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知识一:劳动者
1. 劳动者的界定 。劳动者(labourer),又称工人(worker)、员工(personnel)、雇员(employee)、雇佣工人(employed labour)等。我国劳动法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我们可以从以下方法路径进行界定。
(1)参考我国《民法典》关于“自然人”的界定方法。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依法具有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并在具体的劳动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劳动者的内涵,通常在两个层面上使用:一是作为主体资格的劳动者,二是作为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的劳动者。这两个层面的内涵和法律意义不完全相同。
①作为主体资格的劳动者,是形成劳动法律关系,享有具体权利、履行具体义务的前提,但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并不必然产生具体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作为主体资格的劳动者,主要解决的是一个自然人在法律上能否参与具体劳动法律关系的问题。此时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也就是能够作为劳动合同劳动者的主体资格。这种主体资格是公民依法参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前提条件。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实际地行使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不能由他人代理行使,必须由劳动者亲自实施。一般而言,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主要通过以下两个要素来衡量:就业年龄和劳动能力。
②作为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的劳动者。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的劳动者是劳动关系成立后,在具体的劳动合同中享受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具有从属性质的主体,又称职工、雇员。该种劳动关系下的劳动,具有从属性、职业性、契约性和有偿性特征。
(2)参考不同国家劳动法规定。日本劳动法律规定:“本法中的‘劳动者’是指不问其职业为何,以工资、薪俸或其他相当于工资、薪俸的收入为生活来源者。”韩国劳动法律规定:“本法中‘工人’一词,是指以获得工资为目的而从事向企事业或工作场所提供劳动服务的任何职业的人。”西班牙劳动法律规定:“劳动者,是指一切自愿受雇于他人,领取报酬的雇佣劳动者,他们在某自然人或法人,即雇主的组织和指挥下从事服务劳动。”加拿大劳动法律规定:“‘职工’表示任何被雇佣以从事熟练的或不熟练的、体力的、办公室的、技术的或经营工人工作的人。”印度劳动法律规定:“‘工人’系指任何一个为了受雇或获取报酬而被任何一个企业雇佣或从事与该企业有联系的技术的、半技术的或非技术的管理、工程或文书工作的人。”
综上,归纳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界定和学界的一般观点,可以得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是指现代劳动关系中与雇主相对应的受雇于他人、以出卖劳动力而获得工资收入的生产者。这些劳动者具有以下特征:①受雇于他人,在他人指令或指挥下从事各类生产劳动。②获得工资或相当于工资的报酬。③是具有独立身份的自然人。
(3)区别社会学界定和法学界定。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占据一定的劳动岗位,参与实际的劳动过程的人。按此理解,工人、农民、经营者、管理者、文化人,甚至公务员和企业主也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而劳动法上的劳动者,是指处于市场经济下以社会化生产和剩余价值为特征的劳动关系中,与生产资料所有者相对应并受雇于其的直接生产者。所以,只要不是在现代劳动关系中作为受雇者而劳动,便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除一般的定义以外,各国的劳动法以及不同时期的劳动法,关于劳动者概念的外延也不尽相同。
2.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公民成为劳动者必须具备法定的前提条件,这在法学上统称为劳动者资格(或称主体资格)。它所包括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共同决定着公民参与劳动法律关系的范围和享有并行使劳动权利、承担并履行劳动义务的范围。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它表明公民依法可以成为哪些劳动权利的享有者和哪些劳动义务的承担者。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依法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它表明公民依法可以成为哪些劳动权利的行使者和哪些劳动义务的履行者。劳动行为能力主要取决或受制于年龄、健康、智力、行为自由等因素。
3.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 。我国《劳动法》第3条规定,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的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履行的基本劳动义务,包括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等。
重点知识二:用人单位
1. 用人单位的法律界定 。用人单位,是指能够依法以自己的名义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享受用工权利并承担用工义务的主体。用人单位是相对于劳动者而存在的主体,应当说明的是,用人单位这一称谓是我国劳动法上的特有用语。在国外劳动法上,劳动力使用方一般被称为用工方、企业主、资方、雇主、雇佣人等。目前,我国劳动法只承认“组织”用工,不承认“个人”用工。
此外,关于雇主概念的界定,各国劳动法律有如下表述:美国劳动法律规定:“‘雇主’包括与雇员有关的直接或间接地代表雇主利益的人并包括公共机构,但不包含任何劳工组织(它作为雇主时除外)或该劳工组织中的职员或代理人。”加拿大劳动法律规定:“‘雇主’表示任何一个雇佣一个或更多职工的人。”西班牙劳动法律规定:“一切责任人或法人,或者财产集团雇佣第一条款中涉及的人,或者从某一合法的劳动服务公司为另一用户企业雇佣服务人员的,均称雇主。”日本劳动法律规定:“本法所称雇主,系指企业主、企业经理人或代表企业主处理企业中有关工人事宜的人。”韩国劳动法律规定:“本法中‘雇主’一词是指企事业业主,或负责企事业管理的人,或在与工人有关的事宜上为企事业业主效力或代表企事业业主的其他人。”比较这些规定可以将雇主的概念定义为:雇主是指现代劳动关系中代表资方负责管理和处理劳工事务的法人或自然人。雇主有以下具体的法律特征:(1)雇主是雇员或工人或劳工的对称,其基本特征为“雇佣他人为其劳动”。(2)雇主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但在具体劳动关系事务中,雇主必须由自然人来充任或代表。(3)凡是在劳动关系中代表资方或管理方处理有关劳动事务之人,均可称为雇主。所以,雇主的概念可以包括企事业主、企事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代表企事业主处理劳动事务的其他人。
2.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要具备劳动法上的用工主体资格,也需要具备相应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是指能够依法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并享受用工权利和承担用工义务的资格。用人单位的劳动行为能力是指用人单位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实际地行使用工权利和承担用工义务的能力。在用人单位的劳动权利能力的衡量上,一般会受到职工录用的法定条件、工资总额和最低工资标准要求、法定工作时间和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社会保险义务、企业社会责任义务等因素的制约。而衡量用人单位是否具备劳动行为能力,一般从是否具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场所、是否具有一定的能够独立支配的财产、是否具有一定的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以及实现劳动标准的技术条件等方面加以评判。
重点知识三:工会
1.工会的概念、性质。在我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就性质而言,它具有阶级性、群众性、自愿性、政治性。
2.工会的法律地位。其法律地位体现在:
(1)工会具有唯一性和独立性。工会的唯一性是指工会在我国是唯一合法的、联合广大职工和代表广大职工利益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的组织体系。工会的独立性是指工会是一个独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有一套独立的组织体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依据《中国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2)工会具有法人资格。《工会法》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地方总工会、产业工会具有社团法人资格,基层工会具备民法规定的法人条件的,依法取得社团法人资格。
1. 下列关于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14周岁同时产生
B.前者出生时产生,后者开始于18周岁
C.一般16周岁同时产生
D.前者出生时产生,后者开始于16周岁
2. 下列关于民事行为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的错误表述是( )。
A.两者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B.公民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必然具备劳动行为能力
C.前者可以由他人代理,后者一般只能由本人实现
D.前者开始时间早于后者,但都晚于民事权利能力
3. 根据《劳动法》规定,以下经过相应程序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用人单位是( )。
A.新星歌舞团
B.河南某杂技团
C.西部边远地区某企业
D.国家体操队
4. 某外资电子器材有限公司从社会上招收了6名工人,其中有2名14岁的工人,另有1名妇女因性别差异而未被招用,还有1名正在休产假的妇女被同时辞退,职工要求组织工会亦被拒绝。下列选项所述该公司的做法中,错误的是( )。
A.招收2名14岁职工
B.以性别为由拒绝招收1名妇女
C.辞退休产假的妇女
D.不组建工会
5. 用人单位非法招用童工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处以( )。
A.罚款
B.责令改正
C.吊销营业执照
D.警告
6.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劳动者无权拒绝作业
B.结社权是指劳动者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C.取得报酬权包括报酬请求权和报酬支配权
D.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7. 以下关于我国工会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工会具有阶级性和群众性
B.工会是党的一个附属机构
C.全国所有的工会组织都具有法人资格
D.工人可以自由组织各类工会组织
8. 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单方面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工会有权( )。
A.予以处罚
B.要求予以重新处理
C.予以改正
D.代表职工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
9. 依据《工会法》,用人单位处分职工,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 )。
A.提出意见
B.要求予以重新处理
C.予以改正
D.请求当地政府依法处理
10. 依《劳动法》的规定,( )等尚未包括在我国用人单位范围之内。
A.集体所有制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B.政府机关
C.雇主组织
D.农村承包经营户
11. 劳动者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劳动义务包括( )。
A.按合同约定完成劳动任务
B.服从用人单位的指挥和监督
C.保守所知的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
D.因违反劳动合同而承担违约责任
12. 我国工会具有的基本职能包括( )。
A.维护职能
B.参与职能
C.组织职能
D.教育职能
13. 我国现有的劳动服务主体,包括( )几类。
A.劳动就业服务机构
B.劳动保护服务机构
C.职业培训服务机构
D.社会保险服务机构
14. 目前,我国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主要有( )。
A.就业登记机构
B.职业(技术)学校
C.职业介绍机构
D.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15. 在我国,职业培训服务机构主要包括( )。
A.就业训练中心
B.技工学校
C.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D.劳动鉴定机构
1. 劳动者
2. 用人单位
3. 工会
4. 雇主组织
5. 劳动行政部门
6. 劳动服务主体
1. 简述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权、劳动权利的区别。
2. 简述劳动行为能力的制约因素。
3. 简述公民劳动者资格与民事主体资格的区别。
4. 简述我国工会的法律地位。
5. 简述用人单位资格与民事主体资格的联系和区别。