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步伐不断加快,企业数量与投资金额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有3.1万家境内企业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8万家,分布在全球189个国家(地区),境外企业资产总额接近9万亿美元。
同时,中国境内涉及海外业务的企业已经高达9.6万家。
到2024年,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全球合作网络不断拓展。中国企业通过这一倡议,积极走出国门,将技术、产品和服务带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21世界投资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以1 537亿美元的规模首次位居全球首位,较上年增长幅度达12.3%。从全球份额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比从2012年的6.3%逐年攀升,至2020年已占据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20.2%),这一增长轨迹显著体现了中国在全球资本流动格局中的驱动作用。以2023年中国对东盟地区的投资为例,制造业仍然是中国企业最主要的投资领域,相关投资占中国对东盟总投资的32.4%。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升级,向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制造业引领着中国企业在东盟各国的投资持续提升。紧随其后的是批发和零售业,相关投资占投资额的17%,体现了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市场,尤其是在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强大竞争力(见表3—1)。此外,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与技术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在高科技和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上,中国企业的布局愈加广泛。再以非洲为例,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也逐年增加,虽然流量不大,2023年的投资仅占总投资流量的2.2%,但同比增速是“一带一路”区域中最快的(118.8%)。
表3—1 2023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主要行业
数据来源:《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在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中,投资方式的选择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绿地投资和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投资方式,占比分别为46.4%和32.3%(图3—1)。绿地投资,即直接在海外建立新的生产或服务设施,不仅帮助中国企业在当地扎根,而且在多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投资方式通常需要企业在目标市场进行长期的战略布局,并且能够控制更大程度的业务运营,确保符合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对技术、品牌和市场控制的需求。与此同时,海外并购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海外并购成了企业扩展海外市场份额、获取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单纯依赖新建项目的绿地投资已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全球扩张的速度需求。通过并购,中国企业不仅能够迅速获取所需的市场份额,还能利用并购对象的资源和品牌优势,提升自身的全球竞争力。此外,海外并购还能有效避开某些市场进入壁垒,特别是在一些需要较高技术或品牌影响力的行业中,收购当地知名企业往往是迅速切入市场并增强竞争力的捷径。除了绿地投资和并购,持有海外股份或金融产品的投资方式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达16.5%。通过购买海外企业的股份或金融产品,中国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参与全球经济中许多新兴行业和市场的机会,尤其是在科技、金融、消费品等领域。这种投资方式不仅能帮助企业多元化其海外投资组合,还能够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中的资源获取能力。尽管该投资方式的占比较小,但这表明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已经逐渐开始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更为灵活和高效的扩张。
图3—1 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方式及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贸促会《202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以国有企业为主逐步转向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后者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到2023年底,私营企业的数量达到10 672家,占比为34.7%(见表3—2)。在企业投资存量方面,2006年国有企业占比高达81%,但到了2023年,国有企业的占比已降至52.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存量占比从2006年的19%激增至2023年的47.8%,几乎与国有企业的投资存量占比持平(见图3—2)。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快速扩张,尤其是在消费品、电子商务和高科技领域。
表3—2 2023年末中国境内投资者注册类型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使得国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但企业的出海意愿仍持续高涨。根据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48.6%的企业持乐观态度(图3—3),支持对外投资的企业比例也从2021年的22.8%上升至2023年的49.1%(图3—4)。报告还显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选择比例为66.9%,欧盟紧随其后,占比为10.8%。基于中国企业对出海持积极乐观态度,未来很有可能将有更多企业走向“一带一路”国家,进一步加大国际化步伐。
图3—2 2006—2023年中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投资存量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图3—3 企业对未来投资前景的预测
数据来源:中国贸促会《202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
图3—4 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对外投资(可能)意向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贸促会《202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不仅要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环境,还需要克服文化差异、法律法规、当地人才问题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持续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并加强风险控制,成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尽管中国企业的出海步伐越来越快,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但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竞争力、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并有效利用“一带一路”政策,企业可以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中国经济在全球的持续增长和国际化发展。随着中国对外投资逐渐进入成熟阶段,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为了全面探讨中国企业的海外经验,课题组从2024年6月至2024年12月共选取了97家企业作为调研对象。
这些企业涵盖了不同行业,包括制造业、信息技术、消费品、服务业等领域。选择这些企业的原因是,它们在进入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涵盖了从大型国有企业到中小型私营企业的不同类型和规模。调研对象还包括一些新兴创业型企业,它们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创新力量,尤其是在高科技和互联网领域。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访谈,我们从多个维度分析中国企业出海的成功模式和面临的具体困难。访谈对象主要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负责国际化战略、海外市场拓展及运营管理的负责人。访谈围绕企业出海的动因、面临的挑战、应对策略、成功经验与教训,以及在海外市场的成果展开。除了企业访谈,本研究还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收集并分析一些典型中国企业的出海案例,进一步补充访谈数据。为了使数据更加完整和准确,本研究还利用了相关的二手数据,包括政府发布的报告、行业研究分析、企业年报和公共数据等。
对中国企业出海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总结出成功的商业模式,还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帮其避免在海外市场上可能遭遇的风险与挑战。这一研究对于加速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推动企业全球化进程中的政策环境优化具有现实意义,可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取得更加稳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