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6年2月初,正在冀南行署驻地河北威县筹建建国学院的刘大年和张箕南接到通知,建国学院停办,让他们到设于邢台的北方大学工作。
★ 刘大年
当时正值春节期间,两人搭乘一辆卡车便匆匆赶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驻地河北省武安县,在那里停留了三四天时间。杨秀峰主席和边区政府其他领导分别同他们进行了谈话。受领工作任务、办理相关手续后,两人便接着赶往邢台。
北方大学成立一个多月来,招生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从解放区来的多数是干部,穿一身粗布军装,有的脚上还穿着前露脚趾,后露脚跟,用线绳、布条编织的“草鞋”。从蒋管区来的多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员,有的穿着西装、旗袍;有的穿着粗布衣裤,化装成农民,手上却戴着非常惹眼的大戒指。
学员的年龄大小不一,有三四十岁的,也有十八九岁的,更小的还有16岁的。学员可按志愿选择专业,有的立志学哲学,有的想学工科,有的想学文学艺术……个个都是壮志满怀,校园里到处充满欢歌笑语。
1946年农历正月十五,是邢台解放后的第一个元宵节,古城里处处张灯结彩,耍狮子、跑旱船、骑毛驴等民俗表演引来人们的阵阵叫好声!漫步邢台街头,刘大年感慨万千,回想起过去的战斗生活及刚刚结束不久的政治协商会议,遂赋诗一首,题为《三十五年于邢台过灯节兼庆政治协商会闭幕》:
襄国名都局事新,
人民血火扫烟尘。
平倭战胜方兴汉,
反共兵销未帝秦。
万户灯开民主焰,
六街曲奏共和声。
此宵变作狂欢节,
不看花灯能几人?
度过热闹非凡的元宵节,刘大年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筹建工作中。北方大学如何办,当时尚没有经验。得知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在长治城北郊外的高家庄村办学,筹备处经过商讨,决定派刘大年前往长治取“经”。对于长治,刘大年并不陌生,因为他在抗战初期便在那里战斗生活过,只不过,那时他还是一名抗大学员。
★ 刘大年手迹
刘大年于1915年8月出生在湖南省华容县,1936年于长沙湖南国学专修学校肄业。1938年夏,刘大年找到长沙八路军办事处,经徐特立介绍奔赴延安;7月下旬,被派往驻陕西洛川的抗大六大队学习。1939年1月,刘大年随抗大一分校到达晋东南,校址驻在屯留县故县村(今属长治市潞州区)一带;同年8月中旬,被分配到冀南抗日根据地工作,先后任冀西专区行政干部学校教导主任、冀南行署教育科长等职。
接到赴长治向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取“经”的任务,刘大年带了一名通讯员和一匹马便出发了。走到冶陶时天空突然飘起鹅毛大雪,道路崎岖,冰坚路滑,人困马乏,他们冒雪在山间道路上艰难行进。走到山西黎城县境内的东阳关,两人一马借宿在学校教室里,其时学员正在放寒假,校舍的房檐上挂满又粗又长的冰柱。在第五日天黑前,刘大年和通讯员终于赶到了长治专署,并于翌日上午抵达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校部所在地高家庄,按照军政大学的安排,用六天时间完成了参观访问计划。
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诞生于上党战役的隆隆炮声中,办学宗旨是培养革命青年,造就人民解放军军政干部。1945年11月3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太行版中缝刊登有《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招生广告》,“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校名旁专门用括号注明为“原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可见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与抗大在办学宗旨、教育方针等方面一脉相承。
结束在长治的参观访问后,刘大年马不停蹄地返回北方大学,一回来便立即着手撰写并提交了考察报告。然而,这份考察报告却如同石沉大海,就此没了下文。他从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取回的“经”,最终未能得以实施。由此不难看出,北方大学的办学方针与抗大、军政大学等相比,存在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