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绩效使能,是指以激发员工内在动机为目的,充分满足员工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需求,从而释放其创造性的新型绩效管理方式,也就是绩效管理3.0。
这个定义只重点强调了一件事情,即“激发员工内在动机”,这是绩效使能区别于传统绩效管理最显著的地方,将动机的关注点从外部转向内部,是“使能”员工,而不是“管理”和“控制”员工,是帮助员工发挥更大潜能,而不是胡萝卜加大棒。
可能有不少人会问:那么,我作为商业组织的企业主,我的目标是要赢利,绩效使能的目的如果不是像传统绩效管理那样强调员工在岗位职责上的贡献,那么企业何以赢利?
莫惊慌!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其中往往蕴藏着深刻的道理。让我先来说一个小谚语故事,名字叫“赵襄主学御”,出自《韩非子·喻老》。
【原文】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白话文】
战国赵襄子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比赛时,他三次改换马匹而三次都落后于王子期。赵襄子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是否留有一手,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问题。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现在,你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上来。其实,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而你无论在前面还是在后面,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面的原因了。”
在这个故事中,赵襄子与王子期赛马,之所以屡屡失败,并非因为马匹不好,而是因为他始终把关注点放在了他的竞争对手王子期身上,始终想着如何才能赢,而不是如何把自己的马赛好。赢是结果,赛马是过程,没有好过程,何来好结果?
企业与外部竞争,赢自然是终极诉求,但如果过分关注赢这件事,把关注点放在了结果和竞争对手上,而不是如何自我提升这个过程上,就会像赵襄子一样,“三易马而三后”。
绩效使能,就是要将企业对绩效的关注点,从结果转向过程和员工的内心,从驱动员工转向使能员工,驱动是用外力驱赶,是外在动机,是胡萝卜+大棒;使能是用内在兴趣和意义感激发,是内在动机,是兴趣+自主+胜任+关系的复合体,这一切做好了,好事自然成!那些急于求成的人,最后往往功败垂成,而那些一心做事的人,最后却功成名就,就是这个道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焦点都放在了结果上,那么在做事时就会分心,事情就不会做得非常完美。
前已述及,绩效使能瞄准的是员工的内在动机的激发,这是绩效使能与传统绩效管理最大的区别。如果将绩效使能(也即绩效管理3.0),与传统绩效管理(绩效管理2.0)、绩效评价(绩效管理1.0)放在一张图里,那么它应该如图2-6所示。
图2-6 绩效管理三个时代与动机状态
绩效管理1.0→绩效管理2.0→绩效管理3.0,对员工动机的关注点始终是在向内转移,只有到了绩效管理3.0,即绩效使能,才最终真正地完成了整个迁移过程,真正地回到了激励的源头。相应地,激励效果也依次增加,只有到了绩效使能时代,对员工的激励才实现了最大化。
绩效管理从1.0到3.0三个时代的变迁,反映了企业在探寻员工激励这个问题上,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终于在这一次,逼近了问题的核心。这似乎有点像人类探寻物理世界一样。从亚里士多德的基于经验的探寻,到牛顿的基于经典物理的探寻,到爱因斯坦和玻尔、费曼等基于量子的探寻,一步步逼近了真实物理世界的本源。绩效管理1.0对人员的激励,正如亚里士多德时代对能源的使用一样,得到的是刀耕火种般的原始能量;绩效管理2.0对人员的激励,有如牛顿时代对机械能的使用一样,大幅提升但仍有很大的浪费;只有到了绩效管理3.0,才有如对核能的利用一般不可限量。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为: E = mc 2 。按照这个公式计算,一克反物质与一克物质碰撞而湮灭时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2个小时发出的能量总和。绩效使能所蕴含的能量,也正像这质能方程所蕴含的那样巨大,如果能把它释放出来,那将是多么的可观!
相信你在阅读上面的内容时,一定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绩效管理要从外在动机转向内在动机?为什么说内在动机才是激励的本质?好问题!接下来我就带你体验一下动机之旅!
动机发展史上,有两大主要流派:一是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学派,二是赫尔(Hull)的实验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主要由性(Sex)和攻击(Aggression)这两种驱力所驱使。
实验心理学派赫尔认为,人主要由四种驱力所驱动,分别为:饥饿(Hunger)、口渴(Thirst)、性(Sex)、避免疼痛(Avoidance of Pain)。
这两种理论在驱动力发展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它们确实能有效地解释大部分人的行为。比如,当你饥饿时,一盘美味的牛排足以让你为之而奋斗,这时你的驱动力就是减少 饥饿 ;曹操行军时,也曾用望梅止渴的方式驱动着整支队伍前行,这时队伍前行的驱动力就是减少 口渴 。
但正如时下流行的那句话所说的那样,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古希腊有一个关于潘多拉的神话,道出了好奇心的魔力:
相传普罗米修斯创造人类,并盗取了火种之后,作为惩罚,宙斯用黏土做成了地球上第一个女人,就是潘多拉,用以作为惩罚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潘多拉于是和埃庇米修斯生活在一起。不久后,普罗米修斯带给埃庇米修斯一个大盒子,并反复叮嘱他一定不能打开,但潘多拉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女人,普罗米修斯的反复叮嘱反而使她更加想打开盒子,她想:“普通的一个盒子何必藏得这么隐蔽?而且又盖得这么紧,到底为什么呢?”趁埃庇米修斯外出时,潘多拉悄悄打开了盒子,结果里面并没有潘多拉所期待的东西,而是无数的灾祸虫害。在潘多拉打开盒子以前,人类没有任何灾祸,生活宁静,那是因为所有的病毒恶疾都被关在盒中,人类才能免受折磨。由于潘多拉的好奇,灾难与瘟疫逃出来,从那时起,灾难日日夜夜、处处危害人类,使人类受苦。
在慌乱与害怕中,潘多拉赶紧关上了盒子,结果留下盒子中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自此,虽然人类不断地受苦、被生活折磨,但是心中总是留有可贵的希望,才能自我激励。在死亡以前,希望永远存在,人生也绝对充满了美好的希望。
潘多拉为什么不顾反复叮嘱,非要打开魔盒一看究竟?这就是好奇心的魔力所在,人类天性好奇,凡事总想探索一番。
撇开神话不说,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发现,用上述两种理论,很难解释很多行为:
(1)1925年,达希尔(Dashiell)发现,即便是处于饥饿状态下的兔子,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抛下身边的美味食物,去探索 “趣味” 空间。这显然有违赫尔驱力理论中的 “饥饿” 驱力。按照赫尔的理论,兔子在饥饿状态下,食物应当是兔子的主要驱力,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
(2)1930年,尼森(Nissen)发现,兔子会穿越电网,“甘愿”忍受电击疼痛去探索对面的 “趣味空间” 。这也有违赫尔的驱力理论。按照赫尔的理论,兔子应当避免触碰电网,以 避免疼痛 ,但实际情况也并非如此。
(3)更进一步,很多心理学家发现,小孩对很多事物生而保持 好奇 ,总想去探索一番。驱使着人类去不懈探索未知世界的并非 饥饿 、 口渴 、 性 和 避免疼痛 这些驱力。
(4)英国雷丁大学动机科学实验室(Motivation Science Lab)主任村山(Murayama)做过一个实验,当在人们面前呈现一个魔法时,人们甚至甘愿被电击一次,以此作为交换条件去探索这个魔法。村山更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好奇心和美食一样,刺激的是人脑纹状体的相同部位。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L.Deci)等正是基于这些发现,将这种不由外部力量驱使,根植于人内心的三大基本需求,称为内在动机。德西指出,人的这三大基本需求包括:自主、胜任、关系。
● 自主 (Autonomy): 希望对自己所做的事有选择自由,而非被迫。
● 胜任 (Competence): 希望自己能掌控环境,胜任工作。
● 关系 (Relatedness): 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
这三大基本需求构成了内在动机的核心要素,驱动着人不停地探索未知世界,展现出无穷的创造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内在动机,我们先来看看外在动机的作用。 外在动机是指以获取诸如金钱、奖品、食物等物质类激励作为行动目标的动机。 比如,每天搬1000块砖,如果是为了获得100元酬劳,那么这100元钱就是外在动机。
当目标非常明确时,外在动机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它能非常精准地激发员工为之努力。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外在动机在 针对创造性工作时 ,就显得特别无能为力。
科学研究表明:
(1)内在动机有利于激发个体的创造性。 内在动机驱动的人,其创造性强于外在动机驱动的人。事实上,外在激励会削弱人们的内在动机。
(2)内在动机能很好地激发个体更深层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学习多篇文章,然后让他们进行复述,同时告诉其中一组学生,他们每复述一篇文章会得到1美元。实验结果表明,有金钱激励组学生记忆的内容要多于没有金钱激励组,但他们对文章理解的深度远不如没有金钱激励组学生。这充分说明:外在激励可以增强机械记忆,却减弱了对事物本质的追求。可理解为得到了数量,却牺牲了质量。
(3)内在动机能让人更有恒心和毅力。 基于内在动机工作的员工,在一项工作上坚持的时间会更长;与之相反,基于外在激励工作的员工,当外在激励存在时,他们工作很努力,一旦外在激励撤销,员工的工作兴趣会立马减退。
(4)内在动机能激发个体的挑战意识。 研究表明,当工作是员工自主选择时,员工的承诺意识更强,也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去挑战自我。心理学家为此也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去完成,并给其中一组学生一定额度的金钱激励。实验结果表明,金钱激励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任务去完成,而没有金钱激励组学生则更倾向于选择超出他们当前能力的任务去挑战自我。
(5)内在动机能增强个体幸福感。 理查德·舒尔茨(Richard Schulz)通过一个研究发现,处于内在动机状态下的人,患疾病的概率更低,死亡率也更低。
综合起来, 内在动机让人们跟随兴趣、自主选择、体验到挑战的乐趣 ,因而从长远来看,内在动机驱动的人更富有创造性,更有毅力,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身心也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