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敏感”这个概念并非出自玄学,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伊莱恩·艾伦(Elaine N.Aron)博士于1990年代提出。她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大约有15%到20%的人天生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系统,其对内外刺激的感知和处理比常人更为深入和细致。艾伦博士将这种特质命名为“高敏感人格”(HSP-Highly Sensitive Person)。
高敏感人格并非一种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它更像是一种人格类型,类似于内向或外向。这种特质的核心,在于其大脑神经系统中的“深度加工”(Depth of Processing)能力。简单来说,高敏感人群的大脑对信息处理的方式,就像一个高度精密的雷达。当普通人接收到10个单位的信息时,高敏感人群可能接收到100个单位,并且这些信息会在他们的大脑中进行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联想。
这种深度加工能力,导致了高敏感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一些独特的表现:
对细微之处的高度觉察:你可能比身边的人更容易注意到环境中的细节,比如新换的窗帘、同事语气中的一丝犹豫,或者背景音乐里的一段弦乐。
情绪反应的深刻:你的情绪感受更为强烈和深刻。无论是快乐、悲伤还是愤怒,你都能比常人体验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共情能力强:你能够轻易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绪,甚至能像海绵一样吸收周围人的情感。这让你成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但同时也让你更容易感到情绪过载。
更需要独处的时间:在接收了大量信息和情感之后,高敏感人群的大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和恢复。因此,他们对独处的需求比常人更强烈,以此来平复内心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