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一道刺痛灵魂的光

在二十世纪初的日本仙台,一间昏暗的教室里,一部电影放映机正投射着忽明忽暗的光影。银幕上,日俄战争的纪录片一帧帧地闪过。对于在座的日本学生而言,这或许只是一段记录着帝国胜利的影像,是遥远战场上的硝烟与尘埃。然而,对于教室里唯一一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周树人,也就是后来的鲁迅,这束光却变成了一道刺痛灵魂的利刃。

画面定格在一幕场景:一个被日军捆绑着、即将被处决的中国人,罪名是为俄国做侦探。这本已足够令人悲愤,但更让他如坠冰窟的,是围在四周、体格强健、精神麻木的中国同胞。他们不是悲伤,不是愤怒,更不是反抗,而是一种近乎欣赏的、空洞的看客神情。那一刻,周树人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茫然的悲哀”。他猛然领悟到一个残酷的真理:一个民族的衰败,首先源于精神的麻木。医治肉体上的疾病,对于一个精神上已经沉沦的民族来说,毫无意义。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这便是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它成为了鲁迅人生中最深刻的转折点。手术刀固然能剖开肌体,切除病灶,却无法触及灵魂深处的顽疾。他毅然决然地放下了曾经寄予“救国”厚望的手术刀,离开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拿起了一支笔。他相信,文学,这支看似柔弱的笔,才有可能成为唤醒沉睡国民、疗救民族精神的真正武器。

这本书,正是要追溯这一伟大抉择的全过程。我们将回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探寻鲁迅从江南水乡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走向东瀛求学,最终选择“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我们将深入他用血与墨构建的文学世界——那个充满了“狂人”的呐喊、“阿Q”的自欺、以及无数在“铁屋子”中沉睡或挣扎的灵魂的国度。

更重要的是,我们试图探讨一个跨越时空的问题:百年之后,当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空前丰裕、信息爆炸的时代,鲁迅的“药”是否依然有效?那些他曾深刻剖析的“国民劣根性”——麻木的看客心态、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是否已经在我们身上销声匿迹?还是说,它们只是换上了一件更时髦、更隐蔽的外衣,潜伏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喧嚣之下?

鲁迅的文字,从来不是轻松的读物。它如同一面冷峻的镜子,毫不留情地照出我们灵魂中的幽暗与不堪。然而,正是这种“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构成了他思想中最宝贵的力量。他并非为了诅咒黑暗而书写黑暗,而是为了让人们看清黑暗,从而生发出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就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条追寻之路,去看一个孤独的先行者,如何决心用一支笔去对抗一个庞大的、沉睡的帝国。去看他如何将个人的痛苦与抉择,升华为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并最终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因为读懂了鲁迅为何弃医从文,我们或许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在今天,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精神“疗救”。 mjsTAj0y/FMuEBCD7lTChIA0NmNOZsxEJPyBYL8ohMmZr3VXgnNnL8wG1Do5DW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