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外部环境演进大趋势

绩效管理的演进,总是伴随着时代的演进,所以,要理解绩效管理,得先理解其所处的时代。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再到现今的人工智能时代四个阶段(见图1-1)。

图1-1 人类社会演进时间轴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每一个时代都较前一个时代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蒸汽时代

蒸汽时代始于1769年英国人瓦特(James Watt)对蒸汽机的改良。

蒸汽时代之所以源于英国,不是偶然的。

首先,英国于1688年经历了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此后,英国正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王室的权力受到了限制,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权得到了保障。这极大地刺激了资本家对财富最大化的持续追求,他们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能提高生产率的发明创造活动中。

其次,在国外,英国通过不断殖民扩张,建立了大量海外殖民地,其范围覆盖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号称“日不落帝国”。通过对殖民地人民的不断掠夺,源源不断的财富往英国国内汇集,帮助资本家积累了大量可供投资的资本。

最后,煤炭是支撑英国人创造财富和成就繁荣的最强有力的后盾之一,也是推动英国制造业日趋兴盛的重要保障。英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被广泛开发,价格极为低廉。1784年,时任英国科尔布鲁克代尔铁厂经营者的理查德·雷诺兹(Richard Reynolds)曾致信枢密院议长说:“煤炭……是我们手头仅有的一种撒手锏”,可见其煤炭丰富程度。18世纪70年代,英国玻璃制造业单位产品所对应的燃料成本,仅为法国同类产品的1/6,冶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燃料的花费也极度有限。便宜的煤炭刺激了英国人开动脑筋思考如何在更广范围内使用它,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而伴随着英国社会自光荣革命之后的不断发展,英国工人的工资水平不断上涨,人力成本的开销远胜于原材料。有资料统计,当时英国人的工资水平比法国人高出很多,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哈里斯(Harris)曾这样对比过英法两国人民当时的生活现状:

就法国人和英国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言……英国人根本别想生产出能够和我们的产品打价格战的玻璃器皿。我们法国人喝汤时,顶多会配少量奶油和蔬菜佐餐,我们很少能吃上肉,有时能喝到一点苹果酒,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喝水解渴。而他们英国人经常能吃上肉,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喝起啤酒来就像喝水一样毫不吝啬……如果英国人照这样的标准生活,其日常开销将会达到一般法国人的3倍以上。

因而,英国的资本家强烈渴求产生一种新的生产工具,代替人工投入,降低人力成本,以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与此相反,在英国对岸的欧洲大陆,劳动力价格极其低廉,煤等原材料价格则相对高昂。换言之,欧洲大陆的资本家对发明新机器替代人力并不感兴趣,因为人力成本本来就很低了,而且供大于求,犯不着去替换。另外,早在资本家不断壮大的过程中,英国就不断发展了声势浩大的圈地运动,把世世代代以农业为生的农民赶出了领地,造就了大量的雇佣工人,这客观上为大规模工业的开展创造了条件。这样,在大型工厂诞生之后,工厂有人可雇了,机器和工人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整合到了一起。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发了工业革命。

蒸汽机改良之后,首先被应用于纺织业,然后逐步扩展到其他行业: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被用于纺织机。

1800年,特里维西克(Richard Trevithick)设计了可安装在较大车体上的高压蒸汽机,后逐步被应用于矿区。

1814年,史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发明了第一辆蒸汽动力火车“布吕歇尔号”(Blücher)。

系列技术革命的持续引入,促使整个英国社会迅速实现了从手工劳动模式转向动力机器模式的重大飞跃。这一运动始于英国,并快速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然后在19世纪时传播到北美地区。而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Robert Fulto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船“克莱蒙号”(Clermont),蒸汽机的轰鸣声也开始打破远洋航行的沉寂。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说:“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都不过分。它提供了开发和利用热能来驱动机械的手段……”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的动力全靠人力肩挑背扛,外加牛、马等畜力,再高级一点的能用上水力。但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逐渐被机械化生产取代,从而掀起了一场深刻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影响深远,如一万年前发生的农业革命一般,它影响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把人们推向了一个崭新的“蒸汽时代”。

蒸汽时代相对于农业时代,生产劳作方式出现的巨大变化是:将以前小作坊式的生产转变成了集中式大规模生产。大量工厂应运而生,工厂提供机器和劳动场所,工人们则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从事固定的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这种集中式生产带来了生产率的巨大飞跃,是小作坊不可比拟的。这一时期,工厂面临的外部竞争相对较弱,工人的工作大多还是体力活儿。蒸汽时代改造的,主要还是传统行业,如纺织业等,工人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培训和技术积累即可胜任,所以工厂只需要安排监工在现场,确保工人在干活儿而没有偷懒即可。

电气时代

电气时代发端于美国和德国,以电力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部门为主要标志。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指出当磁场中的磁力线发生变化时,其周围的导线会产生电流。电磁感应原理奠定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1866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创始人维尔纳·西门子制成了世界上首部自励式直流发电机,此后几经完善,其实用性持续提升。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送电问题。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Marcel Deprez)成功做到了远距离送电。同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Thomas Edison)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这样,通过火力发电,然后远距离传送到千家万户,再通过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光能、机械能、热能,就可以驱动各种电器装置工作。电力的这种便利性,使得它迅速地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开始逐步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

电气时代有两个主要特征。

(1)电力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电力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新能源,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且廉价的新动力,也有力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

1873年,比利时人格拉姆(Zénobe Gramme)发明了大功率电动机。

1882年,美国人惠勒(Schuyler Skaats Wheeler)发明了第一台电风扇。

1876年,苏格兰人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在美国费城成功展示远程通话。

1877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第一个实用的碳丝灯泡。

1923年,世界上第一台家用电冰箱问世。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了。从19世纪9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汽车工业。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马克思曾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正是这个“电力的火花”,把人类带进了电气时代。电气时代出现的新技术有一定难度,工人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方可应用,这使得企业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工人的需求急剧下降,而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的需求则急速提升。

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由第三次技术革命引发。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以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为主要标志。

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入冷战阶段,在各个领域展开了全面竞赛,突出表现在空间领域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1958年,美国不甘落后,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59年,苏联发射了“月球2号”月球探测器,其成为到达月球的第一位使者。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

1969年,美国成功将宇航员送上月球,首次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

1981年,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3种特性,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

美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依托人造地球卫星系统构建全球定位系统(GPS),该系统最终于1994年成功建成,并向民用领域开放,它可以为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标准时间。全球定位系统的推出,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人们想去哪里,打开GPS定位一下就可以了,大大扩大了人们的活动半径。自此以后,人的一举一动,全天候在GPS数据库中有着精准的数据记录,实现了人类活动的信息化。

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1945年,美国成功试制原子弹,并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过程。

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

1952年,美国又成功试制氢弹。

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

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下水。

1977年,世界上有2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核电站反应堆229座。

1996年,全球核能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率达到了17.6%。核能用于发电,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类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另一主要标识。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投入运行,名叫埃尼阿克(ENIAC),是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The Electronic Numb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的缩写,共使用了17468个真空电子管,耗电174千瓦,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这一运算速度在今天看来非常初级,但在当时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进步,其运算精度也是史无前例的。以圆周率(π)的计算为例,中国古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利用算筹,耗费15年心血才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一千多年后,英国人香克斯用尽毕生精力,也才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数。而使用这台原始计算机进行计算,仅用了40秒就达到了这个纪录,还发现香克斯的计算中,从小数点后第528位数开始是错误的。埃尼阿克的推出,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开辟了信息时代的新纪元。

1959年前后,出现了首批真正商用的高速晶体管计算机,其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1964年改进后运算速度达到每秒300万次。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大量电子元件和电子线路可以集成到很小的面积上,每秒运算达千万次,它适用于一般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使用方便。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78年的计算机每秒可运算1.5亿次。

此后,集成电路的发展遵循英特尔创始人摩尔(Gordon Moore)所提出的摩尔定律,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电脑逐渐从需要安装在整个机房里的庞然大物,变成了可以轻松放入口袋的掌中宝。

在1968年,美国军方开始尝试将网络与网络连接起来形成更大的网络,即阿帕网(ARPANET)。1969年阿帕网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1970年阿帕网已初具雏形,并且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许多大学和商业部门开始接入。1971年,阿帕网由最初的4台主机扩充到15个节点。经过几年成功运行后,已发展成为连接许多大学、研究所和公司的遍及美国本土的计算机网,并能通过卫星通信与相距较远的夏威夷州、英国的伦敦和北欧的挪威连接,使欧洲用户也能通过英国和挪威的节点入网。

自此之后,信息不再是孤立存储在某一台服务器上的单点信息,变成了像水流一样会流动的信息流。依托于此的互联网迅速蓬勃发展,信息极大丰富起来,已经变得唾手可得。如今,甚至连3岁小孩,在遇到不懂的事情时,都知道可以通过上网搜索获得答案。我就曾经体验过这种冲击。一次,我3岁的儿子问我:“爸爸,为什么星星挂在天上,就不会掉下来呢?”当时我一时没有想到一个通俗的解释方式,就对他说:“爸爸也不知道啊,等你长大了去探索吧。”结果,小家伙对这个回答很不满意,回了一句:“那你上网搜索一下呗。”我竟无言以对。在他的小脑袋想来,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上网进行信息检索而找到答案,信息社会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知识社会》一书中指出:“后资本主义社会真正支配性的资源,既不是资本、土地,也不是劳动力,而是知识。”在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物质能源和资本,而到了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这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知识密集型产业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知识成为组织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发展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的空前重视。世界已进入知识产权竞争的时代,谁拥有知识产权,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而,企业对人才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才能较好地完成诸如软硬件研发等各种信息处理工作。如果说在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企业雇用的是在工厂劳作的工人,工人主要依靠出卖体力来换取物质回报,那么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企业雇用的则是坐在办公室里办公的工程师,例如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架构设计师等,他们从事的是区别于体力劳动的脑力劳动,这是一个巨大转变。换言之,工人们在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主要依靠的是手和脚,进入信息时代后则主要依靠大脑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主要解决的是能源供给及能源应用的问题,而在信息时代,是要将一切物理世界数字化。在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人围绕着机器转,无论是制造汽车还是飞机,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而在信息时代,员工则围着数据转,工作开始高度抽象化和虚拟化,你的邮件不再是由邮递员通过汽车、轮船和飞机从一端运送到另一端,而是通过二进制比特流从一端流向另一端,瞬时即达,无须等待,这些步骤需要依靠高度抽象的逻辑来实现。

人工智能时代

2016年,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阿尔法围棋,AlphaGo)以总比分4∶1战胜围棋大师李世石,标志着人工智能(AI)时代的来临。2018年伊始,阿里巴巴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相继刷新了斯坦福大学发起的SQuAD(Stanford Question Answering Dataset)文本理解挑战赛成绩,机器阅读理解评分首次超过了人类。这意味着机器阅读理解的能力已经开始在“指标”上超越人类。

这之后,人工智能在经历了一段静水潜流之后,于2022年年底迎来了革命性时刻。2022年11月30日,一家名不见经传、知名度远逊于谷歌、员工数仅300余人的小企业OpenAI,震撼发布了一款名叫ChatGPT的应用。它一经发布,就迅速引爆全球。仅仅2个月的时间,其月度活跃用户数(MAU)就超过了1亿。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成就。一款产品的月度活跃用户数从0到破亿,苹果的iTunes用了78个月,Twitter(现在的X)用了60个月,Facebook(现在的Meta)用了54个月,字节跳动的Tiktok(海外版抖音)用了9个月,而OpenAI的ChatGPT只用了2个月,历史上再没有比这成长得更快的应用了。更有意思的是,2024年的诺贝尔奖,不只将化学奖颁给了人工智能科学家,还将物理学奖也颁给了在人工智能领域卓有贡献的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John J.Hopfield)和杰弗里·辛顿(Geoffrey E.Hinton),以表彰两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而做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杰弗里·辛顿又被称为人工智能教父,OpenAI前首席科学家伊尔亚·苏茨克维(Ilya Sutskever)是他的学生。正因此,有人把2024年比作人工智能的科学元年,它意味着,以后科学家如果不懂点人工智能,都不能算作真正的科学家了。

长久以来,人工智能常被人戏谑为“人工智障”,但如今,这样的调侃恐怕已成过去式。自此,相信再没有人会怀疑,人工智能时代真的到来了。

ChatGPT的推出,让富有远见的企业家们看到了下一个大未来。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称ChatGPT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平台革命,比Windows、比安卓更要大十倍,会让每个应用都被改写”。阿里巴巴前CEO张勇也称:“所有的行业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腾讯CEO马化腾则表示:“ChatGPT是几百年不遇的,类似发明电一样的历史机遇!”

马克思早就教导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革命性的人工智能带来了革命性的生产力提升之后,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事实上,这一时刻已经悄然来临。它体现在企业中,就是人工智能带来的全球结构性裁员。

2023年5月,蓝色巨人IBM暂停招聘,宣称要用人工智能取代公司近8000个岗位。时任IBM CEO阿温德·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未来5年,我们将看到30%的人被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所取代。”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IBM不断地在内部实施人员结构优化。2024年8月,IBM更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关闭了1000多名中国研发员工的访问权限,彻底关闭了其在中国的研发部门。毫无疑问,他们被IBM推行的“人工智能优先”战略“吃”掉了。

这一幕不只发生在国外大厂,国内其实也正在发生。2023年年中,一位企业家朋友就曾告诉我,他们借助人工智能的能力,已经替代了公司90%的人工客服人员,仅剩少数人在做人工智能训练。还有一位企业家朋友告诉我,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他们在做产品设计时,至少可以提效30%以上。2024年10月,国内安防巨头海康威视也被传出正在进行大幅裁员,裁员规模可能多达1000人,公司原有的32个区域研发部门也将收缩至12个。这次裁员也被认为跟人工智能有很大关系。海康威视在2023年就推出了观澜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平台,这可以大幅减少那些需要重复和定制化开发的工作,提升整体研发效率,需要定制化开发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少了,从而也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研发人员了。从这一角度看,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进行结构性裁员将难以避免。

根据裁员追踪平台Layoffs.fyi的最新数据,2024年全年共计545家全球科技企业已累计裁员152664人。裁员的因素有很多,但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崛起是最为重要的决策因素。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企业各部门需要进行重整,资源需要重新进行配置。就连开发人工智能的程序员岗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普及后,其工作也遭到大幅取代。人类正在加速进入人工智能深水区。OpenAI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全球500强企业中,95%的企业正在使用其人工智能服务,这也意味着,全球500强企业中,95%的企业都很可能随时进行结构性裁员。另一人工智能企业Anthropic于2025年2月10日发布的一份经济指数报告也表明,43%的工作已完全可被其人工智能取代。

人工智能正在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人工智能正在走进医疗行业。谷歌开发了名叫HeAR的人工智能医生,它在听了3亿多次咳嗽声后,成功练就了一项神奇的本领,它能仅仅通过听你咳嗽、说话和呼吸,就能判断出你有没有病,为肺结核的早期筛查和检测带来了新突破,连联合国都给它点赞。更惊喜的是,谷歌还向全球开放了这一功能的调用接口,这也意味着,未来人人都可以打开自己的手机应用,只需对着它咳嗽几声就能准确判断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甚至都不用去医院,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自行诊断一般性疾病。

人工智能正在颠覆编程行业。2024年8月,亚马逊CEO在领英官宣,自家推出的人工智能应用Amazon Q能将系统升级的时间,从50个人日缩短到几小时,相当于节省了4500个开发人员,约人民币18亿元。2024年10月,谷歌CEO称,谷歌超过25%的新代码是由人工智能编写的。2025年4月,微软董事长兼CEO纳德拉也表示,微软20%~30%的代码是由人工智能编写的。微软随后在2025年5月和7月宣布了两轮人员优化,累计裁员共计1.6万人,约占微软全球员工人数的4%。

人工智能也在走进人力资源领域。2024年8月,一款名为推特人格(Twitter Personality)的人工智能应用突然爆火,发布仅11天,用户数就突破了400万大关,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火的基于大模型的人工智能应用了。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仅仅依赖推特上的公开信息,就能分析人的个性。它眼光犀利,专帮你寻找不足和改进点,点评字字珠玑,说到你哑口无言,说到你无力还击却又心服口服。比如,它对“火星人”马斯克的点评是这样的:你充满了食言和不该有的棱角,你足够自负……说得马斯克本人都连连服软说:确实,这就是我本尊。而它的开发成本竟低廉得可怕,只用了1个开发人员就完成了这一切。据称,这款应用已帮开发者月赚3000万美元。未来,它完全可能被企业用作面试筛查,应用潜力巨大。

人工智能正在深度走进科学。日本的Sakana AI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了全球首个AI科学家系统,它能全自动从0开始端到端生成科学论文。过去,人类研究生甚至博士通常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一篇科学论文,而这款人工智能科学家系统已经能够自主进行构思、实验、分析和论文撰写,最终输出完整论文了,还能进行自动审稿,它一周能生成数百篇中等质量的论文,每篇论文的成本仅为10~15美元,这极大地提高了科研的效率,标志着人类科研进入了人工智能驱动的全新阶段!

这一清单还在继续……人工智能正在加速重构传统行业。未来,每一个行业都逃不掉被AI重写的命运。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企业和人,要如何适应这一迄今为止人类最剧烈的生产力革命呢?毫无疑问,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在记忆方面是无法和机器比拟的,一小块如指甲般大小的硬盘,动辄可以存储几个TB的信息,能轻轻松松装下一个巨型图书馆,人类对此已经望尘莫及。此外,当机器能自我学习时,就能轻易地从海量历史数据中,总结出这些数据的规律性,从而预测未来,具备超越人类的智慧,人类在这方面也是无法和它比拟的。

虽然人工智能在上述两方面的表现都远超人类,但人工智能暂时还不具备进行大尺度、结构化创新的能力,而这才是企业和人类真正的优势所在。人工智能再强大,它也无法像乔布斯一样创新地设计出iPhone,无法像马斯克一样大胆地构想并实现可回收火箭。归根结底,人工智能不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就成了企业的生死命门。

早在2006年,《经济学人》就有一篇文章指出,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找到并雇用廉价劳动力,而是聘用拥有“脑力(天生的外加后天培养的)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员工。要想在全球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要有创造力天赋,并能将这种天赋运用到工作中的员工。创造力是如此重要,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公司销售芯片等关键元器件,这给这家企业带来了灾难性的损伤,致使其基本停产长达3个月。外界估计,在美国商务部关于中兴激活拒绝令后的最初一个月里,中兴因该制裁所造成的损失高达200亿元。该事件促使众多企业开始深刻反思:当企业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缺乏掌控力时,会有多被动。未来,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很可能会被高创造性企业所取代。很多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创造力和组织绩效之间的这种关联:

巴萨德(Basadur)发表在1999年美国《创造性行为杂志》( Journal ofCreative Behavior 的一篇文章指出:“创造力是高效组织的一个必要条件。”

贝尔(Baer)等人发表在《应用心理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当前已有大量证据表明,员工的创造力可以为企业的成长和竞争力构建做出杰出贡献。”

创新不仅于组织有用,在个体层次,那些对创新点子、新方法乐此不疲的人会更满意、更轻松、更健康、更幸福,并且被看作最成功和最抢手的员工。

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企业的绩效管理需要从信息时代聚焦执行的模式切换到人工智能时代聚焦创新的模式上来。

小结

上面回顾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四个时代。表1-1对这四个时代再做一下对比分析。

表1-1 人类社会四个时代对照一览表 5EBa8QoxCo59nGL2+u4onjGB/kYISKsG7qETFNAsJtqFVtyASlMMFj2mwUi7c2m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