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律》是明代的一部法律典籍,总结历代法律施行的经验和教训制定而成。其内容包括刑律、刑名、刑狱等,其中刑律最为重要。《大明律》对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石柱上,又名“石柱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最著名的特点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强调惩罚的公正和恰当性。
《秦律》是秦朝的法典。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律》作为全国统一的法律颁行各地,其律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秦律》的本质是保护封建基础,维护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旨在加强和完善中国的民法制度,保护个人和财产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和法治建设。该法典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民法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长臂管辖是美国民事诉讼中的一个概念,指美国地方法院将管辖权延伸到州外甚至国外的被告,对域外人员或实体实施管辖。这种域外治权常伴随争议,尤其是在美国不断降低门槛、扩大范围的情况下。
钓鱼执法是指执法机关用虚假的、诱惑的手段引诱嫌疑人主动违法犯罪。由于涉及警方立法定位的最大边界问题,其实施存在一定争议。钓鱼执法行为应遵循一定原则,才能确保行为合法、合理和有效。
法偿性,也称“有法可依性”,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各种权利和法律规定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支配的,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并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约束。法偿性是社会法治化、文明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防卫过当是指在自卫或保护他人的情况下,采取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是国家之间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于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涉及包括国家主权、领土、外交关系等方面在内的多个领域。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小的一方的合法权益,以保护较大的一方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居住权指的是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权,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居住权人对于权利客体即住宅只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不能以此进行出租等营利活动。
绝对权是指其效力及于一切人,即义务人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权利,如各种人格权、知识产权、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等。其特点在于权利人可向任何人主张权利,权利人不须借助义务人的行为就可实现其权利。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或者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是一项全球性协定,于1994年正式生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
排他性是指某个事物或权利只能被一方独占或享有,不能与他人共享或共同占有的特性。在法律上,排他性通常指对于某项权利或权属的主张,在法律上有着独占性和排他性,例如专利权、商标权等。
人格尊严是指公民所具有的自尊心以及应当受到社会和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包括与公民人身存在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人格尊严的法律表现是公民的人格权。
人身权,又称非财产权利,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的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人身权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其价值,一般不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主要需以非财产的方式予以救济。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实用新型是指针对现有产品进行小改进或技术改良所提出的新型专利,其实质是对现有技术的局部改进,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用新型相对于发明专利,申请流程更简便,审查速度更快。
司法协助是指不同国家之间,根据自己国家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互惠原则,彼此之间相互协作,为对方代为一定的诉讼行为,包括代为一定的诉讼行为、代为执行外国法院的判决或者外国仲裁机构的裁决。
司法协助条约是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签订的协议,促进和规范各国司法体系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帮助各国之间进行刑事、民事和商事司法领域的合作。
诉讼财产保全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为保证将来的判决能得以实现,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人民法院依职权决定,对当事人争议的有关财物采取临时性强制措施的制度。财产保全分为诉讼中财产保全和诉前财产保全。
诉讼成本是指诉讼主体在实施诉讼行为的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包括冲突主体的诉讼成本和审判机关的诉讼成本。由于审判机关是在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故其诉讼成本即为国家的诉讼成本。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国家的法律框架和基本规则,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香港国安法,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设立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机构和法律机制,规定了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恐怖活动和勾结外国势力干预香港事务等罪行和处罚。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疑罪从无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核心意义是被告人在未被判定有罪之前,均被视为无罪,不能因为疑似、嫌疑、怀疑等而被定罪或受到惩罚。这一原则是保护人权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
引渡条约是指一国与他国缔结或共同参加的条约,条约规定在发生跨国犯罪的情况下,如何应他国请求,将在一国境内而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已被他国判刑的人移交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系、判例法系、海洋法系,是以英国法律为基础而发展起来并广泛应用于英国及其前殖民地、其他英联邦国家以及美国的法律体系,以传统、判例和习惯为判案依据。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限内有效。各种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产品外观等,都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专利制度是一种旨在鼓励创新、鼓励科技进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制度,允许创造者通过注册专利来获得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或创作的独占权利,主要内容体现在专利法中。
自然法学派是指以昭示着宇宙和谐秩序的自然法为正义的标准,坚持正义的绝对性,相信真正体现正义的是在人类签订的协议、国家制定的法律之外的存在于人的内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们的协议产生的规则本身的法学学派。
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一方现在和未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一切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给予缔约另一方,使缔约一方在缔约另一方享有不低于任何第三方享有或可能享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