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曾问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瑟·伦纳德·肖洛(Arthur Leonard Schawlow):高创造力的科学家和低创造力的科学家之间有什么区别?他的回答是:“努力于爱好是最重要的。”许多成功的科学家并没有最好的天赋,但他们却是那些始终被好奇心驱使的人,他们总是设法想知道答案是什么。肖洛对科学创造力的观点,强调了内在动机的重要性:对于创造性工作,真正激励工作的,是工作本身很有趣,包括令人兴奋、令人满意和充满挑战性。大量证据表明,当人们受到内在激励,而不是外在激励(如期望的评估、监督、与同事竞争、受上级命令或承诺的奖赏)时,他们最富有创造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当一切低端、可重复的工作日益被智能化后,这个世界实质上是科学家的世界,只有那些能充分发挥科学家潜能的企业,才能在这个竞争高度白热化的市场掌握主动权,无往而不胜。而对科学家群体,采用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只会制约他们的创造性。所以,绩效管理不能停留在1.0时代的单纯考核,也不能停留在2.0时代的绩效考核+目标管理,而更应该前进到3.0时代的绩效使能模式,从深层的动机层面去孵化和培育科学家的内在动机。
要更好地了解内在动机,我们需要全面地了解人的整个动机,将内在动机放到整个动机框架中去理解,才更能看清内在动机的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