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疯人院与济贫院的阴影

1889年4月16日,查理·卓别林出生在伦敦南部的兰贝斯区。这里是工人阶级的聚居地,街道肮脏,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和绝望的气息。他的父母都是杂耍剧院的演员,这份在当时看来并不算体面的职业,是这个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父亲老查理·卓别林拥有一副好嗓子,曾小有名气,但他嗜酒如命,最终因此毁掉了事业和人生。母亲汉娜·希尔,艺名莉莉·哈利,是一位美丽且颇有才华的歌舞演员。卓别林的童年,最初还有过一丝舞台灯光下的虚幻温暖。

然而,这脆弱的幸福很快便支离破碎。父亲的酗酒问题日益严重,他抛弃了家庭,使得养家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汉娜身上。不幸的是,汉娜的喉咙也出现了问题,她的嗓音变得不再稳定,时常在演出中失声。命运的重压,加上失败的婚姻,最终彻底摧毁了这位本就敏感脆弱的女性。她的精神开始出现问题,时而陷入深深的忧郁,时而又会爆发无法控制的歇斯底里。

对于年幼的卓别林来说,母亲的疯癫是他童年最深刻、最恐怖的烙印。他亲眼目睹母亲在舞台上被观众的嘘声轰下台,也记得她在家中毫无征兆地大笑或哭泣。那座时常收容母亲的凯恩希尔精神病院,成为他和哥哥悉尼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每当母亲被送走,家里就只剩下两个孤苦无依的孩子,面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和对未来的无限恐惧。

很快,他们连这个“家”也失去了。由于没有收入来源,汉娜无法继续抚养两个孩子,他们被送进了兰贝斯济贫院。那是一个充满屈辱和冷漠的地方,孩子们被剃掉头发,穿上统一的粗布囚服,每天在严格的管束下从事繁重的劳动。食物永远不够吃,冰冷的惩罚却是家常便饭。在这里,卓别林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饥饿、孤独和丧失尊严的滋味。他在自传中回忆道:“济贫院的生活扼杀了我的情感,我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眼泪。”

这段经历,如同烙铁一般,在他敏感的心灵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日后,当他在电影中扮演那个永远饥肠辘辘、与警察和恶霸斗智斗勇的流浪汉时,他并非在“表演”贫穷,而是在“重现”自己的记忆。夏尔洛在《寻子遇仙记》中对小弃儿的百般呵护,源于他对自己童年失怙的补偿性想象;夏尔洛在《淘金记》中将皮鞋幻想成火鸡大餐,其背后是对真实饥饿感的艺术化呈现。疯人院与济贫院的阴影,没有摧毁卓别林,反而成了他艺术创作最深沉、最雄厚的矿藏。 eWG7fJ1DUelrzn0PGRWcFk40IvyUhwitzFWU6rmI/2FMpueUSk9syeDC+yEiGT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