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民法典通则司法解释》)自2023年12月5日起施行,无论是《民法典》,还是与《民法典》相配套的一系列司法解释,对于我国民商事审判统一裁判标准,确保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正当性和统一性,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增强民商事审判的公开性、透明度以及可预期性,提高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法学理论要始终服务于审判实践,尤其是尽最大可能地始终服务于人民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的第一线,审判实践一线的需要就是本套系列丛书的核心理念,更是贯穿本书的一条中心主线和指导思想。鉴于《民法典》第三编合同编和《民法典通则司法解释》居于整个《民法典》中的重要位置,因此,编著本书的主体框架主要是通过对《民法典》第三编合同编的第一分编通则部分(即第463条至第594条)、第二分编典型合同(即第595条至第978条)、第三分编准合同(第979条至第988条)和《民法典通则司法解释》(第1条至第69条)施行以来,在审判实践一线中存在的一些法律适用分歧问题,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基本总结,为了使知识点能够更加通俗易懂,本书采取“回答问题”形式。同时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认真系统地梳理法条背后的立法价值和裁判标准,并尽可能地追根溯源寻找债法和合同制度的基础原理。本书对整体框架的设计作了如下的基本安排:

第一,关于“实践问题”。主要来自审判一线遇到的关于民商事合同的实务问题,当然,由于篇幅限制,主要是围绕《民法典》合同编和《民法典通则司法解释》展开。第二,关于“相关规定”。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根据我国民商事审判的法律适用“逻辑三段论”中“大前提”的逻辑需要,简要列举与该合同问题最为紧密的法律规定和条文,以方便读者迅速掌握该问题解决的法理依据。需要重点说明的是,由于《民法典》、2023年《公司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解释(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新司法解释”陆续颁布实施,现行法律规定对之前“旧的”法律条文进行调整或变动,因此,本书将涉及的《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等出处中有关到“原《合同法》某条”“原《物权法》某条”以及其他一些“旧的”法律规定中的法律条文,在主文“回答”中已调整为现行法律规定,并用脚注的形式对原文出处予以说明。为了节省篇幅,在本书的正文中,对于此类情况,不再逐一进行解释。第三,关于“回答”。尽可能解决目前民商事合同审判实践中存在的对疑难法律问题观点不一致现象,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解决方案,为类似案件提供一种理论性指引和参考。

审判实践没有止境,审判实务中“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没有止境,探寻应用法学基础理论的前进道路同样没有止境。鉴于我国民商事审判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民法典通则司法解释》施行时间仅一年余,且本书内容涉及许多新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加之交稿时间紧,笔者同期还需要承担其他一些必要的研究任务,故成稿匆匆,尽管笔者希望能够竭尽所能,止于至善。但奈何学术无边,学力和时间有限,肯定会存在挂一漏万,百密一疏,难免舛误。

诚恳感谢广大读者朋友对于本书的高度信任,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和精力来审读本书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法律同仁、专家学者及所有关心本书的朋友们继续不吝赐教,赐予宝贵意见,以匡未逮,共同推动《民法典》在审判实践中的应用法学研究行稳致远,能够继续研究和解决相关法律实务问题,能够尽可能地提供越来越精准的“答案”。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途遥远,以期我们能够在各自充满挑战的人生道路上看到更多、更好、更加赏心悦目的沿途美景。

笔者将一如既往认真听取、诚恳吸纳对错漏之处的批评,恳请您将有关修改和指正意见发送至:limingpeking@163.com;另外,本套丛书的问答是“开放性”的,如果读者朋友们认为还需要补充一些其他审判实践中的亟待回答的问题,可一并发送到上述邮箱,以期后续再版时,及时补漏、修正和完善,进一步地全面提高本书整体质量和研究水平。

本书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条文释解与审判实务》的配套书籍,也系“审判问答集成”系列应用法学丛书的第一本,希望在您的不断帮助和大力支持下,今后能以更多、更好、更丰富全面的应用法学研究作品,回馈广大读者朋友的信赖、鼓励与支持。当然,如果说还要发一个大愿,就是希望本书在今后能够解决一些审判实践中面临的实实在在的焦点、难点、堵点问题,也许这个问答仅仅是再普遍不过的“众所周知”的法律常识问题,也许这个问答还没有标准答案、仅仅提供一个解题思路或者方案,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在本书撰稿过程中,中国法治出版社的黄会丽编辑在百忙之中为本书统筹设计、总体框架的斟酌、锤炼和打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韩亚慧编辑为本书的文字编辑和排版付出了大量辛苦工作,特此一并谢忱。

李明
2025年8月8日
于北京市东城区北花市大街9号院 P5SMb/jAPx94XUCDae1qlgqB9hFwiVVx0fJ3WWezyp8CRZbpA0kyax5W2L2RWF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