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中国海外商会的设立、运营与发展延续了国内的模式,在服务企业、进行东道国政府公关、协助公共外交等方面存在不足,应推动建立更加市场化导向、激励相容的海外中资企业商会,从而为本国的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更实际、更有效的服务。针对企业的资金约束问题,应创新金融工具,探索多层次、综合性的全面融资支持。完善国内资本市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企业,推动本国金融体系更好服务海外投资布局。促进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资金融通,适当调整现有“一带一路”资金融通布局,对多边机制主席国加大投入。重点加强对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融资支持,建立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基金和信用保证基金等。并设立更多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促进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与技术援助服务。对于投资风险较高的战略性地区和行业,可完善相关保险机制,给予财政支持。
利用国内发展规划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量身定制的发展规划支持,增强中国投资的综合竞争力。针对重点目标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社会需求,制订涵盖项目选址、资源开发、产业链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及居民需求保障的全周期规划,确保投资项目符合当地实际、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规划应吸纳专业智库与行业专家参与,确保投资决策和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推动外交、商务、金融等多部门协作,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硬实力)与社会发展支持(软实力),提升中国投资的综合竞争力。注重输出“发展规划”而非“干预制度”,在投资对象国推广“以发展为导向”的规划支持,避免干预其内部制度。倡导企业的投资决策应建立在高质量的可行性报告基础上,避免盲目决策和资源浪费。通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经济发展项目,强调投资的经济性和实用性,避免因参与形象工程或政治事务引发争议。
鼓励企业采用有组织、多方协作的投资模式。通过商协会、链主企业组织企业联合投资,增强投资的协同性和抗风险能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将中国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引入目标地区,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集聚效应。对目标国家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和居民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例如,在印度尼西亚开发镍矿时,可配套修建码头、公路和加工设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针对单一项目回报不足的问题,可联合开发其他高回报领域,通过跨行业收益补贴,提升整体投资收益率。
加强项目后续支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时,不仅要注重工程本身的质量,更要注重项目的后续运营和配套支持。比如,在援建医院时,需同步引入医疗设备和专业人员培训机制,确保设施能够持续发挥预期作用,避免资源闲置。这就需要设立系统化的绩效评估体系,对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回报进行定期跟踪和动态调整。通过探索综合性和科学指标衡量项目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并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投资回报和当地发展的双赢。
壮大友华力量,化解东道国对华政策风险。巩固同我国保持传统友好关系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注重这部分国家政治精英的代际转换问题。依托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等平台,夯实对外投资合作的民间友好基础。讲好中国投资、设施联通等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国家治理发挥积极作用的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中国家的感召力,壮大友华力量。
提升安保能力,强化海外中资企业安全防护机制。强调海外中资企业应加大安保人员配备,开展安全培训,进行避险演练。针对当地可能出现的流行病暴发、群体性事件、治安案件等,做好人员和财产安全保障。鼓励企业通过保险等手段提高应对极端风险的能力,同时与东道国加强海外利益保护、国际反恐、安全保障等机制的协同协作,建立“境外企业—境外使领馆—所在国政府联防联保”三方机制,完善警民合作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风险研判,及时进行风险预警。推动有关政府部门、投促机构、智库与企业加强协作,就重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综合分析,加大对海外投资项目的风险研判力度,及时向企业发布风险预警。积极商签或升级有关双边投资协定、自由贸易协定,为中资企业利用国际法抵御东道国政治和安全风险、维护自身权益创造条件。在世贸组织、G20、APEC(亚太经合组织)、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多边平台倡导构建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治理体系,对冲美西方对华产业脱钩的企图。
在国际经济新环境下,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是大势所趋,如何避免产业转移后的空心化问题?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发展的独特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对外投资主动权。强化技术备份,完善技术出境监管体系,畅通核心技术的境内外联动。畅通利润回流机制,降低海外投资企业利润回流成本,不断改善国内营商环境,鼓励和吸引海外投资企业将利润带回国内进行再投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持续推动经济合理增长,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在促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同时,要结合其他政策吸引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海外中资企业在帮助中国吸引外资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应充分鼓励有“走出去”需求和成功经历的中国企业为引资积极出力:将其与引资相关的费用予以抵扣;对那些成功促成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或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国投资环境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进行奖励;对在引资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海外投资、国际高端人才往来等方面的绿色通道服务等。
陈逸豪,王碧珺,2024.国际直接投资形势回顾与展望: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衰减[M]//张宇燕. 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14-230.
李诗韵,李文韬,贺灿飞,2024.认知邻近对中国企业绿地投资行业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44(2):10-20.
王碧珺,2013.被误读的官方数据——揭示真实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模式[J].国际经济评论,(1):61-74,5.
王碧珺,202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环境、新阶段与防风险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碧珺,高恺琳,2019a.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旧发展与新阶段[M]//张宇燕。中国对外开放40年。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35-168.
王碧珺,李修宇,2019b. 推动海外中资企业商会改革[J]. 中国金融,(3):93-94.
王碧珺,宋子威,2023a.母国政府支持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绩效[J].国际经贸探索,39(3):53-70.
王碧珺,高恺琳,2023b.制度距离对中国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绩效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40(8):111-130.
AKAMATSU K,1962.A Historical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1): 3-25.
BARTLETT C A, GHOSHAL S, 2002. Managing Across Borders: 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Press.
BU Global Development Policy Center,2023. “Small is Beautiful” : A New Era in China’s Overseas Development Finance?[R/OL]. (2023-01-19)[2025-07-14]. https://www.bu.edu/gdp/2023/01/19/small-is-beautiful-a-new-era- in-chinas-overseas-development-finance/.
DUNNING J H, 1980. 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 Tests[M]//CANTWELL J. The Eclectic Paradigm:A Framework for Synthesizing and Compar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or Perspective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UK:23-49.
HUANG Y P, WANG B J, 2011.Chinese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Is There a China Model?[J].China & World Economy, 19 (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