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没有专业演职员的翻身剧团

1946年暑假期间,为了配合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北方大学决定成立翻身剧团,排练歌剧《白毛女》,以发动群众起来进行翻身斗争。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翻身剧团成立了,但所有团员当中既没有专业导演,也没有专业演员,甚至连一个专业演奏员也没有。只有教员周沛然曾是邢台师范的音乐老师,党支部书记魏东河原为太行军区先锋剧社小提琴演奏员。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剧团要排演《白毛女》却连剧本都没有。

《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情歌颂了光明的新社会。1945年4月其在延安中央礼堂举行首演后,迅速在各解放区掀起一股“白毛女旋风”。

多亏一位名叫段洪涛的干部是从延安来的,他看过《白毛女》,凭借超强的记忆力,从头到尾将所有曲调、唱词背得滚瓜烂熟,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校领导才敢于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作出成立剧团、排演《白毛女》的决定。段洪涛将曲调、唱词背得烂熟于胸,但对道白等台词却记得不太清楚,于是剧团成员只好边排练,边“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排练,《白毛女》全剧果真被排出来了。

夏日的一个夜晚,翻身剧团在校园广场上进行首场演出,乐队除有一把由煤油桶做成的大提琴算是“洋”乐器外,其余全由小锣、笛子、大鼓、二胡等中国乐器组成;服装全部是从当地群众和本校师生那里借来的,道具是到处搜罗来的。演出时,台上痛哭流涕,台下泣不成声,一连演了三场,场场爆满,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为配合农村的土地改革,翻身剧团到邢台市郊的南和县演出近一个月。演出地点多数是在村边的开阔地。有的村庄有年久失修的老戏楼;有的村庄没有戏楼,就临时垒起一个土台子迎接演出。台面上没有木板,就铺几张芦席。翻身剧团将长木杆横竖交叉捆绑好,架起来挂上幕布,在台口两边点上汽灯,敲锣打鼓,一场好戏就开演了。

有时旷野里刮大风,把挂在台口的汽灯吹得摇摇晃晃,将幕布吹得呼呼作响,给人一种随时都会吹跑的感觉。不上场的同学就站在台子周围用手死死地揪住幕布,有时实在累得不行,索性就躺在地上,把身体当作“压幕石”。

有一次,借来供黄母坐的椅子腿有些松动,演出时老太太往上一坐,眼看椅子就要翻倒。饰演黄世仁的演员急中生智,大吼一声:“大升,你是干什么吃的?早就叫你修椅子,为什么不修?”饰演用人大升的演员连忙上前扶住老太太,把椅子搬走。还有一场戏,剧本是喜儿披头散发到庙里偷吃供果,黄世仁和穆仁智进庙来避雨。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喜儿拿起供果就追打黄世仁。黄世仁吓得连叫“有鬼!打鬼!”,慌忙向庙外跑去。一次演出时,喜儿愤怒地追打黄世仁,不料脚下一滑,从台子上掉了下去,喜儿连忙爬起来往台上爬,前排的老乡就用力往上推,喜儿爬上台子继续往黄世仁逃跑的方向追……

这些剧中根本没有的情节和破绽,居然由演员临时发挥,骗过了看戏的观众。更为有趣的是,剧团的演员来自全国各地,剧中的杨白劳和喜儿是父女俩,可是在台上父亲说的是山西话,女儿说的是东北话;地主黄世仁和他的老妈,一个是江浙口音,一个说的是河北土话;戏演到召开群众大会,要人人张口,个个发言,满台是南腔北调。但是,在台下看戏的群众并不计较语言,他们只关心剧中人物的命运,有的还感动地擦着眼泪。

翻身剧团下乡巡回演出近一个月,受到农民的极大欢迎,在边区名声大振。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听到消息,邀请翻身剧团到邯郸进行演出。于是剧团返回邢台对《白毛女》进行艺术再加工。此时,恰好陈荒煤带领一批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干部到达晋冀鲁豫边区,其中赵起扬曾在《白毛女》中成功饰演了赵老汉这一艺术形象,重新排演《白毛女》的重任,自然而然地便落到了赵起扬的肩头。

赵起扬是一个高大朴实的河南汉子,鼻头又红又大,双目炯炯有神;在延安工作期间,曾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同时也是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团的研究生。他不仅带来了《白毛女》在延安演出后的修改本,还将陕北大秧歌、陕北民歌等带到了北方大学。“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歌声很快就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经过重新排练,《白毛女》的演出变得更加顺畅完整,因而也更为感人。全剧情节也有较大改动,比如,增加了赵老汉讲述红军东征到山西、李栓和黄世仁当汉奸的情节,删掉了喜儿对黄世仁存在幻想的戏份等。戏排好后,全团人马立即赶往边区政府驻地邯郸进行演出。

邯郸在邢台南面,两地相距约60公里,同在平汉线上。现在,从邢台到邯郸非常便捷,有多种出行方式可供选择,但当年平汉线早已中断,铁路线上没有铁轨,唯余路基,洺河上的铁路桥横七竖八地架着钢梁。两地有公路相通却又没有卡车,翻身剧团成员只好步行。他们用了三天时间赶到邯郸,受到杨秀峰的热情招待。

演出地点设在邯郸剧场,舞台修建得非常漂亮,可惜没有任何灯光设备。不过,这可要比下乡演出搭建的临时舞台阔气多了。杨秀峰亲自陪同军调处派往邯郸的三人执行小组观看了第一场演出。大家都想看看国民党将军是什么反应,纷纷从幕侧缝隙向观众席观望,只见他正襟危坐,始终不动声色,一直到演出结束仍是毫无表情。

接连演了数场后,翻身剧团接到通知说要加演一场,演给从大后方经过邯郸到平津去的青年学生。此时,在抗战时期迁往大后方的大学都已迁回平津。一些学生选择乘坐轮船或飞机回到了学校。绝大多数学生因没钱或买不到船票机票,只好走陆路,可平汉线又不通车。因此,他们选择从汉口乘火车到安阳,徒步穿越冀南解放区到石家庄,这样既可以在徒步穿越冀南解放区时参观解放区,又能省钱。

听说演给大后方的青年学生看,翻身剧团很乐意;大后方的青年学生听说要给他们演戏看,而且是风靡解放区的《白毛女》,也很高兴。此场演出十分成功,反响非常强烈。不知道有多少青年学生,因看了翻身剧团的演出而选择留在解放区,参加了革命队伍!

在邯郸的演出结束了,翻身剧团的使命也即将完成。导演赵起扬对全团成员说,校领导决定在翻身剧团基础上成立文艺研究室,由陈荒煤担任室主任,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之中,希望大家都能到文艺研究室学习,但是去留全凭自愿,不作强行要求,回到学校愿意返回原来院系的还可以回去。

返回邢台后,翻身剧团解散,多数成员选择进入文艺研究室继续学习。 yhd3+okQn2a/8vuYAaD/RABv4BKiqmfTHSfoD3f9xQRFYVrqOh0WJwfHaLJK1f8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