某些词语具有多重含义,从而会使整个论证原本的含义产生偏差。例如,科学语境中的“理论”指“经充分验证并成立的假说”,但在日常用语中,“理论”更像是一种猜测。这导致诸如“进化论只是理论,故不可信”一类的谬论产生。

起源谬误

许多谬误都可以被归类为“起源谬误”,其中“起源”(genetic)一词来自希腊语 genesis ,意为“来源”。此类谬误主要是指错误地将某个来源的可信度作为衡量某一观点真实性的标准,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谬误者谬误:因论证无效而假定结论错误;(2)诉诸权威谬误:声称某一事物的真实性取决于其提出者的身份;(3)人身攻击谬误:攻击观点的提出者而非观点本身。

当然,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识别这些谬误会给我们带来实际价值,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思考宇宙重大谜题时也必须尽力避免落入其中。当大脑缺乏足够的信息时,我们就很容易仓促下结论,虚构无逻辑的模式,臆造不存在的关联。

接下来的每一章,我们要谨慎思考“知道”究竟意味着什么。实证研究、数学与逻辑将我们推向了现代科学前沿,但那些最棘手的难题超出了这些工具的能力范围。探索宇宙未解之谜的旅途仍在继续,我们在这条路上会反复回顾本章的主题——关于我们是否(以及如何)知道。

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对认识论以及“知道”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了些许了解,接下来便可以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毋庸置疑,宇宙中的一些重大奥秘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属于“未解之谜”的范畴:有些谜团可能终究超出了人类大脑的理解能力;有些可能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好的数据和更巧妙的分析就能在不远的将来迎刃而解;还有一些可能需要我们在数学或物理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才能取得进展。接下来的3章将重点讨论3个问题,分别是: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和数据才能解答的问题,以及似乎需要物理学取得突破才能推动进展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吧。

[1] A. N. Whitehead and B. Russell, Principia Mathematica ,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0.

[2] R. Feynman, Cargo Cult Science , Caltech Commencement Address, 1974.

[3] 补充说明:虽然我们普遍认为这句话出自费曼之口,并且它确实是个绝佳的金句(这也是我在此引用的原因),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费曼确实说过这句话。当然,他发表过其他类似的观点(例如,“另一方面,我可以肯定,没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学”,参考R. Feynman, The Character of Physical Law , MIT Press,1965)。

[4] J. L. Lauritsen and N. White, Seasonal Patterns in Criminal Victimization Trends,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 2014; Federal Reserve Economic Data (FRED), Industrial Production: Manufacturing: Non-Durable Goods: Ice Cream and Frozen Dessert , 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IPN31152N, accessed May 2023.

[5] 戴维·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在该领域做了一些有趣的工作,并且基于他们1999年的一项研究命名了“邓宁–克鲁格效应”,两人合写论文《无能与无知:对自身无能的认知困难如何导致无端自负》(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99)。 ac0edKVpT7IIBh9yDyODmjLMm2f+AKu9hdjP+mVfAohg1RrIZiNn4moXhWGY8G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