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善意的欺骗 信念如何影响康复

A pious fraud

很少有科学观点能像安慰剂效应和身心联系理论一样,让人们意兴盎然,或者群情激愤。

自18世纪现代医学诞生以来,医生们就十分清楚可以借助患者自身的信念采用“虚假”疗法,起到治疗的效果。但这些“虚假”疗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就算患者因此而痊愈,那治疗过程中使用欺骗手段算不算有违医德?

这些问题曾深深困扰着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807年,他在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道,他担心一些医生在治疗中用药过度,随意给患者开具水银和鸦片等药物,而服用这些药物通常弊大于利。由此,他认为可以对一些患者进行虚假治疗,从而减少患者投诉。

他曾写道:“我所认识的一位名医曾信誓旦旦地对我说,他把面包做成药丸,把有颜色的水伪装成药剂,把山核桃磨成灰色的粉末,开给患者服用。他在治疗中使用的‘假药’比所有真药加起来还要多。”虚假治疗似乎应该受到道德谴责,但比起那些有毒性且无助于改善病情的真药,假药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吗?杰斐逊将这种治疗称作“善意的欺骗”。 1

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质疑信念起到的作用。他们认为,安慰剂可能给患者带来情感上的慰藉,但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假药片和假药水对现代医学毫无价值。有些医生还认为,安慰剂更适合用作诊断工具,筛查出装病的人和疑病症患者。换言之,如果有人在接受虚假治疗后康复,那就说明这个人其实没有病。20世纪中叶,有人在医学期刊上发表文章,嘲笑安慰剂受试者“愚笨”“神经质”“无知”和“缺乏自信”;就连医学刊物《柳叶刀》( The Lancet )也称安慰剂效应是“卑鄙的骗局”,并质疑怎么会有人花时间研究如此荒诞的医学现象。 2

由于医学界这种持续的怀疑态度,有关安慰剂效应的研究花了很长时间才有所成就。而现在我们知道,积极的期望不仅能带来情感上的慰藉,还能缓解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如哮喘、帕金森病、心脏病和慢性疼痛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积极的信念与实际药物的作用机制往往别无二致。由此可见,身心之间的确存在联系。这样的联系易被忽视,却潜力巨大。

人类竟然进化出了如此非凡的自愈能力,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科学家们也对这种自愈能力的进化起源争论不休。但令人费解的不仅如此,还包括安慰剂效应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日渐强大这一事实。虚假治疗本质上是给患者服用没有活性药物成分的“假药”,但是为何药效会越来越好呢?事实上,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们即使知道自己所接受的是虚假治疗,仍然对安慰剂有所反应。这一发现似乎有违常理。

随着对大脑预测机制的深入理解,这些谜团得以解开,并由此引发了一些开创性的治疗计划,即在不欺骗患者的情况下,利用患者的积极期望治愈疾病。假药片似乎只是包装期望效应的一种方式,你也可以重新看待自己的疾病,运用一些简单的策略来加速康复。随着药物滥用越来越令人担忧,对这些心理逻辑技巧的需求显得再迫切不过了。

200多年前,杰斐逊曾赞扬面包药丸和彩色滴剂等假药的神奇力量。如今,我们不需要任何善意或恶意的欺骗,就可以利用身心联系治疗疾病。 MV1uiOIE25qvfSqHoNyz3t4NRvljRePkllMQTxmMFWrpy4HqpgRJdiJfSJM4Xvl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