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夏天,我第二次到广州南越王墓参观——首次参观还要追溯到20年前。那时的我刚进入大学,对医学知之甚少。当年,这处墓葬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建筑规制等级高,占地面积却不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帝王该有的它都有;二是墓主人(南越国第二代国主文帝赵昩)身穿丝缕玉衣下葬,与同时代的西汉皇帝乃至地方诸王类似,梦想千年不腐,不过从考古发掘看,“防腐”效果极差,赵昩只留下些许残骨,仅有左下颌骨及牙齿尚存。
故地重游,我重新进入墓道和文物保护区,看得比以前更仔细。原来,赵昩的遗骸除了下颌骨,还有一小片颅骨。据科学鉴定,死者年龄介于40~45岁。这样一位锦衣玉食的王者,貌似英年早逝,不过放在当时来说也不能算是短寿了,毕竟古代医疗落后,人们动不动就性命堪忧。而两千多年来的帝王们,能年逾古稀的寥寥无几,未过不惑便驾鹤西游的(排除他杀者)大有人在。
南越王墓的殉葬者还有15人,包括4位夫人以及家臣、奴仆。考古人员并未找到完整骨骸,仅仅找到他们身上的印章,以及腐朽得如同炭末的少许骨渣。这些殉葬者遗骸的残存状态远比不上南越王。大体而言,南方的土壤酸度偏高,且墓葬曾被积水长期浸泡,之后又干燥了,一干一湿之间,对尸骨的破坏性极大。两千多年的变迁和侵蚀足以消耗一切有机物。这在其他墓葬中已被充分证明。南越王他们也没能逃脱这个命运,即使他身穿玉片编成的寿衣也无法抵抗自然规律。
穿玉衣下葬的王者,考古界不时也有所发现,可惜这葬具统统不能使迷信的逝者如愿,包括刘备那位经常挂在嘴边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他的大墓从未被盗扰,但他和夫人的遗骸也早就化成空气了。
不过,墓葬中原本也不止这些生命遗存。我观察到南越王生前爱吃的黄鱼、鲫鱼和禾花雀,同样陪伴着主人到达了另一个世界。
当然,这些鱼和鸟类不过留下了身体的部分骨头而已。
可是,这些骨骸显然比人类的要完整许多!光是禾花雀的腿骨就有一瓶之多。可以想见,南越王和过去许多广东人一样,嗜吃这种小鸟。从出土的炊具看,似乎能判断出他是一个炙烤爱好者。我猜想,也许那些鱼与鸟都是被精细加工之后的食材,内脏已完全清除,且本身脂肪含量不多。
人就不同了,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完整的躯体下葬,而人的内脏尤其是胃肠道,含有大量的粪便和细菌,这些脏器也是最早开始腐烂、产气的,在潮湿的环境中自然腐败得更加彻底。此外,人体丰富的脂肪组织也能较快地自溶并滋生更多的细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遗体的腐烂过程。
南越王好歹保留着一侧下颌骨和上面的牙齿,还有一小块颅骨,比起殉葬者几乎被销蚀得无影无踪,总算好一些。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呢?难道他那一身玉衣真能起到保护作用?
带着疑问,我又去参观了南越王的生活起居品。也许,他的日常所用、所吃能提供一点蛛丝马迹。终于,我发现了一套铜杵臼,就是传说中玉兔在蟾宫捣药的那套用具。
帝王们要么追求长生不老,要么长期病恹恹的,奢望延年益寿,墓葬中发现药罐、药材也属正常。而这位南越王除了带着一根难得的羚羊角(传统医学认定有药用价值),还带有一堆矿石。这些矿石可不是普通的矿产,而是五种颇为讲究的物件。联想起魏晋南北朝兴起的寒食散(五石散),还有何晏等大名士服药后种种匪夷所思的“功效”,乃至高度可疑的副作用,我觉得眼前的五种矿物,应该就是五石散的原始配方。几百年后的五石散,就是以此为雏形发展改良的,有些核心配方可能长期存在。
南越王使用的五种药用矿物,包括雄黄、硫磺、赭石、紫水晶和绿松石,估计他是让人把这些混合物捣碎了制成药物服用。然而,它们具备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功效吗?
按传统医学的说法,这五种矿石中的每一样都可以治病。在南越王生活的年代,中医学说未必发展得很完善,那时的古人大多也是凭经验诊疗。不过,后世的中医学说肯定借鉴了这些用法。由此,日积月累,在不能做出化学鉴定的古代世界,人们的治病方剂越积越多,不过也是良莠不齐,后世终于成就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样的鸿篇巨制。可真正让医家意识到有副作用、风险极大、需要剔除的方子,总归是不太多的。
绿松石是一种水合铜铝磷酸盐矿物,后世多用作佩戴或观赏的装饰品原料。这些矿物质本身比较稳定,少量进入人的身体不会有太大的不良反应。现代医学未能发现这种物质有特殊的医用价值,而人体内的胃酸估计是可以与它发生化学反应的,进入人体的铜离子、铝离子,终究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金属铝。
紫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天然产的紫水晶因含铁、锰等矿物质而形成漂亮的紫色。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容易与水和大部分酸发生反应。经口腔摄取的二氧化硅基本上是无毒的,但药用价值也不大。
赭石主含三氧化二铁。中医认为可“平肝潜阳,降逆,止血。”但三氧化二铁并不容易被人体吸收继而补充铁质,说白了,这只是铁锈的主要成分。我们不能通过吃铁锈补铁,补铁需服用硫酸亚铁、活性铁等,这才比较适宜。
硫磺与皮肤接触,在其分泌物的作用下可产生硫化氢及五硫磺酸,有杀菌、杀疥的作用。它本身不活泼,内服后变成硫化物及硫化氢,刺激胃肠黏膜使之兴奋蠕动。肠内容物中,成分都很复杂,脂肪性物质较多时,更易产生大量的硫化氢而致泻。南越国人是否将其视为泻药,犹未可知。
雄黄的主要成分是四硫化四砷,煅烧后才成为三氧化二砷(砒霜)。雄黄在中医领域的地位不凡,但现代科学证实它有毒,虽然毒性不像砒霜那么大,但长期、大量服用仍可导致慢性砷中毒。著名的牛黄解毒片等就含有雄黄,包装上明确标注成分量,需慎重服用。此外,砷还有某种防腐作用。南越王的遗骸稍比殉葬者们保存完好,莫非与他长期服用雄黄有关?
其实,每一种矿物质单独地少量服用,未必有严重不良反应。但是,如果南越王将其熔于一炉,加入“炼丹”的概念并长期“进补”,后果也许就很严重!古代帝王死于丹药者比比皆是,被侵蚀健康者恐怕不计其数,南越王估计也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